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奏摺制度是如何產生的?對清朝的政治起了什麼作用?

清朝從1644年入關到1912年清帝溥儀退位,共持續了268年的國祚。清朝作為一個和現代資本主義一起步、發展的封建國家,其在全球逐漸走向工業化的趨勢下能夠將封建體制延續了近300年,中間還接連出現了兩次的盛世,在外部環境與時代潮流都不佔優勢的情況下,清朝的統治簡直是創造了奇蹟。

對於清朝綿延的興盛,有很多的原因,其中應當與他在制度方面的建立有著相當重要的關係,如清朝對中樞機構的變更與調整,軍機處的建立等,包括奏摺制度的建立與實施、完善。

清朝的奏摺制度是如何產生的?對清朝的政治起了什麼作用?

奏摺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奏摺是統治者用以決策的重要資訊來源和依據。在清朝初年,是延續了明朝的做法,這個資訊的來源是奏本和題本,其中主要是以題本為主。但是題本有著很多的不足,比如制度單一,雖然有時候也要求公題私奏,但經常是公私不分。並且上呈的過程也是相當繁瑣,首先地方官員的題本要送往通政使司,然後再從這地方送到內閣裡,在內閣還需要先經漢本房,進行翻譯、登記,然後再由滿本房進行校對和膳正,再送往票籤處,在這裡經侍讀校閱漢文,漢中書再擬定草簽後,再交滿票籤中書翻譯為滿文,再送給大學士觀閱稽核,再回到滿漢籤處,寫好正籤後,給擬本處,轉內奏處登記,這樣才能送到皇帝手裡進行批讀。

這樣繁瑣的遞送程式,其工具的意義完全沒有體現出來,反而及其影響效率,並且地方官員給皇帝的內容眾人皆知,毫無保密性可言。這樣一來,皇帝收到全國的新資訊就會被延遲。在清朝初年,剛剛進入關內奪取天下的滿族統治者,急需一個暢通無阻的渠道來獲取各地的資訊,同時還要保證自己的權威,保證皇帝與中央的集權,這樣一來,奏摺制度也就順應而生。

清朝的奏摺制度是如何產生的?對清朝的政治起了什麼作用?

這奏摺簡單來說,其實就是呈給皇帝秘密文書。據悉,這奏摺一詞最早是出現在《清實錄》中,當時是順治十三年,但是至今為止,研究人員們也沒有見到過順治年間的奏摺,因此有人懷疑這是康熙時期修撰前朝實錄時的誤寫。

奏摺制度大多認為是康熙皇帝所創立,康熙皇帝即位後為了及時整治前朝留下來的腐朽政治,需要去秘密調查官場,知曉民情,於是就暗中委派自己的親信,把他們真實的所見所聞及時上報給自己,康熙帝也曾說:

凡督撫許上摺子,原為密知地方情形,四季民生,雨暘如何,米價貴賤,盜案多少等事。

並且也直白說,天下那麼大,他一個人是無法全部得知地方情況的,“若不密奏,何以洞悉?”由此,我們可以得知,作為奏摺制度的建立者,康熙皇帝的目的無非是有兩個。一是為了瞭解各個地方的情形,彌補自己不能周知的弱點;二是這種收集資訊的方式,作為一種秘密的方式去開展,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出來,在這個時候,奏摺專門給一部分人的使用,只有皇帝的親信才能使用,是作為一種非正式的制度使用。

清朝的奏摺制度是如何產生的?對清朝的政治起了什麼作用?

