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為什麼對中國人如此重要?

摘要:

分配中國豬鬃要開一個國際會議!

豬,為什麼對中國人如此重要?

撰文|黃大拿&編輯|

楚琦

引文:我們是不是要對“二師兄”格外好一點?

近期豬肉價格持續高位執行,據說受到了各方的高度關注。

其實這一波行情並不讓人意外。生豬價格週期性波動,中國人領略得還少麼?說起來,“二師兄”在中國人這兒很討喜,但它也給中國人帶來了不少折騰。

面對這一輪豬肉漲價,有人大惑不解:替代品這麼多,豬肉價格暴漲,咱們少吃點不就行了嗎?對中國人來說,“二師兄”就真的這麼重要?

“二師兄”真的很重要!先說吃。開句玩笑,如果二師兄從中國人的食譜中消失,博大精深的中國食文化肯定要黯然失色,千百年來,中國人以豬肉為主料創造了多少美食,翻翻各地的名菜譜就知道了。

即使中國人以豬肉為主的肉食消費結構可以改變,但豬對中國人來說依然很重要。因為生豬養殖是一個全產業鏈的行業,瞭解這一點不妨從豬鬃說起……

分配中國豬鬃要開一個國際會議!

豬鬃系豬背上的長毛。

豬鬃具有根條均勻、軟硬適中、油性大、韌性好、彈性強、堅挺、耐溼、耐熱、耐酸、耐磨擦等特點,而且吸附效能良好。

不要小看豬鬃,用豬鬃製成的刷子不易彎曲、卷繞、折斷,而且能耐高溫,用途極為廣泛。日常生活中,用豬鬃製成發刷、衣刷、牙刷、鞋刷等等,但這只是其小試身手而已。

到了戰時呢?

眾所周知,武器需要良好的保養,才能發揮出最大的效力。而不論是用油漆給軍艦、飛機及各種軍用車輛噴漆,還是清刷機槍和大炮槍管、炮筒中的殘留物,豬鬃都是最好的工具。歷史上,也曾經使用過馬鬃刷來做這些工作,但是實踐證明其效果遠不如豬鬃刷。

豬,為什麼對中國人如此重要?

所以千萬不要小看豬身上這點毛,它可一度是各國激烈爭奪的戰略物資。

然而儘管凡豬皆有毛,但並不是任何產地、任何品種的豬鬃都可以充當戰略重任。

豬鬃生產哪家強?還得找中國的“二師兄”。

這並不是民族主義的意淫。根據農學家的研究,豬鬃數量的多寡、品質的優劣,與氣候、雨量、溫度、溼度、土質及豬的品種直接相關。

大致的結論是:原始品種所產的鬃比改良品種所產的鬃要好;溫帶、寒帶所產的鬃比熱帶所產的鬃要好;冬季所產的鬃比夏季所產的鬃要好,其中尤其以品種的“原始性”為影響豬鬃最重要的因素。

西方各國的豬種,大多經過若干年的改良,離開原始性已經很遠,他們多是注重豬肉的生產、脂肪的攝取,導致鬃的品質逐漸退化,以至於到了沒有多少利用價值的程度。

而中國的豬則有特殊的優勢。民國時人對此已有所認識。

1948年,一位署名為“李之幹”的作者在《畜產品》一書中分析,中國年飼豬一億頭,美國每年養豬則為七千萬頭,人均數高於中國,但其豬隻均為特別育成的鹼肉式及脂肪式,豬鬃品質較差,不堪為制刷的材料,需大量從他國進口。相反,中國數千年的農業傳統,決定了飼豬的主要目的在於積肥,較少進行以提高肉質為目的的改良,因此,中國豬鬃品質優良,成為獨步國際市場的品種。【1】

正由於上述原因,二戰爆發前夕,富有戰略眼光的美國人加速收購中國豬鬃。

資料顯示,1934年,美國人購入中國豬鬃13240擔,佔中國豬鬃出口總量的31。5%;1935年,購入量達到了15179擔,為出口總量的32。8%;1936年,購入量又達到了22844擔,佔出口總量的43。4%。【2】

二戰爆發後,美國對中國豬鬃的需求更為迫切。為保證軍需供給,美國政府把豬鬃列為A類戰略物資,與槍炮等同,並頒佈限制法令,規定2英寸以上的豬鬃,全部供應軍隊,民間只能使用混合毛刷。

1939年,美國政府甚至給其駐華使館下令,要求其與國民政府談判,希望中國出口的豬鬃全部輸往美國,以解決其軍事工業之急需。

但當時除了美國,蘇聯和英國同樣是中國的盟友,同樣需要中國的豬鬃,美國獨享中國豬鬃的要求自然無法滿足。

為了解決分配問題,美、蘇、英三國特地在華盛頓成立了一個名為“戰時國防物資供應公司”的機構,召開專門會議,負責協商中國豬鬃的分配,最後達成了中國出口豬鬃的51.9%為美國所購買的協議。

