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和朱元璋政績貢獻那麼大,為何2人都不是千古一帝?

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秦朝,直到1912年清朝最後一個皇帝溥儀下詔退位。中國的封建社會共經歷了兩千一百三十二年,這期間經歷了約五百位皇帝。這其中不乏明君聖主,外可抗擊侵略,內可安定民生;當然也有很多昏庸之輩,對外苟且求和,對內民不聊生。然而能稱得上是千古一帝的卻屈指可數。這其中我們耳熟能詳的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都是明君聖主之中的佼佼者,這些君王有人開創了萬世一統的局面,有人在對抗外族入侵上有光輝的戰績,有人開啟了繁華的王朝,有人開創了前無古人的盛世……這些皇帝卻不都是千古一帝。這其中有兩位皇帝他們的故事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做過和尚,曾經流浪於江湖,參加義軍後逐漸發跡,最終完成了國家大統,將元朝政權一舉消滅的明太祖朱元璋。還有八歲登基,不甘於為人傀儡,擒鰲拜,平三藩,收復臺灣,平定噶爾丹叛亂開創康乾盛世的清聖祖康熙皇帝。他們的功績有目共睹,卻又為什麼算不上千古一帝呢?

康熙和朱元璋政績貢獻那麼大,為何2人都不是千古一帝?

▲千古一帝(漫畫)

朱元璋與他的大明江山

朱元璋生於一個貧困之家,年少時只能為有錢人家幫忙謀生,由於趕上了災年,全家人不得已開始逃荒,途中幾乎全部殞命,朱元璋則跑到了相國寺成為了一名僧人,幫寺院做一些粗活才得以活命。怎料災年寺院沒有香火,無奈又成了一名雲遊僧人,到處化緣,其實此時的朱元璋便與乞丐無異了。雲遊的途中,朱元璋遊遍了大好的河山也見識了人情的冷暖。在參加紅巾軍起義後,憑藉過人的膽識,計謀以及良好的人緣,很快便脫穎而出,成為紅巾軍的將領。隨後的日子裡朱元璋東征西戰,逐漸

有了自己的根據地,有了自己龐大的軍隊,由於來自底層,他深知底層人民對軍隊——無論是元朝的軍隊還是義軍——深深的恐懼。所以朱元璋建立了一直軍紀嚴明,對百姓秋毫無犯的軍隊。這也為他後期能一統江山,打敗元朝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建立大明朝之後,朱元璋更加的重視官員的選拔、培養以及監督。出生於元朝末年,使得他對貪官汙吏深深

厭惡,所以在朱元璋的一系列為政舉措中,政治逐漸清明,百姓得以休養生息。

康熙和朱元璋政績貢獻那麼大,為何2人都不是千古一帝?

▲朱元璋影視劇形象

朱元璋的為政舉措主要是,政治上,藉由“胡惟庸案”與“藍玉案”,裁撤了存在了千百年的丞相制度,中央集權進一步加深。同時在地方設三司,分權制約,這樣削弱了地方的權力,可以更有效

避免割據的產生。同時制定律法,朱元璋深知法律對於統治的重要性,所以在建國初期,便提出要正綱紀。並歷經幾十年修編完成了《大明律誥》,用於規束臣民。此外朱元璋建立了錦衣衛的“特務統治”,幫助他監視統治百官及臣民。在朱元璋當政的三十一年間,

先後開展了六次大型的肅貪運動。攻擊十五萬貪官汙吏被誅殺,然而肅貪的結果是貪汙的現象並沒有得到根除。此外朱元璋的勤奮,在皇帝中也是很少見的,在位期間幾乎從來不休息,每天都忙於政事。軍事上,朱元璋建國後改革了兵制,使得皇帝能更好

掌控軍隊,改革了元朝留下的一些政策。由於建國初期元朝北逃,雖然喪失了中原的國土,但朝廷並未消亡,所以朱元璋建立了一系列山河固守,中外配合等方略拱衛邊界。同時也對逃出塞外的北元殘部展開北伐,共計十三次。最終在捕魚兒海大敗元軍,徹底

