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考古與“百年百大考古發現”|秦都雍城遺址

秦都雍城遺址位於今陝西省寶雞市鳳翔區,是東周列國都城中儲存較好、考古工作了解相對清楚的一處都城大遺址。自秦德公元年(前677年)初居雍大鄭宮起,至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自雍徙都咸陽,秦置都雍城達327年之久,是秦國“九都八遷”過程中建置時間最長的的國都,見證了秦國走向強盛的歷史過程。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經一系列考古調查、勘探與發掘,陝西省考古研究所(院)已基本搞清了秦都雍城遺址的基本構成和佈局,由城址、秦公陵園、國人墓地、離宮別館及郊祀遺址等組成。

雍城城址南北長3300米、東西寬3200米。已發現的各類文化遺存有周邊殘斷的自然城牆與人工護城組成的環圍體系、城內道路、宮殿建築、聚落、作坊及與此關聯的城內各種自然環境因素如內河流等,呈現出“順河而建,沿河而居”的分佈規律。雍城的城市規模是從東南部逐漸向北、西北部擴大的,經歷了三個時期。初期為德公至成公執政時期(前677-前660年),範圍僅侷限在整個城址的東南角即今瓦窯頭村一帶,面積不足1平方公里。中期為穆公至惠公執政時期(前659-前491年),城址面積擴大到約7平方公里,中心移動到馬家莊一帶,由內、外兩條環壕圍成“回”字形結構,區分出內城和外城。內城系大型禮制建築及其附屬設施分佈區,當為秦公和貴族所居。外城則主要是平民生產與生活的聚居區,分佈有各種手工業作坊遺址。後期自悼公執政至孝公將都城遷出雍城(前490-前350年),出現了環繞全城的夯築城牆,全城規模達到近11平方公里。

北大考古與“百年百大考古發現”|秦都雍城遺址

秦雍城城址結構示意圖

北大考古與“百年百大考古發現”|秦都雍城遺址

馬家莊、豆腐村大型禮制建築群分佈圖秦公陵園位於鳳翔南原,規模宏大,佈局規整,分為南指揮陵區和三岔陵區兩部分。南指揮陵區由13座陵園組成,勘探出中字形、甲字形、目字形及凸字形大墓和車馬坑共43座和2處國人墓地,還發現了一批陵園兆溝遺蹟。三岔陵區位於鳳翔郭店鎮三岔村三組,目前發現一座陵園,由3座中字形大墓和2座車馬坑組成。其中已發掘的秦公一號大墓,平面為中字形,坐西向東,全長300米,面積5334平方米,深24米,墓室由主槨室、副槨室、72具箱殉、94具匣殉等組成。墓主為春秋晚期的秦景公。

處在雍水河以南的國人墓地,如八旗屯、高莊、西村以及南指揮陵區、六號陵園兆溝外側墓群等,均呈現規模大、延續時間長、墓葬間層次結構區分明顯、各墓地之間墓葬特徵統一相近的特點。這些墓地靠近陵園或在已知陵區之內,墓主人當為官吏、貴族和族系成員。而城址周邊的國人墓地,如鄧家崖、六道村、瓦窯頭、雷家臺等均呈現規模小、延續時間短、層次結構區分不明顯、文化屬性單一、各墓地之間墓葬特徵殊異的特點。這些墓地往往分別靠近城邊的作坊區,墓地成員生前可能從事相應的手工業生產活動。

除城內宮室之外,秦國諸多重要禮儀活動也要在城郊舉行,建有相應的離宮別館。如考古發現“蘄年宮當”“橐泉宮當”“來谷宮當”“竹泉宮當”“棫陽”“年宮”等宮室瓦當,以及不知宮名稱謂的南郊三岔建築遺址、西郊塔陵村戰國宮殿建築遺址、西南郊六塚村戰國建築遺址等。還在雍城城址西北的雍山發現血池祭祀遺址,面積達470萬平方米,包括雍山夯土臺、血池祭祀坑、北斗坊祭祀坑、道路、建築、兆域等多處重要遺蹟,文化內涵十分豐富。經過2016-2018年連續三年的發掘,確認血池遺址是秦漢時期國家郊祀的“畤祭”遺存,是東周諸侯國到秦漢大一統國家祭祀活動最重要的物質載體和實物再現,填補了既往雍城遺址佈局中唯缺郊外國家祭祀功能區的空白,標誌著雍城完整佈局的實現。雍山血池秦漢祭祀遺址2017年被評為“2016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18年又榮獲中國考古學界最高榮譽獎項“2016-2017年度田野考古獎”一等獎。

