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時,一品大員在路上遇見親王、郡王,應該如何避讓行禮?

清代時,上至王公貴族,朝廷大員,下至各省督撫及各級官吏,其地位等級千差萬別。各級官員不僅在朝堂、衙門中會經常見面,就是平日裡也難免也會彼此相遇。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一品大員在路上遇見王爺、貝勒等王公貴族該如何行禮?各省官員拜訪總督、巡撫時又有什麼規矩呢?對於這一問題,我們分兩個部分展開。

清代時,一品大員在路上遇見親王、郡王,應該如何避讓行禮?

第一,王公途遇之禮

早在皇太極時代,清廷就制定了王公貴族在路途中相遇時的禮儀,其中主要有:

親王出行,郡王、貝勒一律要讓道旁行;貝子、鎮國公在到道旁勒馬停下鞠躬;輔國公、固倫額駙、和碩公主、額駙、鎮國將軍、公、候、伯、一品官以下皆要下馬、下轎。

郡王出行,貝勒以下,與遇親王禮相同。

貝勒出行,貝子、鎮國公、固倫額駙、和碩公主、額駙讓道旁行,鎮國公、鎮國將軍、公、候、伯、內大臣、都統、尚書在道旁勒馬停下,二品以下皆要下馬。

貝子出行,鎮國公、固倫額駙、和碩公主、額駙,與之分道而行;輔國公、鎮國將軍、公、候、伯、內大臣、都統、尚書讓道旁行;輔國將軍、子、男、副都統及參領等官,在道旁勒馬,,佐領以下等官皆下馬。

鎮國公出行,輔國公、鎮國將軍、公、都統、尚書分道而行,輔國將軍、副都統、侍郎及參領等官,在道旁勒馬站立,佐領等官以下皆下馬。

清代時,一品大員在路上遇見親王、郡王,應該如何避讓行禮?

輔國公出行,鎮國將軍、都統、尚書分道而行,輔國將軍、副都統、侍郎等官讓道旁行,奉國將軍、參領、佐領等在道旁勒馬站立,護軍校、驍騎校等官及軍民人等皆下馬。

鎮國將軍出行,輔國將軍、副都統,侍郎與之分道而行,奉國將軍、參領、佐領等官在道旁勒馬站立,護軍校、驍騎校等官及軍民人等皆下馬。

輔國將軍出行,奉國將軍、參領等官讓道旁行,佐領等官在道旁勒馬站立,護軍校、驍騎校等官及軍民等皆下馬。

奉國將軍出行,佐領等官讓道而行,護軍校、驍騎校等官及軍民人等在道旁勒馬站立。

清代時,一品大員在路上遇見親王、郡王,應該如何避讓行禮?

第二,京官相見禮

順治元年(1644年),清廷制定了京官相見之禮:同等品級者,凡賓客至府中,主人在大門內作揖迎候,然後賓客在主人陪同下登階先行。入廳後,賓主均北面相拜,主人請賓客就西面正坐,賓辭讓,但在主人的再三邀請下就正坐。不一會,賓作揖把正座讓與主人。

賓客離府時,主人要送賓客至大門口,賓主相互作揖,賓請主人留步,主人堅持送賓至大門外,並看到賓客登上轎子後方能返回府中。

一般情況下,尚書、左都御史見內閣大學士的禮儀同上。二品以下京堂至翰詹科道見大學士時,主人相迎與儀門內,送別於大門外即回,不用看著賓客上轎,其餘禮儀與上相同。

五品至八品官見大學士,賓至大門外時下轎,主人在堂階下迎接,賓向主人三作揖,主人再度東面答揖。賓客告退時,主人則在二門外送行。

翰詹科道見左都御史、各部尚書時,和京堂官見大學士之禮相同。

清代時,一品大員在路上遇見親王、郡王,應該如何避讓行禮?

第三,各省文官相見禮

順治年間,清廷制定了督、撫、學政、河漕總督、鹽政、御史相見時,座次平行,其他按照品級高低行禮。雍正八年(1730),清廷制定了各省文官相見之禮:官位同等者,賓客至官署時,主人屬吏入門通告,賓客自中門入,至外堂簷下車、轎。主人在簷下作揖相引。其他禮儀與京官相同。

督、撫屬下參見長官,一律從左門入。初次拜見時需穿官服,由屬吏引領,並將寫有自己職銜、履歷的名柬放在各自長官的座案上。然後,屬官按次序向長官三作揖,長官高座答揖,屬官退堂。如果是在私人府邸相見,其禮同五品官見大學士相同。

如果是州縣教職、直隸州屬官見督撫,則在轅門外下車,入堂後三作揖,告辭時也三作揖。督撫均立受,不答揖。至於不入流的官員參加督撫,則要行一跪三叩禮,不就坐。

清代時,一品大員在路上遇見親王、郡王,應該如何避讓行禮?

上面就是關於清代王公以及官員相見時的一些基本禮儀,這些禮儀並非是形式化的,而是始終要貫徹執行的,期間不能出現差錯,否則就會受到制度的嚴懲,甚至會以蔑視上司的罪名被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