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霸主袁紹身世疑雲:尚未崛起之時,曹操曾密謀將他誅殺?

文:操雲飛(作者原創授權)

袁紹,曾是東漢末年諸多群雄之中實力最強的一位,也是多年來議論不休的一位。袁紹是出色的,名門光環加上關東聯軍的首領賜予了他極高的起點;青、幽、並、冀四州的雄霸確立了他漢末最強諸侯的地位,但是他同時又面對諸如著“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的眾多負面評價。那麼這樣一位備受爭議的人物,究竟有著怎樣的真實面貌,他又有著哪些為人少知的細節,從本篇開始,我將和您一起一一分析討論。

袁紹的生年不詳,這其實沒什麼,但是他的字很有意思,“本初”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名字,而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年號,本初這個年號僅僅記過1年,是在公元146年,這裡就非常的引人遐想,就是袁紹有沒有可能就是本初元年所生,這個觀點羅三洋先生提出過。羅三洋先生透過婚姻狀況,和他人之間的稱呼和子嗣年齡等進行了一系列的判斷,最終得出了袁紹極有可能是出生於本初元年的結論,但是,也有其他人根據許劭和袁紹的語言和許劭的年齡推算袁紹應當出生於公元150年之後。

三國霸主袁紹身世疑雲:尚未崛起之時,曹操曾密謀將他誅殺?

不管究竟出身於何年,有一點我們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由於“字”是由家長所取,所以以年號為字,而且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年號。本初元年內,一共發生過袁紹的父親袁成(目前較多認為袁紹應當是袁逢的庶子,過繼到袁成之下,雖然並不確定,但是袁紹在家族中具有袁成之子的身份這點事毋庸置疑的,這裡袁術除外,袁術對袁紹的話真實度不是特別高,存在很大損名聲的水分在裡面)病死、太學盛行的開始、黨人的形成、袁湯升遷司空四件大事的袁紹,在一定程度上是寄託有家族的希望和願景的,他的存在,也一定有著對於袁家不一樣的意義(這裡講的其實就比較玄乎了,不過透過袁紹後來發生的種種事件也能看得出來,袁紹確實和黨人、太學這些事情綁得很緊)。

三國霸主袁紹身世疑雲:尚未崛起之時,曹操曾密謀將他誅殺?

袁紹的青春過的應該還是挺辛苦的,按照史書的記載(紹生而父死,二公愛之)是說袁紹很受到袁逢、袁隗的喜愛,其實絕對不是單純的因為其相貌英俊(雖然漢末顏值協會在長相上要求嚴格,長得帥的確實就已經具有了很好的基礎),但是汝南袁氏不是什麼暴發戶,那也是正兒八經的書香門第,治理經學的大戶人家,作為一個從小就沒了爹的孩子,要想真的在家族裡面有地位有尊嚴,還是得自己花點心思的。

袁紹在長相英俊的基礎上,還有著心思極深的本事。袁紹自幼便深知“孝廉”二字的重要性,袁紹在憑藉家族的勢力當上了濮陽縣長之後,作風廉潔,清正能幹,這是“廉”,那麼“孝”呢?就在隨後的為母服喪當中,袁紹在辭官之後首先是為她的母親守喪了三年,這裡的守喪有很大的“養名”的心思在裡面,養的就是“孝”這個名,有佐證《後漢書·許劭傳》中就提到“同郡袁紹,公族豪俠,去濮陽令歸,車徒甚盛,將入郡界,乃謝遣賓客,日:‘吾輿服豈可使許子將見。’遂單車歸家”。這裡袁紹就是刻意避開當時的言論大家許劭,目的就是蓄養自己的名聲。

三國霸主袁紹身世疑雲:尚未崛起之時,曹操曾密謀將他誅殺?

除此以外,袁紹還為了自己的名聲做出了諸多的努力,在本身就長得帥的基礎上,做到了寬雅待人,氣度大方,舉止有禮等等,在袁氏大家的風範影響下,袁紹的禮儀是做得真的好,而且不管是對誰,都能做到彬彬有禮(《漢末英雄記》中說道:既累世臺司,賓客所歸,加以傾心折節,莫不爭赴其庭,士無貴賤,與之抗禮)。這點上其實與袁紹自己的出身卑微有一定的關係,但是和前一篇文章的公孫瓚比起來,袁紹則是把自己的心態處理的相當得當了,更做出了自身的努力,也難怪“二公”如此喜愛這位“庶出”了。

三國霸主袁紹身世疑雲:尚未崛起之時,曹操曾密謀將他誅殺?

那麼,袁紹的名聲在他僅僅剛出道為縣令時候就已經有多大了呢?在《三國志·武帝紀》注引皇甫謐《逸士傳》曰:“袁紹、袁術喪母,歸葬汝南,會者三萬人。

曹操密語王俊曰:‘天下將亂,為亂魁者必此二人也。欲濟天下,為百姓請命,不先誅此二子,亂今作矣’”。

足見其影響力,而這股名氣在袁紹之後步步高昇之後,更是有增無減(曹操眼光也不錯,就在這個時候,就看到了數十年之後發生的事情,看到了袁紹之後的前景)。

守喪三年對於袁紹來說不算完,袁紹的眼光非常長遠,就在為母親守喪完畢之後,又要為自己的父親補服父喪,如果說對母親的守喪還可能有情感的成分在裡面,而且恰逢時候,那麼這個補服父喪就純粹是別有用心了。這個要補服父喪的的爹袁紹不可能說對他有半毛錢的感情在裡面,更沒有必要特意去補(服喪的過程是極其痛苦的,可以理解成是無法進行任何娛樂活動的同時還有諸多禁忌),而且在服喪之後繼續隱居。

那麼,袁紹此舉意欲何為呢?

這裡其實就不再是簡單的“養名”了,“養名”的話一次服喪三年就已經夠了,這個時候的袁紹積極返回官場,再次大展宏圖,建功立業,結交名士“養名”的效率應該會更高才是,這裡聯絡當時的時間,正逢黨錮之禍,就可以進一步入手了。有一種觀點是說袁紹為了躲避黨錮之禍(袁紹確實和黨人有著極其親密的關係,甚至可以說是勾結),其實是有問題的,那就是直至黨錮之禍結束的公元184年之前,袁紹就已經多次被徵召,說明袁紹其實沒有必要一直躲避黨錮之禍,黨錮之禍這筆賬暫時是算不到袁紹的頭上來的,那麼袁紹隱居的原因也不是躲避黨錮之禍。那麼剩下來的原因就只有一個了,那就是為了和自己的黨人“兄弟”們同甘苦、共患難。這裡我們無法判斷袁紹到底是為了博取黨人們的信任還是說他只是單純正直的抵制黨錮之禍,但是袁紹的毅力是值得敬佩的,而袁紹也得到了自己應得的結果——和黨人、俠義之士們建立了良好的友誼。當然,這也為他後來的崛起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