北大考古與“百年百大考古發現”|秦都雍城遺址

2018年,2016級實習本科生參觀血池遺址在雍城城址核心區的馬家莊至豆腐村一帶,分佈著雍城最重要星史論的禮制建築及其附屬設施,包括宗廟、朝寢、市場等。已發掘的馬家莊一號建築群,被公認為是宗廟。勘探得知的馬家莊三號建築群,過去一直認為是朝寢。近年來,隨著對城址區展開全面調查勘探,發現馬家莊三號建築群的位置處於內、外城之間,與朝寢建築應處內城不相符合。同時,又在馬家莊一號、三號建築群之間發現新的大型建築群遺址。因此,對馬家莊三號建築群、新發現大型建築群的性質,需要深入辨明、重新認識。針對此學術目標,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與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組隊,先後組織2013級、2016級本科生在雍城開展田野考古實習,分別對上述兩處建築遺址群進行了發掘。

2015年9月-2016年1月,發掘了馬家莊三號建築西側附屬建築群。經勘探,該建築群包括大型組合建築基址三處,其中中部的基址最大,東西長94。8、南北寬89。3米,面積近一萬平方米。發掘地點位於該建築基址的東南角,發掘面積1475平方米。發掘出的夯土建築基址形制、規模與勘探情況基本相符,有利於更進一步地判斷馬家莊三號建築群的性質。男實大量瓦片、陶片出土位置明確,層位關係清晰,為判斷該建築遺址的建造、使用、廢棄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據。該建築遺址的年代晚於馬家莊三號建築群,延用至漢代,對探討雍城核心區在都城東遷後的歷史沿革,以及漢代對雍城宮鈣類法殿區利用與改造的情況,都具有重要意義。

北大考古與“百年百大考古發現”|秦都雍城遺址

2015年,2013級實習本科生髮掘馬家莊三號建築西側附屬建築群

北大考古與“百年百大考古發現”|秦都雍城遺址

2015年馬家莊三號建築西側附屬建築群發掘區全景2018年9月-2019年1月,對馬家莊一號、三號建築群之間新發現的大型建築群遺址進行發掘。發掘地點位於豆腐村244國道東側,發掘面積1750平方米。主要收穫為11座漢、唐墓葬和1座春秋時期建築遺址。其中建築遺址呈西北-東南走向,發掘出建築基槽及夯土、建築外圍墊土,已揭露部分至少包含兩進院落,中間有一條L形廊道。廊道垮塌後,在原地形成一層較厚的瓦礫堆積,總長約53米,最寬處約3。2米,出土大量的筒瓦、長方形槽形板瓦。根據對出土遺物的斷代,這座建築的年代與馬家莊一號建築群大致相同,應建於春秋中期,廢棄時間在春秋晚期以後。此次發掘明確了院落建築的年代、形制、規模及廢棄情況,為更多瞭解其所屬大型建築群的性質提供了考古依據,促進了對雍城核心區禮制建築群內涵和佈局的深入判斷。透過對比位置關係、建築規模和瓦片規格,進一步推證新發現的大型建築群遺址較大可能是內城之中的朝寢宮室,而馬家莊三號建築群則可能對應“左祖右社”中的社稷遺址。即以新發現的大型建築群(朝寢)為中心,其東側為宗廟(馬家莊一號建築),其西側為社稷(馬家莊三號建築)。

北大考古與“百年百大考古發現”|秦都雍城遺址

2018年豆腐村建築遺址發掘區全景(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