民間故事:木匠給寡婦修房,半夜帶走了她的孩子,增壽又發財

明朝永樂年間,順德府有個名叫昊陽的木匠。他老實敦厚,性格和善,村裡人都很喜歡他。昊陽所在的村子,地勢偏遠,十分窮困,村裡的年輕人大都選擇了外出闖蕩,留下了家裡的老人、女人和孩子。

昊陽淡泊名利,不願跑遠,反而成為了村子裡為數不多的年輕勞動力。昊陽每天除了幫村民們幹活之外,還常常會到鄰村幹一些小活。每次掙到錢,他第一時間就是到鎮上買糧食,並將其分發給吃不上飯的人家。就衝這份善良,鄰村的人都喜歡找昊陽幹活。

這年雨季到了,昊陽成了村裡最忙的人,他每天都要幫人家修理漏雨的房頂。這天傍晚,昊陽剛到家門口,就被村裡的張寡婦叫住了。

張寡婦並非本地人士,據說是兩年前逃荒到此,還帶著一個一歲的兒子,如今已經三歲了。張寡婦此番前來,是請昊陽幫她修房子的,她家的屋頂爛了好幾個小孔,都快成水簾洞了。

民間故事:木匠給寡婦修房,半夜帶走了她的孩子,增壽又發財

昊陽聽後,背起工具,來到了張寡婦家。進屋後昊陽發現,張寡婦家的設施十分簡單,除了床和桌子等生活必需品外,幾乎看不到任何多餘的東西,十分寒酸。

昊陽手腳麻利,不到一個時辰便把房頂修好了。張寡婦也做好了飯,請昊陽入座。吃完飯後,昊陽正要離去,卻被張寡婦攔了下來:“昊陽大哥,你看天色這麼晚了,要不你就別走了,在外屋湊合湊合住一晚吧。”

昊陽聽後連連搖頭:“不可不可,你孤兒寡母,我一個大男人若是在此留宿,成何體統,若被人看到,定會傳你閒話的,我還是趁著雨還沒下大,趕緊走吧。”言罷,就要出門。

昊陽還沒邁出門檻,就聽到一聲炸雷。雷聲把張寡婦的兒子嚇得哇哇直哭,張寡婦看著窗外的天色,臉色微變。隨後,他將孩子遞給昊陽,起身去關窗戶。神奇的是,昊陽剛接過孩子,孩子就不哭了,任由窗外雷聲大作,孩子在昊陽懷裡卻睡得十分香甜。

張寡婦見狀,臉色稍有緩和:“果真如此,我看這孩子跟昊陽大哥親近,連雷聲都不怕了,不如今晚昊陽大哥幫我帶一下孩子吧,不然今晚我母子倆怕是睡不了了。”

民間故事:木匠給寡婦修房,半夜帶走了她的孩子,增壽又發財

昊陽本想拒絕,奈何看著懷裡熟睡的孩子,又不忍將其放下,便答應了張寡婦的請求。之後,他抱著孩子回了家。奇怪的是,回家路上,天上的雷電一個勁劈,彷彿一路跟著昊陽一般。回到家後,昊陽抱著孩子入睡,窗外的雷聲響了整整一夜。

第二天一早,昊陽抱著孩子回到張寡婦家,可眼前的景色令他大吃一驚。

昨夜還好好的一棟房子,今日一早卻變成了一片廢墟,只剩幾根柱子矗立在地上,有幾塊被燒焦的木頭,還冒著縷縷白煙。昊陽嚇了一跳,趕忙放下孩子,在廢墟中尋找張寡婦的身影。幸運的是,張寡婦好像並沒有被壓在廢墟下,可她卻不知所蹤。

民間故事:木匠給寡婦修房,半夜帶走了她的孩子,增壽又發財

無奈之下,昊陽只好將孩子抱回了家,獨自撫養。村民們都說,張寡婦嫌孩子是拖油瓶,拋下孩子獨自跑了;還有人猜測張寡婦想不開,已經上吊自盡了。只有昊陽相信,張寡婦絕不會丟下自己的孩子。

三個月後的一天傍晚,張寡婦終於現身,並向昊陽道明瞭真相。

原來,張寡婦並非人類,而是一隻修煉千年的狐妖,馬上就能得道飛昇,蛻變成仙。奈何十年前,她違背天道,愛上了一個人類,並懷了他的孩子。夫妻倆被上天懲罰,丈夫因此而死,好在當時孩子即將出世,天庭才放過了母子二人。可天庭還是定下了一個規矩,那便是在孩子三歲那年,需要渡過雷劫這關。只要渡過,他便可以和張寡婦一同飛昇成仙,若不行,等待他的只有灰飛煙滅。

民間故事:木匠給寡婦修房,半夜帶走了她的孩子,增壽又發財

幸運的是,雷劫當晚,昊陽帶走了張寡婦的孩子。昊陽乃是十世善人,有神佛庇佑,天上的雷神不敢傷他,自然不敢將雷電劈在他身上。就這樣,他稀裡糊塗救下了孩子,並幫助他渡過了雷劫。如今,母子二人就要飛昇成仙了。

臨別之際,張寡婦從懷裡拿出一株草藥和一個包袱。那株草藥是張寡婦在千里之外的荒原上採摘到的,擁有強身健體,延年益壽之功效,吃了它,最少增壽十年。包袱裡,則放著十顆大金元寶。

民間故事:木匠給寡婦修房,半夜帶走了她的孩子,增壽又發財

昊陽見狀,連連推辭,還表示自己只是舉手之勞,不能得此酬勞。在張寡婦的一再堅持下,昊陽最終收下了草藥和元寶。吃下草藥後,昊陽只覺全身輕鬆,渾身充滿了力量。

張寡婦帶著孩子離開後,昊陽用金元寶置辦了家產,娶妻生子,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不過他憶苦思甜,並未獨吞元寶,而是將剩下的錢全部拿出,幫助了村裡吃不上飯的村民,他也一直活到了九十歲才逝世。

民間故事:木匠給寡婦修房,半夜帶走了她的孩子,增壽又發財

編者的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理迴圈,天公地道。昊陽只是一個小小的善舉,卻拯救了一條鮮活的生命,也為自己帶來了好的生活。人生就是這樣,行善之人終有好報,作惡之人,終會受到懲罰。

宣告:本故事為虛構民間故事,取材自民間傳說、怪談、神話、故事、傳奇等,旨在傳承、拓展、發展中國民間文化遺產,切勿與封建迷信掛鉤!

撰稿人:聊齋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