當雍正皇帝即位之後,隨即對這種制度表示了肯定與贊同。在雍正元年的時候,雍正帝在給各級官員的諭旨中就有說道:

朕仰承大統,一切遵守成憲,尤以求言為急。在京滿漢大臣,外省督、撫、提、鎮仍令摺奏外,爾等科道諸臣,原為朝廷耳目之官,凡有所見,自應竭誠入告,絕去避嫌顧忌之私,乃為盡忠。

在這裡雍正大力倡導官員上奏摺,並且還將奏摺制度進一步擴大,使得一些品級較低的官員也有了上奏的權利。一時間,官員上奏成風,僅僅是《硃批諭旨》就收錄了223人的奏摺,而實際上奏摺的人數則不少於一千人。

而奏摺制度在雍正一朝最大的改變就是從“密摺”變成了“明折”,在雍正晚年的時候,為了宣揚自己的勤政,命內廷詞臣,選撿歷年的硃批奏摺,付諸刊刻。直到乾隆三年才具體成書,共有18函,112帙,360卷,名為《世憲宗皇帝硃批諭旨》,由此,奏摺制度才為天下人所知。奏摺的擴大化使用和公開化,對奏摺制度的發展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

清朝的奏摺制度是如何產生的?對清朝的政治起了什麼作用?

乾隆皇帝對奏摺的制度化也做了非常多的工作,在即位之初,乾隆帝便肯定了奏摺在國家事務中的重要作用,在雍正皇帝駕崩後的第二天,乾隆帝就發出上諭:

若有密封陳奏事件,仍令本人自行交奏。

那些原本具有上奏權利的官員如外省督撫提鎮、學政等,“俱著照前題奏”。之後不久,乾隆帝又擴大了上有奏權利的人數,並且還恢復了雍正時期一部分官員俱折言奏的權利,使得擁有上奏權利的全員日益龐大,如乾隆三十九年,諭令各省鹽政、關差“如遇新異案件及有關緊要者,即應就所見據實奏聞”。

此外乾隆帝對奏摺制度化的工作還有:統一了奏摺的呈遞與書寫的格式,並且規定,奏摺上遞,需要用夾板或憑匣加封,封面上必須要著名日期:奏摺必須要書寫工整,清晰,不符合規範者加以處分。最主要是統一了奏摺的遞送渠道,把奏摺的收發彙總到了奏事處,將奏事處分為內、外奏事處,外奏事處由內務府選人,內奏事處由奏事太監充當,並且加以限制,防止宦官與外臣進行勾結。這樣一來,清點的各級文書才逐漸完整,在由後世的皇帝加以修正,最終才成為一套全面、完整的奏摺制度。

奏摺制度與傳統的題奏制度相比的優點

資訊收集地更加全面

奏摺是為了彌補題奏制度的缺點應運而生的,最初也只限於報告各地的氣候、雨水、民風民俗等,用來幫助皇帝瞭解各地實際情況,這樣就會使得皇帝能夠及時施以相對應的政策,能夠更好地鞏固清朝的統治。之後才發展到了對官場、民意的揭露,康熙晚年的時候,就講到凡是有官場作弊的,或者是“關係民生者”,都可以“風聞入奏”。

清朝的奏摺制度是如何產生的?對清朝的政治起了什麼作用?

雍正時期則建立了官員輪番密奏的制度,並且下發詔令:

今後各科道每日一人上一密摺,輪流俱奏,或二三人同日具奏一折,一折止言一事,無論大小事務皆可據實陳之;即或無事可言,折內亦必宣告無可言之故。

並且雍正帝還命各地的知府。布政使、按察使等官員直接向皇帝上奏他們頂頭上司的職務情況,這樣就可以牽制住各級的官員。在皇帝的要求下,上奏權利從最初少數官員的特權,變成了全體官員的義務,就算是沒有事情也要給皇帝上一封奏摺,聊表忠心,如學者方苞在為禮部侍郎的時候,就給雍正上過一封密摺:“苞在修書,無事可奏。”這樣一來,全國各地的官員是否勤政、是否懶惰、是否優劣,百姓的生計如何都源源不斷得彙集到了皇帝的面前,使得皇帝對全國的掌控更強。

高度的保密性

奏摺再形成的最初就具備了它最主要的特點就保密性,因此奏摺也就本稱為“密摺”,雍正皇帝就曾在即位後的第八天,發出上諭:

諭總理事物王大臣,軍前將軍,各省督、撫、將軍、提、鎮等出,所有皇父硃批旨意,俱著敬謹查收進呈。若抄寫存留、隱匿焚棄,日後敗露,斷不宥恕,定行從重治罪”。京師大臣,凡一切有皇考硃批諭旨,亦著敬謹封固進呈。……嗣後朕硃批密摺,亦著繳進,不得抄寫存留。

若是有人違反這一規定,就會被降罪處罰,比如議政大臣題奏年羹堯的5大罪狀中就有一條:奏繳硃批御折,故匿原折,詐稱毀破,仿寫進呈。

清朝的奏摺制度是如何產生的?對清朝的政治起了什麼作用?

