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紳:會說“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人,最後成了一個貪官

提起“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可謂是人盡皆知,它經常出現在餐廳中,時刻提醒著人們不要浪費食物。這句話出自唐詩《憫農》,其上句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憫農》形象地描繪了農民辛苦耕作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對天下百姓的深切關懷。或許,很多人只知道《憫農》的作者是李紳,卻對李紳瞭解不多,那麼,李紳是何許人呢?

李紳:會說“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人,最後成了一個貪官

李紳生活在唐朝中後期,出生在一個官宦世家。不過悲劇的是,他六歲時便沒了父親,成了孤兒,由母親撫養長大。幸而母親出身豪門盧氏,身懷才學,有能力親自教育兒子,讓兒子不僅能識文斷字,還能精通文學。李紳天生聰穎,對詩歌的造詣匪淺,年紀輕輕就聞名鄉里,被稱為“短李”,所謂“短李”,是說李紳身材短小。

李紳創作《憫農》時尚未進入仕途,同一時期,李紳還寫了另一首同名詩歌,全詩曰:“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李紳自身的經歷讓他產生了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又懷著拯救蒼生的理念走向科舉之路。

李紳歷德宗、順宗、憲宗三朝,在唐憲宗元和初年榜上提名中進士,正式進入了仕途。按唐朝的科舉制度,“凡擇人之法有四:一曰身,體貌豐偉;二曰言,言辭辯正;三曰書,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優長。四事皆可取,則先德行;德均以才,才均以勞。得者為留,不得者為放。”或許,滿腹才華的李紳是在“身”上吃了大虧,科舉之路才不會那麼順利,而後,朝廷任命李紳為閒職國子助教,李紳大為不滿,離開長安前往金陵閒居。

其後,李紳被鎮海軍節度使李錡闢為從事,為藩鎮效力。在唐朝中後期,士人如果對朝廷給自己的待遇不滿,是可以走藩鎮的門路,藉助藩鎮這個平臺展現自己的才華,吸引朝廷的注意力,以更高的起點回到朝廷任職的。李錡招攬人才,卻居心不良,謀劃起兵對抗朝廷,李紳眼見大禍臨頭,採取不合作態度,尋機離開李琦,來到襄陽,又為山南東道觀察使效力。唐穆宗即位後,把已經闖出名氣的李紳召入長安,任命李紳為翰林學士,李紳由此以高起點第二次成為京官,進入了朝廷的中樞機構。

李紳:會說“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人,最後成了一個貪官

李紳的雕像

在翰林院,李紳結識了影響他後半生命運的兩個人。第一個人叫元稹。元稹八歲喪父,由賢惠的母親鄭氏撫養長大,培育成才。在唐詩的歷史上,元稹和白居易齊名,兩人的友情至深,他曾作《得樂天書》曰:“遠信入門先有淚,妻驚女哭問何如。 尋常不省曾如此,應是江州司馬書。”樂天即白居易,這首詩真情表達了元稹對白居易的思念、關切之情。

第二個人叫李德裕,李德裕和李紳一樣,也身懷才學,出自官宦世家,而且,其家世更加顯赫——其祖李棲筠在唐代宗時期官至御史大夫,其父李吉甫在唐憲宗時代官至宰相。元和年間的政局波瀾詭異,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唐朝中後期的政治格局,其中影響最深遠的莫過於李吉甫在科舉考試中動用宰相的權力,排斥牛僧孺、李宗閔等考生,以及楊於陵等考策官。此外,李吉甫和另一位宰相李逢吉政見不合,也結下樑子。於是乎,李德裕入仕後便繼承了父親的政治遺產,他,還有他的朋友,成了政敵們重點打擊的物件。

李紳、元稹、李德裕,三位才學出眾,且有著某種共同經歷的人聚在一起後,很快便成為好朋友,併成為耀眼的政治明星,被時人稱為“三俊”。此時,李逢吉正擔任宰相,他帶著無盡的怨恨,對李德裕和他的兩位好朋友展開了無情的打壓。李逢吉運用權術,聯合牛僧孺等,在政治場上和“三俊”進行博弈,唐朝中後期著名的“牛李黨爭”由此全面開始。此後,李紳的宦海沉浮便和“牛李黨爭”緊密聯絡在一起,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牛黨上臺(李黨下臺)李紳沉,牛黨下臺(李黨上臺)李紳浮。

