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你的格局有多大,前途就有多遠

王陽明:你的格局有多大,前途就有多遠

1

你的志向就是你的天花板有一句古話說:“再大的餅,也大不過烙它的鍋。”

一個人有多大的志向,就能做成多大的事,就能看見多大的世界,就能走向多遠的未來。

小時候,王陽明問老師:“何為天下第一等事?”老師見小小孩童竟有如此悟性,

笑答:“第一等事當然是好好讀書,考取功名。”只見這四尺孩童反駁:“依我看,天下第一等事乃是做聖賢!”

看一個人是否有好的前途,並不在於他有多大的能力和水平,在於他有多大的胸懷和氣度。

就如一個杯子和一杯水,你可以把水不斷往杯子裡倒,但可以裝多少,取決於杯子的大小。

南北朝時,宋國有個名將叫宗愨,他小的時候,叔叔宗炳問他長大後的志願。

宗愨回答:“願乘長風破萬里浪!”

宗炳聽了這句極有氣魄的壯語,很高興,滿意地讚許說:“好孩子,志向遠大的人,正應如此!”

宗愨長大後,當過振武將軍、豫州刺史、雍州刺史等官職,曾率軍遠征南方的林邑國,大獲全勝,建立了功業。

其實,無論做任何事,一個人的志向,就是他自己人生的天花板。

無論你是想要當一隻雄鷹,看見更大的天地山川,還是想要當一隻麻雀,只困於眼前的稻穀之中,取決於你對自己的目標有多大。

王陽明:你的格局有多大,前途就有多遠

2你的心態決定生活的狀態作家狄更斯說過一句話:“一個健全的心態,比一百種智慧更有力量。”

在生活中,大多數的煩惱和痛苦,不在於遇到了不好的人和事,是你以怎樣的心態去看待。

有時,你的心寬了,世界就大了。有時,你的心大了,人生就順了。

1496年,王陽明在會試中再度名落孫山。有人在發榜現場未見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陽明卻無動於衷。

大家以為他是傷心過度,於是都來安慰他。王陽明臉上略過一絲滄桑的笑,說:“你們都以落第為恥,我卻以落第動心為恥。”

其實,人生中的許多不如意,都在於你太在意。如果肯放下執念,許多事也就能看開和看淡。

貝爾被人稱為“最樂觀的人”。

有一天山洪暴發,大水漫過村莊。貝爾坐在自家屋頂上樂滋滋地唱歌。

鄰人划著船到他家,大聲說:“貝爾,你的鴨子都被沖走了!”“沒關係,它們都會游泳。

“你的麥子也淹光了。”“沒關係,今年反正是欠收年。”

“哎呀,水淹到你家的窗戶了!”“太好了,我正準備擦洗窗戶,這下省事多了!”

在這個世上,沒有什麼難,是過不去的。也沒有什麼坎,是翻不過去的。

許多事,你不去執著,它就變小了。反之,你越去較勁,它就越會放在心上。3你的努力程度決定你遇事的態度許多時刻,我們總羨慕那些遇事沉著的人。

表面上看,這是一種性格,但本質上,這是內在的一種功夫。

畢竟只有做到心裡有數的人,才能在每臨大事時,有靜氣,也有定力。

有弟子問王陽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別的技巧?王陽明回答:哪裡有什麼技巧,只是努力做學問,養的此心不動;

如果非要說有技巧,那此心不動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無幾,勝負之決只在此心動與不動。

王陽明回憶說,當時和朱宸濠對戰時,我們處於劣勢,我向身邊的人釋出準備火攻的命令,

那人無動於衷,我說了四次,他才從茫然中回過神來。這種人就是平時學問不到家,一臨事,就慌亂失措。

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飛來的,而是平時學問純篤的功勞。

其實,並非誰都可以,在生死危機關頭,做到鎮定自若。唯有在平時,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沉著應對。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堅率領百萬大軍南下,揚言數日之內吞併東晉,一統天下。訊息傳到建康之後,朝廷上下一片恐慌。

作為宰相的謝安卻沒有表現出絲毫的慌亂,鎮定自若地派謝石、謝玄等人率領八萬北府軍前去迎敵。

當時有些人害怕建康不保,準備派精銳部隊保衛京師,卻被謝安拒絕了,別人問他這樣做的理由,謝安卻笑而不答。

後來,晉軍大捷的戰報傳來,謝安依然在和別人下棋。他看完戰報之後,不動聲色地把它放在了一邊。

客人忍不住問他,謝安的回答依然是淡淡的:“沒什麼,孩兒們已經破敵了。

原來在開戰前,謝安心裡明白,苻堅雖然來勢洶洶,但卻內部矛盾重重, 百萬大軍之中都有厭戰情緒,沒有多少戰鬥力,這次必將大敗而歸。

王陽明:你的格局有多大,前途就有多遠

有一句話說:“倉中有糧,心裡不慌。”

只有在平時積攢了功力的人,才能在遇事時,既不慌,也不亂,有底氣和餘力地去處理。

4你的智慧決定你所佔的高度一個叫徐樾的弟子在岸邊如信徒朝聖一樣虔敬的希望和王陽明見面,王陽明答應了。

徐樾還處於王陽明心學的初級階段——靜坐,他確信在靜坐中理解了王陽明心學,得到了真諦。

王陽明就讓他舉例子說明,徐樾就興奮的舉起例子來,他舉一個,王陽明否定一個,舉了十幾個,已無例可舉,相當沮喪。

王陽明指點他道:你太執著於事物。徐樾不理解。王陽明就指著船裡的蠟燭的光說:“這是光。”

在空中畫了個圈說,“這也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燭光照耀的湖面說,”這也是光”,

再指向目力所及處,“這還是光。“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興奮起來,說:“老師我懂了。”

王陽明說:“不要執著,光不僅在燭上,記住這點。”徐樾拜謝而去。

許多時刻,我們看不見光明,並非因黑暗所致,而是我們思維的侷限所致。

當一個人站的高了,自然就看得遠了。當一個的見識多了,自然就看得透了。

一名剛出家的小和尚來到佛祖面前問道:“您所說的極樂世界,我看不見,怎麼能夠相信呢?”

佛祖把弟子帶進一間漆黑的屋子,告訴他:“牆角有一把錘子,你看它是新還是舊?”

弟子不管是瞪大眼睛,還是眯成小眼,仍然伸手不見五指,只好說“我看不見”。

佛祖點燃了一支蠟燭,牆角果然有一把舊的錘子。佛祖問道:你看不見的,就真的不存在嗎?

其實,人的智慧有大小和多少之分。

當你的思維越狹隘,你只能看到眼前越具體和侷促的東西。當你的思維越寬廣,你就能更加深入地,去看見更多事實和真相。

王陽明:你的格局有多大,前途就有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