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風箏扎制30年 祖訓血脈傳承 只做精品風箏!

4月20日,在濱海國際風箏放飛場,大型風箏“鯤”和“妖精”驚豔亮相,引起了國內外友人和媒體的關注。這兩隻風箏出自我市風箏藝人郭洪利之手,他將傳統濰坊風箏扎制工藝完美融入到現代風箏造型的製作中。專注扎制風箏30年,他的技藝早已成為行業翹楚,龍頭蜈蚣作品曾斬獲國家級非遺金獎。

專注風箏扎制30年 祖訓血脈傳承 只做精品風箏!

耳濡目染,扎制技藝從小就藏於心中

4月22日,記者來到寒亭區郭洪利的工作室看到,不到100平方米的工作室裡掛滿了龍頭蜈蚣、蟬、蝴蝶等各式風箏,這都是出自郭洪利之手的精品風箏。

祖祖輩輩做風箏,對削竹、糊紙、描染耳濡目染,技藝從小就已藏於心中。從1989年開始,受風箏會的帶動,濰坊的風箏產業已然形成,風箏的價值也一躍而起。當時在印刷廠工作的郭洪利毅然從工廠辭職,專職從事風箏扎制,成為濰坊風箏的傳人並愛上了這種“竹與紙”的藝術。

1992年,隨著訂單量的增加,郭洪利成立了濰坊奧祥風箏有限公司。他的風箏不僅以精緻美觀取勝,在材質和安全性上都達到了國際標準,還獲得了歐美、日韓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商品質量認證,遠銷海外。

匠心獨運,一元硬幣大小的風箏起飛

製作精緻的小風箏最能體現風箏製作人的技藝水平。在風箏藝人眼中,直徑10釐米且能起飛的風箏已經是扎制極限,而郭洪利在十年前就成功扎制了一隻只有1元硬幣大小的沙燕風箏且成功放飛,讓人讚歎不已。這隻風箏需要7根竹條,每根竹條粗細只有0。5毫米,相當於一根髮絲,還要火烤造型和修研磨細,難度可想而知。

2011年,郭洪利受邀到義烏市參加“撥浪鼓”節,他專門製作了一個直徑10釐米的撥浪鼓造型的風箏。“這是用兩根絲線細的竹條搭架做成的板式風箏,修料是最難的,只要稍稍用力不當,竹條就會斷掉。”郭洪利說,當時修這兩根竹條費了近一天的功夫。放飛中,這隻撥浪鼓風箏順利起飛,飛行高度達到50米,在業內堪稱經典。

追求極致,製作工藝、選材用料都嚴格

在風箏“造型優美、輕盈善飛”的傳統制作要求上,郭洪利大膽嘗試“竹條即線條”的設計扎制理念,分寸之間竹線無凹凸、滯停現象。“風箏好不好,骨架就是標準。”郭洪利說。

他不僅精雕細琢每一道工藝,選材上也十分講究。郭洪利介紹,一件風箏產品的竹料選材、卯榫設計、綢絹粘糊、顏料選用、手工繪染、掛線試飛等工藝,都是衡量風箏“非遺”文化含量的標準。其中,僅竹料取材他就能規範到產地、貯青、去油,劈分、浸泡、打磨6個步驟,一個工藝不缺,竹條才能彎曲環繞,風箏才能扎製成為精品。

憑著這種極致追求,30年來,郭洪利不斷榮獲國際國內大獎,並參加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中國故事”“中國元素”的“非遺”文化展示。

專注風箏扎制30年 祖訓血脈傳承 只做精品風箏!

海外展演成為一名文化使者

作為省級非遺文化代表性傳承人,郭洪利成為中國文化和旅遊部點名的中國非遺文化的傳承代表,經常跟隨文化使團到國外授藝展演,他的作品也成為外事禮品。截至目前,他已先後到歐洲、北美洲、東南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風箏文化藝術交流,成為一名文化使者,將濰坊風箏的傳統文化和技藝傳播到世界各地。

2018年5月,受中國文化和旅遊部的派遣,郭洪利參加馬耳他國際文化交流活動,他的展演受到馬耳他總統秘書處的關注並受邀進行風箏展示。郭洪利用帶去的60多隻風箏將總統府後花園裝點一番,進行了現場教學、展演和放飛活動。活動當天,馬耳他總統和外交部大使團以及當地的市民共千餘人現場參觀,引起了極大的轟動。馬耳他總統在例行的大師招待會上特別讚揚了濰坊風箏,並決定將濰坊風箏文化引入當地,每年舉辦一次風箏節。

“博採眾長,傳承經典。”郭洪利堅持在傳統技藝的傳承基礎上進行創新,將剪紙等民間藝術元素融入到風箏製作中,豐富了傳統風箏的造型。“只做精品。”這是父親在傳授技藝時對他的要求,這早已融入郭洪利的血脈。

記者 陳靜靜 通訊員 杜在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