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道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但此人見識與謀略不下范增!

劉邦在當上皇帝后,曾得意洋洋地問諸將:“你們都說說看,我為何能得到天下?而項羽為何失去天下?”高起、王陵回答道:“那是陛下您有功必賞,賞賜豐厚,與天下同利也。而項羽妒賢嫉能,賞賜吝嗇,失卻人心的緣故。” 劉邦回答道:“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都道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但此人見識與謀略不下范增!

以上的這段話,給我們的感覺就是項羽那邊人才匱乏,又不善用人。但根據《史記·黥布列傳》我們發現楚營還有一人,其見識與謀略未必低於范增,此人便是原楚國令尹薛公。在項羽失敗後,其淪為汝陰侯夏侯嬰的賓客。前196年,淮南王英布造反,夏侯嬰向薛公詢問英布因何而造反?薛公答:“往年殺彭越,前年殺韓信,這三人,是功勞一體的。懼怕禍及其身,故起兵造反。” 夏侯嬰認為薛公很有韜略,就把他推薦給了劉邦。

都道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但此人見識與謀略不下范增!

劉邦向薛公請教平定英布的策略。薛公說:“英布有三條計策可行,其上策是:向東攻佔吳地,向西攻佔楚地,向北攻佔齊、魯,再傳檄燕、趙兩地而讓他們固守本土的話,那麼崤山以東地區就不歸陛下所有了。其中策是:向東攻佔吳地,向西攻佔楚、韓、魏等地,佔有敖庾的糧食,封鎖成皋的要道,誰勝誰敗就很難預料了。其下策是:向東攻佔吳地,向西奪取下蔡,把輜重財寶都遷到越地,自身跑到長沙,陛下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劉邦又問:“英布將會選擇哪種計策?”薛公回答道:“必然選擇下策,英布本是驪山刑徒,憑自身奮鬥而成了萬乘之主,這都是為了其自身的富貴,不會為子孫後代以及當下百姓考慮,所以其他必然選用下策。” 結果,都一一如薛公所料,英布果然行其下策。

都道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但此人見識與謀略不下范增!

薛公的見識與韜略由此可見一斑,而其原為楚國令尹,令尹即相當於丞相,也可謂是位高權重。項羽之陣營也絕非只有一范增可用,應該還有更多的人才而隨著項羽的失敗而被淹沒於歷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