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姓的人,很可能並不是“炎黃子孫”,而是“波斯人”後裔

“趙錢孫李,周吳鄭王……”《百家姓》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這篇流傳千年的啟蒙讀物如今也是膾炙人口。

姓氏對於注重血緣關係、家族榮光的中國人來說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紐帶,像西安婁敬因功績卓越而被漢高祖劉邦器重,賜姓“劉”,以示皇恩。

追溯姓氏的起源,並非所有的姓氏都來自中國本土,例如在《百家姓》排名79的姓氏“安”,他們祖先便是波斯人,來自遙遠的安息國。

這個姓的人,很可能並不是“炎黃子孫”,而是“波斯人”後裔

“安”姓來源

自秦始皇統一六國以來,中國的疆域遼闊無垠,周圍接壤著眾多小國,他們聽聞漢朝的強大,嚮往繁華的中原,為其進貢,求其庇佑。

到了漢朝,漢武帝派遣張騫率領300人開闢絲綢之路後,不僅帶來了西域諸國的奇珍異寶,使中原皇帝的威名遠揚,還讓中原與西域文化的碰撞與交流更加頻繁。

這些西域諸國中,便包含了“安”姓的來源——安息國。

絲綢之路開闢以後,安息國依靠徵收過往商品的稅錢發家,積累的許多財物,一躍成為當時亞歐的四大強國之一。

漢朝使者為安息國帶來了罕見的珍珠以及絲綢,而安息國國王向漢朝皇帝獻上特有的香料、水果和珍禽異獸。

這個姓的人,很可能並不是“炎黃子孫”,而是“波斯人”後裔

安息國在這貿易的往來中窺見了漢朝繁榮的一角,吸引了眾多安息國人神往,這其中包含了

安息國太子——安清

安清自幼時便展現出驚人的才華,不僅心性堅毅,謙虛好問,而且在學業上博學篤志,勤奮機敏,在語言上極有天賦,習得多國語言,傳聞中甚至精通飛禽走獸的語言,可以聽懂過路飛燕的叫聲。

太子安清長大以後,他的俊逸與才華被西域所知,雅名遠揚,眾多女性傾慕於他,老師與國王也對他抱有極高的期望。

但是在老國王逝世後,安清看清世事繁華皆為過眼雲煙,所謂金塊珠礫,皆為糞土無異。勢力紛華,不近者為潔;智械機巧,不知者為高。大徹大悟之後,安清決定在服喪完畢以後,讓位於叔父,自己則出家修道,遁入佛門。

這個姓的人,很可能並不是“炎黃子孫”,而是“波斯人”後裔

安清出家以後,每日苦修自身,誦讀佛教。白日挑擔種地,晚上研讀功課,愈發體悟佛經奧妙。但聰穎如他,已經不再滿足這片四方天地的侷限。他想到了遠在絲綢之路那端的大漢,聽聞那裡的佛教昌盛,決心到大漢繼續精進自身。

那個時代不像如今有發達的交通工具,想要穿越沙漠只能依靠駱駝,一路上風沙沒天,飽經風霜,可謂是九死一生。

東漢桓帝年間,安清拼著驚人的意志終於順著絲綢之路,抵達了大漢。

安清歷經千辛萬苦抵達大漢後,靠他驚人的語言天賦不久便習得了華語,埋頭於浩瀚無際的典藏經文當中,苦讀研究並翻譯它們。

安清先後翻譯了《修行道地經》等多達三十九部經書,翻譯的經文不僅條理清晰,而且字跡工整,開創了佛經漢譯的先河。

這個姓的人,很可能並不是“炎黃子孫”,而是“波斯人”後裔

安清在學習大漢佛經的同時,還將他自身體悟將禪觀引入大漢。他一生致力於佛學研究,最後定居於大漢,給自己改姓為“安”。取此姓

一是為了透過改成中原姓氏,更好地融入這裡的生活,習慣這兒的習俗,二是為了提醒自己是安息國的後裔,不忘祖先。

安清為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與興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後世尊其為安世高大師。

更姓為“安”

但是並非所有的“安”姓都來自安息國波斯人的傳入,也有可能是自身改姓

,例如北魏時,有鮮卑安遲氏更姓為安姓,又例如大名鼎鼎的宦官安祿山。

據史書記載,安祿山自己並非中原人,而是在突厥出生,本姓為康。由於安祿山幼時喪父,他與母親一同在突厥生活。

這個姓的人,很可能並不是“炎黃子孫”,而是“波斯人”後裔

開元初年,因所在部落衰亡,物資拮据,安祿山與安波注子安思順等謀劃出逃,成功離開部落。遂與安思順等結為兄弟,從此即冒姓安氏,名祿山。

除了自身主動改姓以外,歷史上也有一些人是被迫改姓為“安”的。

在康熙帝上位之初,南有三藩未平,東北境內沙俄頻頻騷擾邊境,國內反清復明勢力暗流湧動,可謂是四面楚歌。

康熙帝在平定了南方叛亂,清剿了前朝餘孽後,終於可以毫無後顧之憂地去清掃邊境沙俄勢力。當時清朝兵強馬壯,軍事實力處於鼎盛時期,很快便趕走了沙俄侵略者。

1689年,中國與西方國家簽訂了第一份國際條約——尼布楚條約。

在雅克薩之戰中,清朝還俘虜了不少沙俄士兵,這些士兵的姓漢譯十分繁冗,

康熙帝為了便於管理,賜姓他們為“安”。一是有“安衛大清”之意,二是警示他們“安分守己”。

這個姓的人,很可能並不是“炎黃子孫”,而是“波斯人”後裔

這些士兵被國家拋棄以後,定居中原,最後成為了滿族的一部分。

無論是外族傳入還是更姓改名,“安”姓早已融入中華血脈,成為我們的一份子。如今,“安”姓已有170萬的龐大人口,歷史上也湧現了許多“安”姓名人。

“安”姓名人

宋代著名石匠安民,技藝精湛,性情豪邁,品德高尚,不屈奸惡勢力。當時著名的石碑都由安民鐫刻,頒蔡京所書《元黨籍碑》於各州縣。有奸臣聽聞其名,以百兩銀錢作酬勞,想要攜其為自己刻上功德碑,被安民凜然拒絕。一時間,安民的義舉為百姓所稱讚。

元朝文人安熙,字敬仲,號默庵,視權貴為浮雲,拒入官場。安熙在家鄉教書數十年,崇尚朱熹,潛心冶學,所著《四庫總目》《默庵集》五卷等。

無論姓氏為何,中國人共同譜寫了這首屬於中華兒女的歷史序曲,而“安”姓也早已融入中華文化的大家庭。

這個姓的人,很可能並不是“炎黃子孫”,而是“波斯人”後裔

我們對於祖國的認同感不僅來源於炎黃子孫的傳承與血脈,更來源與對於文化的認同感與共鳴

,這恰恰說明了中國文化厚德百物、海納百川的開放性與包容性,鑄就華夏民族的民族魂與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