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將莫邪”兩劍最終下落何方?雖為名劍,但並非鑄劍最高水準

“干將”和“莫邪”是傳說中的兩柄劍,是否真的存在並不確定,而其最後的命運也被各種故事所掩蓋。

但實際上,這兩把劍即使存在,也只是在那個年代裡比較出名而已,和後世鑄造的名劍比應該還有差距,這和冶煉技術以及鑄造材料有關。

“干將莫邪”兩劍最終下落何方?雖為名劍,但並非鑄劍最高水準

“干將莫邪”的各種傳說,多為臆想

說起“干將莫邪”這兩把劍,或者說兩位鑄劍大師,他們的故事其實是漢代才出現的,真正定型是在晉代。

話說“干將”擅於鑄劍,晉君命其為自己鑄造一把名劍。干將忙了三年才鑄造完了雌雄兩劍,以自己和妻子的名字命名為“干將”、“莫邪”。但是不知道什麼原因,干將只將“雌劍”送給了晉君,自己保留了另一柄“雄劍”。

干將認為自己鑄造完這些寶劍之後就會被滅口,就告訴已經有身孕的妻子說,如果生了兒子,就把那把“雄劍”和自己的事蹟告訴他,讓他為自己報仇。

所以,干將果然和自己預料的那樣被滅口了,而他的兒子也成功找到了其遺留下來的“雄劍”,最終為其報了仇。

這是故事的主體,基本後世的各個版本都是從這裡衍生出去的。其中有些故事增加了一些傳奇色彩。

“干將莫邪”兩劍最終下落何方?雖為名劍,但並非鑄劍最高水準

比如說,有的故事裡,干將在鑄劍的時候,發現無論如何都沒有辦法鑄出來好劍,於是其妻子莫邪跳進了鑄劍爐中,這才出現了“干將莫邪”兩把絕世名劍。

還有人將“晉君”替換成了“楚王”,因為干將是吳國人,吳國和楚國世仇,所以後來新增復仇故事就更為順暢一些。

“復仇”的故事在晉代變得更為豐滿一些,最為典型的就是東晉幹寶的志怪小說《搜神記》。

故事的主體其實和漢代人描述的差不多,只不過增加了一個更為豐滿的刺客形象。

說干將的兒子赤要找楚王報殺父之仇,於是就遇到了一位俠士,也是刺客,自告奮勇地幫其完成夢想。

“干將莫邪”兩劍最終下落何方?雖為名劍,但並非鑄劍最高水準

赤將自己的頭顱和剩下的雄劍交給這位俠士,讓其有理由能見到楚王。俠士攜帶這楚王出價千金懸賞的赤的人頭,揹負著雄劍,說這是勇士之頭,應該用大鼎烹煮。

誰知道煮了三天三夜也沒有煮爛,楚王也感到驚奇。俠客說,這是因為其人死的時候有怨恨,需要楚王親自在鼎邊觀看,才能煮爛。

楚王就被騙到了鼎旁,俠客趁機將楚王之頭也斬落水中。

戲劇性的是,楚王之頭與赤之頭在水中打了起來,而赤竟然落在了下風。於是俠客當場自刎,將頭顱也落入水中參戰,這樣才擊敗了楚王。

等到人們將三顆頭顱從水中撈出的時候,已經無法分辨身份了,於是只能都按照楚王的身份進行安葬,這就是“三王墓”的由來。

可以看到,這個故事是充滿了神話色彩的,除了因為吳楚之間的仇恨之外,還有春秋時“弒君”的影射。

“干將莫邪”兩劍最終下落何方?雖為名劍,但並非鑄劍最高水準

而關於“干將莫邪”這兩把劍的去向也有傳說,那就是“氣衝斗牛”的由來。

據《晉書》所記,張華觀星象,發現斗牛之間常常有紫氣沖天而起,懷疑該方位地下存在寶物,於是請了雷煥在豫章豐城進行挖掘。

雷煥在某處得到了一個石匣,匣中有兩把寶劍,劍氣沖霄,於是他就和張華一人一柄平分了。

張華接到寶劍之後,發現這就是傳說中的“干將莫邪”,於是就和雷煥講明瞭情況,不希望兩者分開。可張華後來被殺了,其所配的干將這把劍下落不明。雷煥後來也將自己的莫邪劍傳給了其兒子雷華。

