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吳京等半路導演,比馮小剛、陳凱歌、張藝謀等名導票房好?

我認為一個導演的專業程度和電影票房的高低,不可絕對地

成正比

關係。

確實,以吳京為代表的一些演而優則導的非科班出身導演,在日益繁榮的國內電影市場取得了輝煌的票房成績。可並不能說明他們的導演水平優於張藝謀、馮小剛、陳凱歌等老牌導演,因為一部作品的成功是很多因素構成的,

是天時、地利、人和

共同的結果,導演專業性只是其中之一。

為什麼吳京等半路導演,比馮小剛、陳凱歌、張藝謀等名導票房好?

比如,

當年票房慘淡

的《大話西遊》,後來被無數觀眾奉為經典,這能說明導演水平低嗎?

又比如,郭敬明的《小時代》系列在當時取得很不錯的高票房,卻在觀眾心中口碑很差,能說明導演水平高嗎?

導演的作用

導演在一部電影中的作用無疑是至關重要的,可以這麼說,如果把一部電影當作一道菜餚,那麼

導演就是掌勺大廚。

劇本就是

菜譜,

演員就是

食材,

配樂、配音、服裝、化妝、道具等等就是

佐料,

攝影和剪輯講究適當抓取場景點與時間點,相當於是對

燒菜火候

的掌控。

一個優秀的導演就是要像

五星大廚

一樣,把這一切合理運用,烹飪出

色香味俱全

的佳餚。

至於菜做好了,賣不賣得出去,

這銷售的活

可不是大廚能幹的了。

為什麼吳京等半路導演,比馮小剛、陳凱歌、張藝謀等名導票房好?

大廚的無奈

然而現實是,即使非常專業的導演,製作出了精美無比的電影作品,

也不一定能夠

取得高票房。比如一些文藝片和紀錄片,或者不在科幻、動作、愛情等熱門領域的

小眾電影,

雖然質量極佳,但都很難取得高票房。

就好比

手藝再牛的大廚,

八大菜系閩菜、魯菜、川菜、粵菜、蘇菜、浙菜、湘菜、徽菜樣樣精通,也總有很多人不喜歡吃某些型別的菜,正所謂

眾口難調。

為什麼吳京等半路導演,比馮小剛、陳凱歌、張藝謀等名導票房好?

所以,一些電影投資方為了迎合市場,看見許多觀眾愛吃肉,那就多用一些

小鮮肉

食材好了;觀眾愛吃辣,那就多用一些

靚女辣妹

食材好了,推出了一道道

表面上秀色可餐,實際上嚼如臘味

的雜燴拼盤電影。這一次是賣高價菜賺了不少,可下次又有幾個回頭客再來呢?

馮、張、陳這些知名導演,每一位都有自己的經典特色作品,代表著不同的菜系。可你讓一個優秀的大廚拿著一份

和食材不匹配的菜譜,

怎麼烹飪出一道美味佳餚呢?此即導演無可奈何之處。

為什麼吳京等半路導演,比馮小剛、陳凱歌、張藝謀等名導票房好?

票房的成敗

電影票房的高低,最終

取決於觀眾的貢獻。

而觀眾在觀影之前並不能清晰知道影片質量如何,只能透過一些鋪天蓋地、狂轟亂炸的宣傳來獲取電影資訊,再根據對一些演員和電影型別的喜好來決定看不看。

就好比,路過一家餐廳,看見選單裡各種誘人的美味圖片,忽然發出“咦?這道菜看起來好好吃的樣子哎,不如點一盤吃試試”完全沒注意到角落裡

“具體以實物為準”

的宣告。

為什麼吳京等半路導演,比馮小剛、陳凱歌、張藝謀等名導票房好?

如果幸運地吃到了確實好吃的菜,才會感覺花錢不枉

下回我還來。

反之,就只能在肚子裡吐槽一番再勉強吞下去吧,錢都已經花了,最多下次不來這家餐廳了。

所幸,現在的觀眾經過長期的廣告欺詐教訓,口味和智商都已經越來越有提升了,菜不好吃可別怪我出去宣傳哦。

為什麼吳京等半路導演,比馮小剛、陳凱歌、張藝謀等名導票房好?

最後的小結

隨著觀眾的觀影理性越來越強,國內電影市場已趨向良性迴圈,如今的票房成績慢慢已

離不開電影質量

的影響了,這就要求製片方更加註重導演才華。

而才華這東西有些縹緲,不是說

專業的就一定是有才華的。

比方說下象棋吧,專業的棋手腦子裡雖然記下了成千上萬的棋譜,研究過無數的殘局難局,也難保一定能戰勝過只熟悉掌握“馬走日、象走田”等基本規則的棋手。

不是有這麼幾句話嗎:

1.馬有失蹄時;2.妙手偶得之;3.無招勝有招。

以上就是我對導演專業水平和票房高低的一些淺見,你覺得它們是什麼關係呢?歡迎交流。

我是“啊嗚六二零”,轉發、關注、留言,總有一款適合你!

為什麼吳京等半路導演,比馮小剛、陳凱歌、張藝謀等名導票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