【3】

打敗美國大財團,豬鬃大王創造了奇蹟

中國豬鬃出產數量大質量高,“二師兄”著實給中國人爭了一口氣。

但中國地大,並不是所有地方出產的豬鬃都具備很高的品質。在中國的豬中,又以四川出產的豬鬃最為優良。

四川發展豬鬃產業有獨特的優勢。

據農學家考證,清朝時四川生豬產量已居於全國首位。而且人們發現,西南地區的豬“頭長嘴尖,耳小而銳,體扁腳長,多為黑色,鬃毛長而硬,被毛下多絨毛,性粗暴,毛重不過七八十斤”,“夷地高寒,食量缺少,飼養期久,鬃毛硬而長”。【4】

豬,為什麼對中國人如此重要?

進入二十世紀之後,生豬飼養這一古老的自給性副業,在城市發展、工業興起和對外貿易擴大的背景下,其商品化程度越來越高,漸成為四川人的一種營利性副業。

也就是在這種環境和背景下,誕生了商界的一個傑出人物,他就是有“豬鬃大王”之稱的古耕虞。

古家三代都在重慶經營山貨生意,但是古耕虞並不能算是一個富二代。古耕虞從父親手中接手的山貨行號,最初不過是個只有五六個員工的商海小角色而已。

古耕虞接手後獲悉,當年羊皮在歐美巿場需求旺盛,決定冒險一搏,用較高的價格大肆收購。同行們都嘲笑古家少掌櫃是在作死,但半年後國際市場羊皮價格大漲,古耕虞及時脫手,斬獲頗豐。很快在市場上站穩了地位。

古耕虞打入豬鬃市場後,有過無數商場大戰,而最著名的是一內一外兩戰。

內戰的對手朱文熊非同小可,他是中國銀行總裁張公權的妹夫,實力非常雄厚。朱文熊看好四川的豬鬃行業,1934年一到重慶,即大手筆斥資500萬元成立了閤中公司,專營豬鬃。

當時古家生產的虎牌豬鬃因質量穩定、價格合理已暢銷海外,朱文熊以利益為誘餌,要求古家將收購和加工過的豬鬃全部賣給他,由他的公司負責出口,結果被古耕虞一口回絕。

惱怒的朱文熊憑藉雄厚的資金,派出大量員工掃貨,大有鯨吞全川豬鬃之勢。而古耕虞則以其良好信譽和人脈,巧妙利用川人重視鄉誼的傳統,動員豬鬃業主將優質豬鬃以較高的價格賣給自己。原料上佔據了先機,古耕虞又將重點放在對豬鬃的加工上,務求精益求精……

就這樣,像打擂臺一樣,兩家的豬鬃都運到了世界豬鬃交易中心倫敦。開箱之後,優劣立判:中合公司的豬鬃成色不等,雜質甚多,而古家的虎牌豬鬃則鮮亮整潔,質量上乘。結果虎牌豬鬃當即被一搶而光,中合公司的產品則無人問津。

東西賣不出去,朱文熊只好服軟,向古耕虞承諾永遠退出四川的豬鬃行業,古耕虞則以還算公道的價格,收購了朱文熊的豬鬃。【5】

打完內戰再打外戰,外戰的對手更非同小可,它是美國的大財團杜邦公司。

豬,為什麼對中國人如此重要?

杜邦眼看豬鬃有利可圖,從1940年開始投入人力物力開發人造鬃,1946年杜邦人造豬鬃試驗成功,正式投放市場。

面對這個龐然大物如何應戰?古耕虞知己知彼,作出了精準的分析:

敵我實力對比肯定是非常懸殊,但我也有我的優勢:人造鬃的原料是石油,製造成本很高,而中國的天然豬鬃不過是生豬屠宰之後的副產品,成本極低。

更重要的是,杜邦是個大財團,即使豬鬃有利可圖,對杜邦來說也只是個小生意,不可能全力以赴。一旦發現短時間內難以贏利,而且無法很快擊潰競爭對手,就很可能意興索然。

【6】

基於上述判斷,待杜邦公司的人造鬃上市後,古耕虞展開了攻勢,將天然鬃在美國的價格始終定在人造鬃之下。於是人造鬃一上市就遭遇了困境。

果然如古耕虞所預料,支撐了一段時間之後,杜邦覺得人造鬃完全就像“食之無肉、棄之可惜”的“雞肋”,不得不退出了市場……

對“二師兄”好一點吧

豬鬃出口貿易對中國抗戰的支援極大。

1941年,時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的馮玉祥說過這麼一段話:“抗戰軍隊所用的一切軍火、機械、原料,除本國能製造一部分之外,大部分系由歐美友邦協助供給,而他們之所以肯供給協助,是因貿易委員會能用易貨方式償付這筆戰爭利器的債款,貿易委員會輸出的豬鬃、茶葉、桐油、羊毛等,都變成了飛機大炮炸彈運回到中國,以供前方將士浴血奮戰、保衛國家。”【7】