消滅了北元政權。

在明朝建立初段,朱元璋由於來自於底層,瞭解人民需要安定的環境恢復生產,發展經濟。同時國家要強大,堅實的經濟後盾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開始與民休養,恢復生產,此外朱元璋還鼓勵開荒,大大

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此外透過民屯,商屯,軍屯的方略保證了軍隊糧草給養的供應。在經濟上,朱元璋還積極興修水利,賑濟災荒,成績斐然。文化方面,朱元璋積極

恢復禮法,重視教育,改革教育制度,重開科舉,翻譯書籍等等舉措。使得省會的風氣煥然一新。同時在民族,外交,社會統治以及福利政策上,朱元璋的政策都有很積極的方面。

康熙和朱元璋政績貢獻那麼大,為何2人都不是千古一帝?

▲明朝的民屯

說起來朱元璋的功績,其實主要是朱元璋的一生勤於政事,所做出的大部分決策也都堪稱聖明。最主要

,他建立的大量的制度律法典籍,不僅僅奠定了大明三百年的基礎,更是對後世的清朝也有很大的意義。明清兩代,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官吏制度日臻完善。同時朱元璋推翻元朝的暴政,平定統一了天下。將壓迫漢人近百年的元朝統治者消滅,在饑荒災年被迫離家直到南京登基稱帝。朱元璋早已不是為了自己在打天下,從他為政的舉措就可以看出,他真的是在為普通大眾爭取利益。作為開國皇帝,朱元璋的身份最為低微,僅劉邦比他略高,然而朱元璋胸懷大志,老成謀國,不僅在開國戰爭中表現突出,更是能廣納諫言,網路天下賢能的人才。在治軍方面更是以嚴厲著稱,最佳化改革兵制,使為將者

、謀、仁、勇兼備。寓兵於農,且耕且戰,使得明朝的軍隊始終保持較強的

戰力

康熙和朱元璋政績貢獻那麼大,為何2人都不是千古一帝?

▲明朝的軍隊

康熙皇帝與他的天朝上國

如果說朱元璋是憑藉個人才智一步一個腳印,從社會的最底層攀爬到山頂的狠角色。那麼康熙皇帝似乎與之沒有什麼可比性,生於帝王之家,從小便被眾星捧月一般,是含著金湯匙的皇子。然而事實上,康熙皇帝的人生軌跡,卻並不比朱元璋平順多少。八歲登基,看似是登上了權力的巔峰,然而對於一個年僅八歲的孩童來說,主少國疑,朝政全部由四位輔政大臣總領,然而思維輔政大臣卻互相侵軋。權臣鰲拜自恃功高,攜顧命之名,專權擅政,絲毫沒有把康熙這個小孩子放在眼裡,此時的康熙雖然身處皇家,身為皇帝,人身安全與地位卻在鰲拜膨脹的野心下岌岌可危。康熙邁出了他身為一代賢主的第一步,誘殺鰲拜,從而達成親政的最終目的。然而親政之後,擺在康熙皇帝面前的卻是一個巨大的爛攤子。彼時滿清剛剛入關不久,人民還沒有完全的歸附。內有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位藩王無法掌控,臺灣尚在前明的鄭氏掌控之中,蒙古各部也對這個新晉的小皇帝觀望。外有沙俄對大清的疆土虎視眈眈。真正的是內憂外患,然而將這些全部蕩平之後,康熙皇帝驚訝

發現,他的兒子們又開始在儲位的爭奪中“各顯神通”,以至於這場九子奪嫡的風波真的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康熙和朱元璋政績貢獻那麼大,為何2人都不是千古一帝?

▲康熙皇帝

在位的六十一年間,康熙皇帝真的是做到了勤政愛民,雖然由於諸皇子奪嫡以及晚年怠政,給社會造成了一系列動盪,但是絲毫不影響康熙皇帝執政期間,大清就是名副其實的天朝上國。首先康熙皇帝在親政後,強化了皇權,這一步與朱元璋廢除丞相一樣,都加強了中央集權。這一點,康熙皇帝的手段顯然比開國君主朱元璋要溫和一些,他主要還是透過自身的勤政與成立“南書房”來削弱滿族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其次是親民,在親政後,康熙多次外出巡視,力爭能夠接近老百姓,避免被貪官汙吏所迷惑,這一點凸顯了康熙皇帝親民質樸的特質。軍事上,康熙皇帝平三藩收臺灣,驅逐沙俄的侵略,北征蒙古為大清帝國打下了一個大大的疆域,建立了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康熙和朱元璋政績貢獻那麼大,為何2人都不是千古一帝?