長慶(唐穆宗的年號,公元821—824年)初年,李逢吉接連排擠走元稹和李德裕後,又利用李紳性格剛強的特點,讓性格同樣剛強的韓愈和李紳共事,果然,李紳和韓愈因政見不合發生激烈爭執,進而引起唐穆宗不悅,隨後,李紳和韓愈被同時貶官,李紳被任命為江西觀察使。不過,好在唐穆宗信任李紳,李紳透過一番解釋後,唐穆宗得知這是李逢吉的陰謀,又改授李紳為戶部侍郎,把李紳留在了長安。

及至唐穆宗駕崩,唐敬宗繼位,李逢吉陰謀誣陷李紳反對唐穆宗立唐敬宗為太子,唐敬宗信以為真,乃貶李紳為端州司馬。後來,儘管唐敬宗查閱宮中檔案,知道了李紳支援自己的真相,但他依然沒有召回李紳。此後,李紳的仕途起起落落,和李德裕等共沉浮,一直到唐武宗繼位後才穩定下來。唐武宗全面支援李黨,李德裕、李紳等李黨成員在官場上由此迎來了黃金時代。

李紳:會說“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人,最後成了一個貪官

唐武宗的畫像

一個人年輕時的理想是會變的,尤其是當他經歷了無數大起大落後。李紳在黨爭中受盡折磨,他年輕時拯救蒼生的理想一點點消失,最後淪為一個只關心集團利益、個人利益的政客。唐武宗繼位後,任命李紳為淮南節度使,其後,李紳入朝為相。李紳為相四年後,再次擔任淮南節度使。這時的李紳得宰相李德裕之助,權勢非往昔可比,他用嚴刑峻法治理淮南,又收取苛捐雜稅,老百姓苦不堪言,紛紛渡江外逃,當下屬向李紳報告此事時,李紳毫無憐憫之心,淡淡地說道:“你見過用手捧麥子嗎?那些顆粒飽滿的就會留下來,而秕糠就會隨風飄走,以後這種事情不必來報。”

李紳濫施淫威,不僅百姓深受其害,就連下屬有時也不能倖免於難。揚州江都縣尉吳湘被屬下揭發貪汙,李紳經過簡單調查後,即斷定吳湘“贓狀明白”,把吳湘處死,並連懲吳湘的妻子和繼母,把吳湘一家老小送回老家澧州。表面上看,這是一件普通的長官重治下屬貪汙的案件,然而,這個案件在當時便引起了朝中大臣的爭論,唐武宗亦派御史崔元藻調查此事。

崔元藻經過一番調查後,認為吳湘犯罪屬實,但是罪不至死。李德裕對崔元藻的調查大為不滿,於是貶崔元藻為崖州司戶,用宰相的權威消除了異議。至此,吳湘案的性質發生變化,它不再是一件普通的政治案件。

原來,吳湘的叔叔吳武陵得罪過李吉甫,及李德裕為相,吳湘亦因貪汙,遭李德裕貶官,其哥哥吳汝納受到叔叔的牽連,仕途不順,乃投靠牛黨,和李宗閔、楊於陵的兒子楊嗣復等結黨,處處針對李德裕。李德裕如今在朝中為相,又有好朋友李紳在揚州擔任淮南節度使,兩人裡應外合,藉機處死吳汝納的弟弟吳湘,狠狠報復了吳汝納。

“牛李黨爭”時期,政治上的任何風吹草動都能成為兩黨爭權奪利,甚至肆意復仇的機會,吳湘案便是兩黨鬥爭的典型案例。在本案中,李紳無疑扮演了政治幫兇的角色,他的所作所為完全是出於李黨的利益,而不是站在公正的立場。在古代的政治鬥爭中,貪汙是打擊政敵的絕佳藉口,設想一下,吳湘若是李黨成員,他的結局一定不會這麼慘。

李紳:會說“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人,最後成了一個貪官

李德裕的畫像

李紳在淮南節度使任上劣跡斑斑,卻不妨礙他死後備享殊榮。846年,李紳病逝後,朝廷贈太尉,諡文肅。同年,唐武宗駕崩,唐宣宗繼位。唐宣宗在政治上全面支援牛黨,白敏中(白居易的族弟)等牛黨成員利用吳湘案,對李德裕等李黨成員進行清算,李德裕被一貶再貶,於849年死於崖州司戶任上。至於李紳,他則被唐宣宗追削三任官告,子孫不得仕。

政治是美好人性的墳墓。當李紳在官場得意之時,他早已不是那個憐憫百姓的詩人,而是一個被現實羈絆的政治家,在政治家的眼裡,美好人性對仕途晉升又有幾許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