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故事之:君問歸期,未有期

古代故事之:君問歸期,未有期

秋風,秋雨,秋夜。

他鄉,異客,離人。

這樣的時節,這樣的情境,

總教人忍不住想起李商隱的《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有人念著自己,

哪怕隔著山水重重,

也不覺淒涼。

把所有的遇見當作歡喜,

想像著重逢後,

一點點和心愛的人講。

01

公元851

年,也是一個秋雨連綿的夜晚,

在東川

節度使柳仲郢梓州(今天四川綿陽)幕

府任職的李商隱,

觸景生情,遙想遠在長安的妻子,

回寫了一封家書。

他已離家兩年,無法確定歸期,

之前,收到妻子來信時,

已是

五味雜陳

,不知如何說起。

此際,終是心定下來。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

時”

離別是為了更好地相逢,

待到那日,或許也是燭影昏黃的夜晚,

窗內細語綿綿,窗外雨聲潺潺,

兩人秉燭共話,只羨鴛鴦不羨仙。

02

商隱妻王氏自然也懂。

當初,朝廷黨爭嚴重,

被視作牛黨令狐家族門人的李商隱,

娶了出身李黨王家的妻子,

一下子

被兩邊排擠。

夫妻雖恩愛,終是迫於生活,

李商隱要四處奔波,

從京師到河南弘農,

再到江西、桂林、巴地(重慶一帶),

一路顛簸。

支撐他的,是讓妻兒過好一點的心願,

是一家團聚再不分開的期待。

但是,生活總是比想像的還要難。

在分離的日子裡,王夫人開始患疾在身,

為了不讓李商隱操心,一直未說。

直到這年春末,

她預感到自己時日無多,

終是給丈夫捎去一封信,

希望他早些回來。

03

可惜,那是個音訊難通的年代,

生離猶如死別。

王夫人去世於夏秋之際,

極有可能就在寫下這首詩前。

她沒有等到他回來,

憶得前年春,未語含悲辛。

歸來已不見,錦瑟長於人。

——李商隱《房中曲》節選

他的歸期也失去了意義。

也就是從這時起,

38歲的李商隱變了。

從前,他雖鬱郁不得志,

卻不失對人對事的熱情,

骨子裡滿是桀驁不馴。

此後,他意志消沉,

越發地晦澀難懂。

帶著對妻子的想念,

再加上有志難酬,

李商隱抑鬱寡歡,

於46歲那年,病逝於家鄉鄭州。

04

君問歸期未有期。

人生總是這樣,

充滿了太多的遺憾,

也沒有想像中的長,

原本以為的等一等,

一下子就成了一輩子。

說好了再見的人,

突然就消失在生命裡。

或許,這就是人生吧。

在一次次的錯過裡,

懂得失去的悲傷,

因為悲傷,又不停地告訴自己,

學會珍惜。

風景美麗,可以慢慢欣賞,

愛一個人,卻要只爭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