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歸鄉情結有多嚴重?戍守邊地計程車兵寧願造反,也要殺回家鄉

中國是農耕文明大國,受儒家文化的影響,中國人對土地的情感外人難以理解,加上古時交通不便,人們世代生活在一個地方,這種情感更是由地及人的催發出來,正如儒家經典中強調的“父母在,不遠遊”一樣,這種以孝感為先的鄉土情結,早已隨文化的薰陶深入了中國人的骨子裡。

中國人歸鄉情結有多嚴重?戍守邊地計程車兵寧願造反,也要殺回家鄉

如果真有必要遊於遠方的遊子,“落葉歸根”就是他們一生中必然要做的事情,無論是顯赫還是貧困,在他們老時或死去的時候,無法“落葉歸根”,那麼這就會成為他們生命中最大的憾事。像近現代很多遠遊海外的華僑,紛紛不遠萬里的回鄉尋根,就是出於這個淳樸的原因。

中國人歸鄉情結有多嚴重?戍守邊地計程車兵寧願造反,也要殺回家鄉

無論是近代的大文豪魯迅,還是古時的蘇軾杜甫李白等大詩人,在他們的作品中都出現了濃濃的歸鄉情結,像魯迅的《故鄉》,蘇軾的“減字木蘭花——不如歸去”,李白的“何處是歸程”,而像現代的普通百姓鄉民,他們只能以擠滿火車的行動,來表達他們歸鄉的強烈願望。

中國人歸鄉情結有多嚴重?戍守邊地計程車兵寧願造反,也要殺回家鄉

但古時的普通人,他們中有一些人對這種歸鄉情結,卻表現出了一種令人詫異的方式。在唐朝的唐懿宗時期,一批戍守邊地計程車兵,因為戍期滿時無法歸鄉,竟集體造反,意圖結伴一起殺回老家。

在唐代,邊地的戍卒有著明確的戍守日期,一般為3年一換,這些戍卒遠離家鄉,他們在邊地艱苦戍防,碰上邊地戰事繁亂的時候,很多人往往死在異地,連屍骨都帶不回去。所以歸鄉的心理對他們而言,比之一般人更強烈和渴望。

中國人歸鄉情結有多嚴重?戍守邊地計程車兵寧願造反,也要殺回家鄉

這批因為無法歸鄉而造反計程車兵,是戍守桂林的戍卒,唐時桂林隸屬於安南都護府。唐懿宗時期,因為雲南的南詔國攻安南,朝廷命徐州節度使孟球召募數千人赴援,其中800人留下戍守桂林,並與其約定3年後可歸鄉,但直到6年後,這批戍卒都仍在桂林,他們多次向上請求返鄉,當時的徐泗觀察使崔彥曾,以“軍帶匾乏,難以發兵”為由,要求戍卒再多留守一年,引燃了戍卒的憤怒,其中的許佶、趙可立等9人,更是一怒之下殺了都頭王仲甫,擁立糧料判官龐勳,起兵造反。

這以戍卒為主的“龐勳起義”也是唐末一次著名的起義事件,不過與其他喊著各樣口號的起義軍不一樣的是,這批戍卒義軍沒有任何的口號,他們也沒有像其他起義軍那樣,號召廣大的百姓團結起來,推翻某某腐朽的統治一樣,他們只是默默的奪取了兵器鎧甲,結伴一起向著家鄉打殺回去。

中國人歸鄉情結有多嚴重?戍守邊地計程車兵寧願造反,也要殺回家鄉

這是歷史上最奇特的一次起義事件,一次沒有任何“偉大、光輝”目標的起義事件,甚至連他們的首領龐勳,也只是其中一個默默無名的小卒,沒有像其他義軍首領那樣的“光彩奪目”。但這個因歸鄉而起的,並且因歸鄉的念頭而在途中不斷獲得勝利的“義程”,最後卻因為拋棄了歸鄉的理念遭遇了失敗,他們在離故土不遠的地方倒在了戰場上,龐勳當場戰死,餘者全部投河自盡。

這以桂林戍卒為主的“龐勳起義”,在悠悠的歸鄉情結下,最後只餘下了一聲歷史的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