其次就是打造用於奏摺呈送的專用密匣,雍正帝命內廷打造特質皮匣,配上鑰匙,發給具奏的官員,具奏官員若是有了奏摺,就會把奏摺放到匣子裡,讓親信送到京城,這鑰匙則官員與皇帝一人一把,這樣就只有皇帝和官員才能開啟匣子看到奏摺。

同時,為了防止奏摺內容洩漏出去,對奏摺有關的人都做了非常細緻的安排,並且嚴格了執行的程式。如:雍正七年設立軍機處,軍機處聽候差遣皆選15歲以下不識字的幼童。軍機處章京辦事,各部院大小官不得擅入其窗前階下,不得閒人窺視。文武滿漢大臣俱不準至軍機處同軍機大臣談說事體,違者重處不赦。因此在雍正之後,關於奏摺的保密措施都得到了極大的增強。

奏摺制度在清朝政治運作中的巨大作用

加強了清朝的中央集權

當奏摺的使用範圍逐漸擴大之後,各級官員都有了給皇帝上摺子的權利,這樣就可以讓皇帝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最新的訊息,方便了對事件的瞭解,使得皇帝的命令能夠更直接被施行,使得地方官員的權利得到了削弱。

清朝的奏摺制度是如何產生的?對清朝的政治起了什麼作用?

同時,由於大小官員都有了上奏的去權利,各官員積極上奏爭寵,從而變相成為了皇帝的探子,各個地方官員們,互相牽制,彼此監視,從而加強了皇帝對地方官員的管理和控制。正如乾隆年間成書的《四庫全書》其中所說:

題本由內閣票擬者,遇事涉兩歧,輒公善雙籤以請,無敢擅轉。而乾綱獨握,自增用奏摺以後,皆高居紫極,親御丹毫,在廷之臣,一詞莫贊,即硃批諭旨是也。

並且奏摺是直接遞給皇帝的,避開了內閣,皇帝在批閱奏摺的時候,不用和內閣大臣商討,從而將內閣的票擬權剝奪。尤其是在雍正中期設立了軍機處之後,具有了對奏摺的記錄、封發、記檔和廷寄的權利,更是完全將內閣架空,使得原本名為“宰輔”的大學士,變為了閒人。從內閣變為軍機處,從題本改為奏摺,這樣的交替更改了清朝的權利分佈,使得清朝的專治體制大大增強。

提高了行政運作效率

奏摺為何能夠取代題本,其主要原因就是它要比題本更加簡便,傳遞更加迅速。最初奏摺的傳遞需要直接由具奏者親自或者派親信送到宮門口,在經過奏事太監,進呈給皇帝。這樣就減免了其中傳遞的很多步驟,大大提高了傳遞的效率。到了康熙後期,由於各個地方的官員都有了上奏的權利,為了減輕具奏官員的傳遞負擔和保證傳接的及時,因此決定各地呈遞奏摺的官員和其親信都可以程驛馬進行遞送,並且將這一方法固化、制度化。由此和題本上奏的方式相比較,奏摺的流通、傳遞都是相當便利和快捷的。

總結

清朝的奏摺制度來源於前朝的提本制,但是它又有不足之處。因此在康熙時期,為了彌補它的不足,應運而生了奏摺,而後雍正與乾隆兩朝又加以完善,使得奏摺制既能提高管理官員的效率,又增強了皇帝的中央集權。由此可以得知,清朝能夠延續幾百年的國祚,這奏摺制度功不可沒。

參考:《清世祖實錄》《康熙起居注》《雍正帝及密摺制度研究》《清代中央機構文史保密制度》《四庫全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