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真的紅鬍子綠眼睛?他還見過羅馬人?這說明了什麼?

讀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三國演義》裡描述過好幾個長相奇特的人。比如劉備雙耳垂肩,馬良長著白眉毛、魏延“項生反骨”等等。而被稱為“碧睛紫髯”的孫權肯定也算一個。因為“碧睛紫髯”,也就是紅鬍子綠眼睛這種形象非常類似白種人,所以近年來網上也產生了一些關於孫權是不是混血人的討論。

孫權真的紅鬍子綠眼睛?他還見過羅馬人?這說明了什麼?

三國形勢

但其實孫權“碧睛紫髯”的形象可以說是半真半假。其中孫權“紫髯”的說法出自南朝劉宋史學家裴松之。他在為《三國志》做注時,引述了可能成書於東漢末年的《獻帝春秋》的記載,說張遼在審問一名吳國投降的人時,曾問吳國陣中有個“紫髯將軍”是誰,而那個人回答是孫權。所以這種說法的出處是準正史,還是有一定的可信性的。但“碧眼”,也就是綠眼睛的說法現代人找遍正史材料也沒有發現,所以綠眼睛的說法充其量也只是根據民間傳說演繹出來的了。

孫權真的紅鬍子綠眼睛?他還見過羅馬人?這說明了什麼?

孫權畫像

但一個江南漢人長著紅鬍子確實也還是比較奇怪的。所以近年來中文網際網路上對此也有過很多討論,有人甚至根據《三國志》的隻言片語推測孫權可能是他父親孫堅和一個女海盜生下的孩子。因為《三國志》裡記載說孫堅17歲時曾率軍擊潰了海賊頭領胡玉帶領的一支海盜,有人據此認為這群人裡可能有來自歐洲或者中西亞的女性海盜,孫堅可能俘獲了其中一人,後來兩人有了孩子,就是孫權。

但是在將近兩千年前的三國時期,真有可能有歐洲人或者中西亞人到達江南地區嗎?如果單純從理論上說,其實還真有這種可能。因為那個時代確實不但有歐洲人和中亞人生活在江南,而且孫權還見過他們,而且其中有人還是孫權的臣子。

孫權真的紅鬍子綠眼睛?他還見過羅馬人?這說明了什麼?

中國古地圖裡大秦國(中左方)的位置

首先,二十四史之一的《梁書》中就有這麼一段記載:公元226年,曾經有個名叫秦論的大秦國商人來到了當時吳國領土交趾(今越南北部),後來交趾太守吳邈派人把他送到了吳國都城拜見孫權。而孫權也親自接見了秦論,並詳細地詢問了他大秦國的情況和風土人情。

“大秦”這個名稱許多朋友恐怕很熟悉,這個名稱在中國古史裡基本上都被用來稱呼羅馬帝國。也就是說這個秦論很有可能來自羅馬帝國統治區域,那麼他即使不是歐洲人,也基本上會是西亞人。

孫權真的紅鬍子綠眼睛?他還見過羅馬人?這說明了什麼?

羅馬帝國鼎盛時期大致疆域

而且這個秦論見過了孫權之後,竟然在吳國長住了下來。後來諸葛亮的侄子諸葛恪討伐山越,抓了很多身材矮小的山越土著,而孫權得知大秦很少能見到這樣的人後,還將其中10幾個人賞賜給了秦論,之後才派會稽郡官員劉鹹送秦論回國了。而諸葛恪討伐山越是發生在公元237年。也就是說如果這些記載都可信,就說明這個名叫秦論的羅馬人至少在吳國住過11年之久,而且在此期間明顯還和孫權挺熟的。

而除了羅馬人之外,孫權手下的臣子中,也基本上可以肯定曾經有過胡人。我們說的這麼肯定是因為在公元243年,東吳交州刺史呂岱還派了兩名使者康泰和朱應率領使團出使南海周邊諸國。

孫權真的紅鬍子綠眼睛?他還見過羅馬人?這說明了什麼?

圖中可看到康居大致方位

而根據一些史料記載,這兩名使者中的康泰很可能是一個祖籍西域康居的胡人後裔。現代一般認為,康居位於今天烏茲別克名城撒馬爾罕周邊區域,在張騫出使西域之後就和中原有了往來。而這個一些史料記載這個康泰有一個特點和孫權很接近:他的髮色也很特殊,是黃褐色的……

而這個康泰奉命出使南海周邊各國也確實不辱使命,在南海周邊訪問了數十個政權,還得知了許多其它遙遠國度的大量資訊。而在他回國之後,還寫作了一本名為《吳時外國傳》的遊記。這部書裡記載了當時一百多國的資訊,保留到現代的還有35國的資訊,對於研究當地歷史都具有重要意義。為紀念他的事蹟,中國地名委員會在1983年還將位於北緯9度21分,東經111度44分的一座南沙群島島礁命名為了康泰灘。

孫權真的紅鬍子綠眼睛?他還見過羅馬人?這說明了什麼?

唐朝人畫的孫權畫像

所以從這些史料看,當時東吳境內其實確實很可能生活有一些金髮碧眼的人。但據此我們就能說孫權就是一個混血人嗎?其實還是不能的。因為具體到孫權本人,說他是混血人仍然沒有任何正史的依據,而且是跟正史記載相牴觸的。正史中對孫權的母親是誰有明確的定論,就是孫堅的夫人吳氏。而她生長在吳縣(今蘇州姑蘇區),漢人身份是沒有什麼疑問的。而且同樣是她生的孫權的幾個兄弟,在史書裡也沒有類似“紫髯”的記載,所以孫權是混血人確實只是極小機率的事件了。

而且現代的一些研究顯示,人的頭髮和鬍鬚的顏色主要由一個名為MC1R的基因所控制,而這個基因的一些突變確實能讓父祖輩沒有紅色毛髮的人生出紅色毛髮,所以即使孫權確實是長著紅鬍子,其實也不能說明他是混血人,他身上發生了基因突變恐怕才是更大的可能了。(圖片來自網路,侵權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