袞州大旱,令狐楚不花一分一毫,就讓發黑心國難財的糧商自動降價

袞州大旱,黑心的糧商紛紛屯糧想賣高價,百姓苦不堪言,令狐楚上任後只用了一天,也沒花一分一毫,就讓糧價下跌,百姓交口稱讚。

唐敬宗時期,天公不作美,兗州一帶大旱,赤地千里,莊稼顆粒無收,屍橫遍野,人間慘劇啊。而當時的米價非常的貴,有糧商大量屯糧,想等待時機高價賣出,以謀取暴利。

袞州大旱,令狐楚不花一分一毫,就讓發黑心國難財的糧商自動降價

原兗州節度使賑災不利,朝廷震怒,把他官帽摘了,調去了其他地方,然後任命令狐楚為兗州節度使,繼續幫朝廷解決旱情民生問題。

旱情那麼嚴重,所以令狐楚上任前,先派了手下喬裝打扮趕去兗州,私下調查了一番,以便掌握這次災情的新狀況。

令狐楚的手下到了兗州後,上山下鄉,還在城裡轉悠了幾圈,掌握的資料顯示,兗州一直以來都是糧食豐盛的富饒之地,以前每年都風調雨順,喜獲豐收,所以民間存了很多糧食。但這些糧食大多數都在一些腰纏萬貫的高門大戶手裡,百姓手上並沒有多少餘糧。

每年五六月,陳糧吃完而新糧未收時,百姓為了活下去,都只能找那些大戶人家借糧食,等秋天收穫新糧後再還回去。

而今年遇到旱情,糧食歉收,明知百姓還不了糧食,那些高門大戶如何會借糧食給他們,所以許多百姓家裡都斷糧了,有的甚至變賣家產去高價買糧。

因糧食緊俏,米價一漲再漲,引發了爭搶之潮,大家生害怕買遲了就要用更貴的價錢來買。因此很多米商唯利是圖,囤貨居奇,甚至直接把店門關了,不賣了。這下糧食更緊缺了,大家更瘋狂地去搶糧了,當然米價也隨之暴漲。

袞州大旱,令狐楚不花一分一毫,就讓發黑心國難財的糧商自動降價

前任節度使確實賑災不利,只知道貼告示做警告,沒有實際有力的行動來引導,導致米商和大戶人家都把米屯著不賣,而另一邊,百姓卻沒有米下鍋。

所以袞州局勢動盪,暗藏危機,老百姓都要活不下去了,到時指不定就揭竿起義了。

而當時雖然袞州的官倉裡還有不少的存糧,但他們要優先保證駐軍能吃飽飯,所以地方官員並沒有開倉放糧接濟百姓。

看到了這些一手資料,令狐楚大為震驚,然後開始思考,到底要怎樣才能讓那些手裡屯糧的大戶人家賣米呢?想著想著,突然靈光一閃,他想:屯米無非就是想等糧價漲高了再賣,以賺得更多的錢。如果他們知道糧價不會再上漲了,反而會下跌的話,那肯定會紛紛出手賣出的。

於是,令狐楚拿定主意,決定先製造一個“米價會馬上下跌”的假訊息。

定下行動方案後,令狐楚帶著手下往袞州趕。快到袞州時,訊息傳到了州府裡,州內的大小官員紛紛趕往郊外迎接。

令狐楚到了城外,和這些前來迎接他的官員們寒暄了幾句,然後問他們袞州的米價是多少?州內有多少官倉?官倉中有多少存糧?

聽完官員的報告後,令狐楚裝模作樣的算起來,邊算邊在那嘀咕:現在有多少存糧,可以調出來多少投入市場;要投多少到市場後,可將米價壓下來。等到嘀咕完,他故意很大聲地說道:“如此算來,賑災救民就沒有問題了!”

袞州大旱,令狐楚不花一分一毫,就讓發黑心國難財的糧商自動降價

這句話那些官員和隨從都聽到了。等他們回到家,連忙告訴自己的親朋好友,新節度使打算開官倉來壓米價,看來米價漲到頭了,之後要下跌了,趕緊把手中屯的糧食拋掉啊。

一時間,“米價馬上要跌”的訊息飛速傳播,屯米大戶紛紛開始拋售大米。

就這樣,令狐楚沒有開啟一個官倉,就把米價給壓了下來。

@

如意說文史

令狐楚倒是非常的聰明,知道提前做好調研,把實際狀況提前摸清楚,所以能一舉解決米價高漲問題。

所以做任何事,越想水到渠成的順利做成,越要充分做好準備工作,如果草率行事,往往會一波三折,也不一定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而且事前準備也不一定浪費時間哦,這樣即使發生意外,也能能胸有成竹的挽救。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刀可不誤砍柴工啊。

所以智者,從不打無準備之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