在這個過程中,古耕虞等商人的功績值得肯定。

但是豬毛出在豬身上,生產優質豬鬃,先得保證生豬的數量和質量。

中國人養豬向來是散養,幾乎沒有任何抗風險的能力,而為了保證生豬的數量和質量,民國時期四川地方政府的作用不可忽視。

這裡又引出了一位光芒萬丈的四川人盧作孚。

說到盧作孚,大拿不吝最熱烈的讚美。在整個民國史上,如果要以效率為標準對所有公務員來一個排序,盧作孚絕對佔據第一的位置。

盧作孚的效率有多高?1935年,四川軍政統一,盧作孚接受了四川省建設廳長的職務,在這個職位上他僅僅呆了一年多, 然後於 1937年出任國民政府交通部次長。

僅僅一年多的時間,盧作孚促成了中國植物油廠的建立,推動了桐油的出口;引入印尼爪哇甘蔗品種進行試種,建立了四川第一家用機器製糖的現代工廠;設立蠶桑改良場,引進良種桑苗五萬株,於南充、樂山、巴縣設立制種場,同時還成立了蠶絲管理局和四川生絲貿易公司,專門負責生絲出口工作;組織多個地質礦產調查隊分赴全省調查各類礦產資源,繪製了全省的礦產分佈圖;緊急建成川鄂、川湘、川康等公路幹線,對省內公路網進行了擴充……

而推動成立四川家畜保育所、預防家畜病疫並推廣家畜良種,則不過是其中看上去並不醒目的一件而已。

豬,為什麼對中國人如此重要?

但是作為中國最早的現代家畜防疫機構,四川家畜保育所的意義卻非同一般。因為這個集科研與行政合一的畜牧改良研究機構,集中了戰時西遷的眾多優秀畜牧獸醫人才,依託犍樂、榮昌、華陽、江巴、南充等實驗區,圍繞四川最常見的家畜,開展了畜種改良、疫病防治、良種推廣以及豬鬃研究等工作,從而奠定了四川畜牧科技近代化的基礎。

從當時的刊物上,現在還可以查到保育所人員工作的情況:

“十三日夜,榮昌安富鎮第三十保董民孝家豬突發惡疾,情況危急,獸醫人員星夜診治,服以鎮靜劑,並注血清,結果當夜痊癒;十四日,至安富鎮十七保葉紅順家,治病豬一頭,其病系蛔蟲過多,服以驅蟲劑,結果待查;……”

1936年11月,北碚、文星等地突發豬瘟,正在籌建的江巴實驗區在各項準備尚未就緒的情況下,迅速投入防疫救治工作,從11月24日到12月10日止,總共診治病豬57頭,治癒者41頭,無效死亡者12頭,繼續治療者4頭。【8】

可以說,沒有這樣卓有成效的防疫、保育工作,就沒有中國豬鬃的暢銷海外,也就很難換回重要的軍事物資……

既往矣,現在“二師兄”對中國人還重要嗎?當然重要。不僅僅是吃肉的問題。

大拿想起了一個可能多數人都忽略了的新聞:

2018年8月22日《北京晚報》引述《華盛頓郵報》的一則報道稱,在美國決定是否徵稅的聽證會上,體育用品製造商、蠟燭製造商、鞋類企業、半導體生產商等等都懇求將本企業所需產品排除在下一批關稅清單之外。

來自紐瓦克的一家油漆刷製造商在證詞中警告說,“關稅可能會使其從中國購買的豬鬃過於昂貴,迫使其取消二十多個政府合同”。

過去很重要,現在依然重要。我們是不是要對“二師兄”格外好一點?

怎麼個好法,相信你有你的答案。

註釋:

【1】《畜產品》,1948年商務印書館版。

【2】《最近我國對外豬鬃貿易分析》,載1941年3月《貿易月刊》。

【3】《美國豬鬃供應與消費》,載1944年2月《貿易月刊》。

【4】《中國之畜牧》,上海中華書局1948年版。

【5】【6】《我經營豬鬃二十餘年的回顧》,載《文史資料選輯》。

【7】《以貨易貨是充實抗戰資源的一個好辦法》, 載1941年1月《貿易月刊》。

【8】1937年《建設周訊》第一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