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四歲成名,十歲定天命

四歲時的孔融幾乎傳承了中華謙讓的美德,讓人佩服萬分,可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卻被曹操誅殺滿門。

1.十歲懟人再有名

東漢時期,李元禮在洛陽很有威名,為司隸校尉,每天來府上拜訪的名公賢士絡繹不絕,當時絕非任何人都可以踏進李府的大門,想要進去,必須要有相當好的清譽名望,不然李元禮是不會見他們的,來訪者被拒之於門外是常有的事情。

孔融少年時,隨著父親來到洛陽想去拜訪李元禮,當時孔融的父親官職並不高,當他們來到李府的門前,門官見來者當即準備攆人,這時年僅十歲的孔融不罷休,他胸有成竹的說:“我是李府君親”,見孔融神色泰然,門官態度一時間蛻變;於是便進門通報李元禮,李元禮好奇的出門見了孔融,發現不像聽到的那樣,根本就無識此人;於是便問道:“君與僕有何親?”

“昔先祖仲尼與君先人伯陽(老子)有問禮之誼,是以僕與君奕世為通好也。”

孔融這句詭辯之論在當時驚動眾人,堪稱經典。

李元禮持才傲物,但還是通情達理,愛才惜才的人。他聽到這句話竟然是來自阻縮煮於一個十歲的孩子,心裡很高興,隨後便以其奉為上賓,後來太中大夫思專翟陳統容韙聽了這句話卻道:“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聽後甚是不悅,對道:“想君小時,乃當了了。”

見事就來,見人就懟,不懂得束縛自己,表面上大人不和小孩子計較,私底下太中大夫以及周圍的人想必心裡一定很不是滋味。

2.為自己的人生埋下了禍端。

這種詭辯之能,除了得罪人之外,對人對己,全然沒有一絲利處。在後來的歲月裡孔融並沒有改變自己,成人後的孔融,先後擔任北海相、青州刺史、少府、大中大夫等職,看見手下人稍有失職就指手畫腳,政治方面不僅沒有施展其擅長的才能,官場上也絲毫沒有改善其待人的態度。

社交上,孔融和禰衡是好朋友,禰衡少年時就有文采和辯才,性格剛直高傲,喜歡指摘時事、輕視別人。禰衡也只和魯國的孔融以及弘農的楊修交情好。他經常說:“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其餘的人平平庸庸,不值得提。”同時孔融也非常喜歡他的才能。

有才不一定有人賞識,但有名絕對有人想收為嚢中。

孔融:四歲成名,十歲定天命

愛才的曹操後來將其收為己用,當時軍閥割據,在曹操的羽翼庇護下,孔融卻始終沒有感恩主公的心,為曹操做一些政治上實際的貢獻,不甘受冷的孔融又對曹操的政策開始冷嘲熱諷。

公元203年,曹操同兒子曹丕率軍攻佔袁紹的地盤鄴城,事成後,18歲的曹丕見23歲的袁紹之子袁尚妻子甄氏十分漂亮,就強佔為夫人。在那個亂世之年,女人就是政治家的附屬品,早已見怪不怪了。但孔融卻不同,孔融寫信給曹操,運用了春秋時周武王把商紂王的寵妃妲己賞給周公的典故。當時曹操不解便問之,孔融說他是根據現在推想過去的,文末並出現“想當然耳”。

沒有典故,想當然!

孔融無視領導的做法想必是對曹操是赤裸裸的諷刺,想想孔融沒有節制的為人處事,言語乖張,身為一人之上的曹操心中頗為不滿。

孔融:四歲成名,十歲定天命

3.慚遭滅門

”父母於子女無恩論”,是孔融在晚年提出來的,史料上有著明確的記載。孔融曾與好友禰衡議論說::“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缻中,出則離矣。”

意思就是:“父親對於兒子,有什麼親情可言,論其生子的本意,不過是一時情動的結果。母親對於兒子,又做了什麼呢?就像東西放在瓦罐,東西出來了,與瓦罐也就沒有什麼關係了。”

有著“建安七子”之首的孔融提出這樣的論調,老百姓聞之很是不滿,這也讓本有孝心的上司曹操以“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不孝等罪名”誅殺其全家。

孔融:四歲成名,十歲定天命

當軍士抵達孔府抓孔融的時候,孔融的兒子和女兒正在下棋,抓了孔融,其子不為所動,軍士很疑惑,孔融的子女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於是引頸就刑。

孔融太過剛直的性格在其子女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孔融很小就成為了“名人”,但他卻和大多數名士一樣,出名前別人不知道他是誰,出名後卻不知道自己是誰,誰的人,在何處。

孔融自小聰明,四歲便懂讓知讓,長大卻變得不知禮,受到“大未必佳”的刺激後,卻是以懟相報,不曾去理解別人的良苦用言,這一點表現與孔融和曹操的互動模式基本相同。孩子時期,大家不會計較,但是長大以後,尤其是身為公眾人物還是這樣一路即往,其後必糟惡果。

如果孔融沒有過早的展露謙讓的美德,或像其他的家長一樣視其為正常家教;或是他有個知人情、識官場的好父親,能理解孩子,保持父親的威嚴,不假辭色;怕兒子驕傲,鮮少認同;心有望子成龍的願情,嚴加管教,想必孔融也一定不會有如此下場。

結言:

在別人面前表現出一副自豪的模樣,滿足自己內心的快感其實是價值觀的扭曲;一個人失去了最初的認知只懂一味貪慕虛榮,就無法刺激最初的正確的價值觀,長久以往便會讓自己迷失方向,有勇而無謀;不去修身養性,是莽撞的表現,其內心的認知感也是因過早的成名而留下的禍患。從小受慣尊禮就像生活在皇宮裡的王子,如果不懂世態炎涼的道理 ,一生也一定不會是個好皇帝。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不適,請告知,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