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口尋根32」舒翠村積慶堂:桓武世家,德門積慶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黃鶯/文 俞躍/攝

「汾口尋根32」舒翠村積慶堂:桓武世家,德門積慶

積慶堂坐落在淳安汾口鎮舒翠村田畈裡自然村村北,坐南朝北。

積慶堂的位置比較特殊,並不像其他家廳一樣藏在村莊深處,而是正好在路邊,只要路過田畈裡村,就一定能看到積慶堂。

外牆由青磚堆砌,正門上有刻著“桓武世家”,這是鄭氏的家廳。

走進積慶堂,還是老式的家廳佈局——有正堂和後堂,分別有一個天井,正堂天井較大,有10多平方米。積慶堂內部已經重新整修過了,燈光、音響統統裝好,不僅能聽戲,看現代歌舞表演都沒問題。

「汾口尋根32」舒翠村積慶堂:桓武世家,德門積慶

為什麼大門要刻上“桓武世家”?

“桓武”指的是鄭桓公和鄭武公。他們都是西周王室,傳說鄭桓公是周宣王姬靜的異母弟弟,姬靜封他為鄭伯,號桓公,封鄭國,鄭桓公就是鄭國始祖,也是鄭姓始祖。

周宣王去世後,周宣王的兒子、鄭桓公的侄子繼位,就是歷史上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

在鄭國執政時期,桓公政績顯著,在百姓中民望甚高,周幽王就任命鄭桓公擔任司徒。司徒是西周“三有司”之一,地位相當高,掌管土地、農事,還職掌兵役、力役的徵發,戰時還有統軍作戰的職責。

相傳,鄭桓公在亡了西周的“犬戎之亂”中,為保護周幽王而戰死疆場。鄭武公是鄭桓公的兒子,周平王建立東周,遷都洛陽,鄭武公功勞不小。

鄭國傳十四世,被韓國所滅,亡國後的鄭人,為紀念故國,就以鄭為姓氏,之後就有了鄭姓。

去翻看一下鄭桓公、鄭武公的故事,說他們“有德”是不會錯的,古代中國詩歌理論著作《毛詩序》這樣評價這對鄭國的開過父子:“美武公也。父子併為周司徒,善於其職,國人宜之,故美其德,以明有國善善之功焉。”

“桓武世家”不僅點名了這個家廳是鄭氏的,也說明這裡是有德行的人家。

「汾口尋根32」舒翠村積慶堂:桓武世家,德門積慶

鄭家,最初在汾口落腳落在了鄭家村,這是川南鄭氏的起源。而鄭氏遷居到田畈裡則是在明末。

據《鄭氏正宗統譜》記載:鄭道德為田畈裡村鄭氏始祖。

積慶堂,第一眼看到這個堂名,想到的就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再仔細搜尋“積慶”的含義,原來還有“德門積慶”這樣一句帶著教化含義的祝福,意思是積德的人家喜慶事會接踵而來。

「汾口尋根32」舒翠村積慶堂:桓武世家,德門積慶

「汾口尋根32」舒翠村積慶堂:桓武世家,德門積慶

看到這裡,鄭氏先祖那些殷殷囑託,就穿成了線:有餘慶,就是“倉廩實而知禮節”;如何做到倉廩足?德門積慶,積善之家才有餘慶。

老祖宗早就給出了家族昌盛最良性的發展之路,有德有善有餘糧之後更要知禮修身,兩者相輔相成,才能如樑柱撐起家廳一般撐起整個家族。

一年復一就克拿年,家廳裡祭拜的後人在看到幣紫到“桓武世家”、事撥看到“積慶堂”時,會不會想起當年祖輩,在過年時用一雙佈滿皺紋的手,摸著孩子的小腦袋,慈祥唸叨:乖,做個好孩子,好好讀書,平平安安,順順遂遂。

「汾口尋根32」舒翠村積慶堂:桓武世家,德門積慶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淳安縣汾口鎮聯合出品記錄一鎮一村的文化根脈

【之前,我們都記錄了什麼,看這個專題】

“汾口尋根”系列文化報道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路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