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錯伐蜀之後,淺析他在巴蜀推行商鞅的“耕和戰”的價值和目的

文丨白鴉律二(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

公元前316年,秦國西南地區有兩個國家,一個是苴國,一個是蜀國,蜀國攻打苴國,苴國不敵,派人向秦國求援。秦國周圍有很多少數民族政權,厲害的有義渠、蜀國和大荔。

司馬錯伐蜀之後,淺析他在巴蜀推行商鞅的“耕和戰”的價值和目的

這些少數民族政權對秦國後方威脅極大,秦國花費了很大力氣去控制這些政權的勢力,秦惠文王家就收到了苴國的求援信,於是就召集重臣來商量這件事情。

在那時,張儀說:我們的核心戰略,應該東向伐韓,威逼周國,取得九鼎,問鼎中原,挾天子以令諸侯,方可一統天下。大王不去爭奪,反而涉足蠻族之間的內鬥,我看不妥啊。

司馬錯伐蜀之後,淺析他在巴蜀推行商鞅的“耕和戰”的價值和目的

張儀的政策是很明顯的,張儀就是干連橫工作的,連橫當然是和東邊這幫人連,往少數民族怎麼連?這時候,司馬錯站出來,司馬錯認為說:現在秦國國力還不夠強,應該從簡單處入手,國家富強,有三項要做到。

一則是領土廣闊,二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三則,為國家和人民謀取福利。

現在,蠻族勢力弱小,我們攻打他,猶如豺狼遇到綿陽,正好可以開疆拓土,有何不可?況且蠻族一直騷擾中原地帶,我們攻打他們,順天合理,還能獲得美名。相反,如果攻打東方,周朝雖弱,但是畢竟原來是天下共主,況且攻打東方,東方諸侯都會警覺,聯合起來,秦國也未必能敵。

司馬錯伐蜀之後,淺析他在巴蜀推行商鞅的“耕和戰”的價值和目的

張儀和司馬錯兩派於是就在朝堂之上爭吵,秦惠文王聽著,這也有道理,那也有道理。一時間難以分出誰說的對誰說的錯,但是司馬錯隨後說了一句話,讓秦惠文王徹底打消了疑慮。他說: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

秦惠文王醍醐灌頂,秦國目前最大的威脅,不就是齊國和楚國嗎?其實張儀之策,威逼三晉,無非就是以三晉作為跳板,對齊、楚發動最後攻勢。而司馬錯的想法,剛好是走捷徑,透過巴蜀之地,滅亡楚國。

司馬錯伐蜀之後,淺析他在巴蜀推行商鞅的“耕和戰”的價值和目的

司馬錯伐蜀之後,諸侯國互相傾軋越演越烈。

由於在奴隸制社會中,軍隊的主要組成人員是貴族,隨著戰爭越發頻繁,各國紛紛要擴充軍旅,軍隊的重要性空前上升。在這個時候,當務之急只有最大化地動員全國的力量以滿足國家發展的需要,農戰思想也由此應運而生。

司馬錯在巴蜀推行商鞅的“耕和戰”政策,是商鞅變法中一項很重要的措施,而商鞅變法中一個重要的特徵就是重農抑商。農戰也是如此思想指導下的改革措施。農戰也叫做耕戰,以兵農合一,全民皆兵為目的,既促進了農業生產,也有利於軍隊的充實。

司馬錯伐蜀之後,淺析他在巴蜀推行商鞅的“耕和戰”的價值和目的

《商君書·算地》有記載:“利出於地,則民盡力;名出於戰,則民致死。入使民盡力則不荒;出使民致死則勝敵。勝敵而草不荒,富強之功,可坐而致也。”

司馬錯在巴蜀推行耕和戰,這其實就是使農民在農耕社會中作用最大化,為國家爭霸提供充實的物質保障與強大的軍事力量。毫無疑問,這項政策中農戰措施得到了較為徹底的落實,從之後秦國橫掃六合就可以看出農戰的不可取代的重要意義。

巴蜀一地開發之後,就可以成為秦國的糧倉和兵源地,為了開發蜀地,秦曾於公元前314年移民5萬人入蜀,這些帶來先進生產技術的秦人對蜀地的開發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推行在關中證明可以強國富兵的耕種方式和耕戰結合的變法精華,把商鞅變法的各項制度全面在蜀地施行。

開發荒山,增加耕地面積,把國家執行成無堅不摧的武器,

司馬錯伐蜀之後,淺析他在巴蜀推行商鞅的“耕和戰”的價值和目的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數百年來形成的最偉大的政策就是耕戰體系,所謂耕戰體系,就是全民皆兵,也就是秦國的爺們兒平常耕田,但是隻要打仗,個個都能立刻上戰場,因此,秦國只要是個男人,都能打!都能為國做貢獻!這也是司馬錯伐蜀之後,在巴蜀地圖大力推行耕和戰的原因。

綜上所述,司馬錯的眼光為秦國看得太遠了,具有戰略眼光。秦國有了蜀地之後,在戰略上決定了西南夷望風歸附,決定了楚國遲早滅亡的宿命。

【資料文獻:《商君書·算地》】

圖片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