雷華持劍路經延平津的時候,莫邪主動跳入水中。雷華命人入水打撈,結果沒見到寶劍,卻見到兩條蛟龍在水中盤旋。

於是後來就認為這是干將莫邪兩把劍所化,延平津也因此得名“劍津”、“劍浦”、“龍津”。

“干將莫邪”兩劍最終下落何方?雖為名劍,但並非鑄劍最高水準

這些都是傳說,多不靠譜,但也有說法認為“干將莫邪”這兩把劍是存在的,只不過不叫這個名字而已。

這兩把劍是春秋時期鑄劍大師“干將”所鑄,一說他是歐冶子的師傅,也有人說他和歐冶子師出同門,其鑄劍技術高超,所鑄的這兩柄劍就是“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劍”,也有說法認為“太阿劍”其實就是“干將”。

這個說法還算是靠譜一些,年代起碼對得上,而歐冶子等人確實有為越王、楚王鑄劍的事蹟,其故事原型大概就在這裡。

“干將莫邪”是名劍代表,並不是鑄劍巔峰

“干將莫邪”兩把劍的名聲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生動、曲折的故事,其具體如何卻並無人知曉,只不過後來人們用此來指代名劍而已。

但是,以當時的時代來看,如果“干將莫邪”兩柄劍真的和“越王勾踐劍”差不多,或者就是同一把,那麼這種鑄造技術雖然不錯,但還算不得巔峰。

“干將莫邪”兩劍最終下落何方?雖為名劍,但並非鑄劍最高水準

因為需要考慮到技術的進步和材料的更迭。

“越王勾踐劍”是青銅劍,其成分有八成以上都是銅,所以材質上和後來的劍器比較就有先天缺陷。

經常看到一個說法,講“越王勾踐劍”出土的時候光亮如新,鋒利無比,其實是誇大的說法,這把劍之所以沒有生鏽,還是因為密閉的環境使然,和其同時出土的三把青銅劍基本都這個樣子,上面只有輕微的銅鏽而已,但現在這把劍的鏽蝕程度就變得更明顯了,這就是環境的影響。

同樣的,很多青銅器出土的時候都是密佈銅鏽的,這才是青銅器的真實樣子。

而“越王勾踐劍”說能輕易劃破紙張,這就被其名頭嚇住了,這樣的事情如今的鐵質刀具一樣能輕鬆完成,不信用菜刀試試看。

“干將莫邪”兩劍最終下落何方?雖為名劍,但並非鑄劍最高水準

而戰國之所以發展地比春秋更為快速,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鐵”對“銅”的取代,這在兵器上也有進步。

“銅”這種金屬不太適合做兵器,鑄造出來確實好看,但硬度過高的話就很脆,但韌性好的又太軟,其密度比鐵要高,所以同樣大小的兵刃就更重一些。

這就使得我們看到的青銅劍器其實都比較笨重,不像後來的鐵劍那般能進行彎曲,其鋒利程度、硬度以及韌性等等方面都不如鐵劍。

用鐵鑄造的兵器可以鑄造成“刀”這樣的形態,用於劈砍,但青銅一般是用來“刺”,所以“劍”、“矛”等形態比較多,如果像鐵一樣進行劈砍,一來太沉重,更像是“砸”;二來也是因為太脆,非常容易崩斷。

所以,即使是“干將莫邪”真的存在,那也很大可能是青銅劍器,名頭比其本身的實際功用更大一些。

“干將莫邪”兩劍最終下落何方?雖為名劍,但並非鑄劍最高水準

很多人認為越古老的東西就越好,其實不是,雖然我們今天無法鑄造出像古代那般樣貌的劍器,但也只是按照當時的條件無法鑄成而已,今天能輕輕鬆鬆地鑄造出比它們更好的事物。

畢竟,歷史是向前發展的,後面的時代永遠是要比前面的時代更為發達,也更為先進。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待曉兒

寫下“明月幾時有”六年之後,蘇軾又寫了一篇詠中秋的《念奴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