▲三藩之亂

在經濟上,康熙秉持輕

薄賦,努力恢復經濟,恢復生產。同時採取藏富於民的思想,在多個省份多次

免錢糧,使得人民能夠休養生息。透過固定丁銀的策略使得地丁合一,就是所謂的“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修築水利漕運,開墾了更多的良田,也便利了運輸條件。透過廢除匠籍,更好

提升了手工業者的積極性。在文化上,康熙皇帝及其尊崇儒術,尤其大清以外族入關,一味透過武力彈壓,恐怕要走了元朝的老路,康熙深諳治國之道,尊崇儒家思想,籠絡漢族官員,團結漢族知識分子才能更有效的治理國家。同時對於西方學術康熙也極為推崇。此外,在民族與外交方面,康熙皇帝也極盡天朝上國的威嚴與地位。這些方面上來看,康熙皇帝開創了康乾盛世的局面,是一位勤政愛民的皇帝,更是一個有遠見有思想的政治家、軍事家。

康熙和朱元璋政績貢獻那麼大,為何2人都不是千古一帝?

▲康熙盛世

千古一帝

其實對於所謂“千古一帝”的爭議,一直都有,古往今來,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清聖祖都有人稱之為千古一帝,因為他們確有卓越的功績,或是開創之功,或是富民之功。這些皇帝勤於政務,愛民如子,開疆拓土,無往不利,他們在位期間,國家大多是政治清明,百姓安居。然而這些皇帝卻也都有自身的缺陷,秦始皇暴政,是秦朝二世而亡的直接原因;漢武帝窮兵黷武,無休止的對匈奴用兵,導致文景之治留下的深厚的財富消耗殆盡;唐太宗則是上位之事不清不楚,以至於後世對此津津樂道;宋太祖的重文輕武,完全抹去了國家的尚武精神,導致兩宋始終積弱,在多次的對外戰爭中屢戰屢敗;明太祖雖然推翻元朝的殘暴統治,但他在建國平定後誅殺功臣,多有鳥盡弓藏之意;康熙皇帝雖然一生文治武功,但是晚年怠政導致貪汙橫行,吏治敗壞,同時多次大興文字獄,清除異己。那麼這麼多優秀的君王,究竟誰能稱之為千古一帝呢?

康熙和朱元璋政績貢獻那麼大,為何2人都不是千古一帝?

▲秦長城遺址

在筆者看來,真正的千古一帝,僅秦始皇嬴政一人當得起這個稱呼。其實縱觀秦始皇的一生,特別是在民生治理方面,相比後面的諸位君王,不僅沒有任何優勢,甚至可以說是殘暴鎮壓。秦朝或者說統一全國之前的秦國,一直以商鞅變法為基礎,秉持法家的治理措施,在這個治理思路之下,最好的統治政策就是“愚民政策”所以才有了焚書坑儒這樣的政策,來避免民智開化。同時秦始皇在位期間修築長城,大肆用兵征伐,確實使得民力凋敝,所以才有了後來的農民起義反抗。但是這些都無法抹殺掉秦始皇的功績——秦始皇是暴君,但是卻不是昏君。正是他心懷天下,統一了全國,才結束了數百年的諸侯紛爭。同時秦始皇廢分封,開阡陌,鼓勵了土地的私有制,開啟了中國的封建時代,以至於一直到1912年封建王朝結束之前,所有的王朝都是以秦朝的開國思路為藍本的。統一幣制,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進一步的把分裂的中國緊密的聯絡在一起,這些微整的舉措,像是一劑粘合劑,將周朝以來各自為政的諸國小國家變成了統一的大型多民族帝國。此後的兩千餘年,所有的王朝均以統一天下為最終目標,“大一統”成了為王朝延續的基本前提。秦始皇嬴政,他留下的不僅僅是壯麗的長城,更是對於中國這個大一統國家的認同感,自豪感,以及對於一統的執念,就這一點來說,千古一帝,秦始皇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