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用一封強詞奪理的《絕秦書》,將戰爭的罪過全部甩給了秦國

雖然晉厲公即位的前兩年,都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了會盟之上,但是並不代表晉厲公不善於用兵,更何況晉景公已經讓晉國重新回到了霸主的軌道上。因此,對於此時的晉國來說,會盟不成自然就要用戰爭來解決問題了。

《左傳》雲:“秦桓公既與晉厲公為令狐之盟,而又召狄與楚,欲道以伐晉。”

很明顯,此戰的根本原因就是上次的“令狐之盟”。與《史記》的記載不同,《左傳》記載秦、晉兩國會盟在先,之後秦國聯合了狄人和楚國,還引導他們來攻打晉國。此番舉動讓其他的諸侯也都無法接受,所以與晉國組成了聯軍前來討伐。

晉國用一封強詞奪理的《絕秦書》,將戰爭的罪過全部甩給了秦國

《東周列國·春秋篇》晉景公劇照

晉厲公為了讓這一戰打得名正言順,先派呂相為使者,出使秦國,並發表了《絕秦書》,斷絕了晉、秦兩國的外交關係,隨即兵戎相見。

此篇《絕秦書》近千字,洋洋灑灑、措辭激昂。正是因為晉國的目的,就是要起兵討伐秦國,所以在此信中,晉國一一列出了秦國的罪狀,通篇只傳達了一個觀念:秦國自秦穆公以來,直至秦桓公,凡是與晉國之間的戰爭,所有的錯都在秦國身上。

呂相在信中的前半段,大致將晉、秦兩國從晉獻公至晉厲公近八十年間的事情,簡略地敘述了一遍,其中列出五場主要戰爭:“韓原之戰”、“崤之戰”、“令狐之戰”、“河曲之戰”以及“輔氏之戰”。

在呂相看來,這些戰爭的罪魁禍首都是秦國。實際上,有些戰爭的原因錯綜複雜,實在是難以判斷究竟是誰對誰錯,如“韓原之戰”既有秦穆公的野心,也有晉惠公的背信棄義;“崤之戰”既有秦穆公的貪婪,亦有晉國國君與貴族之間的明爭暗鬥;而且“河曲之戰”發生的原因,也是源自於“令狐之戰”。

晉國用一封強詞奪理的《絕秦書》,將戰爭的罪過全部甩給了秦國

《東周列國·春秋篇》秦穆公劇照

其中,只有“令狐之戰”的是非對錯,是最顯而易見的,原罪完全在於晉國趙盾一人。秦康公莫名其妙地在“令狐之戰”中受到侮辱,已經是夠無奈的了,現如今在《絕秦書》一文中,竟然將此戰的全部過錯都歸咎於秦康公,稱他“又欲闕翦我公室,傾覆我社稷,帥我蝥賊,以來蕩搖我邊疆”,晉國此言實在是欺人太甚!

再者說,呂相說在“河曲之戰”後,晉景公盼著與秦國結盟卻遭到拒絕,然而,呂相口中所稱的結盟,事實卻是晉國趙穿攻打親近秦國的崇國,要趁著秦國來救崇國的時候,又與秦國結盟。晉國如此行徑,不僅毫無誠意,而且還十分惡劣,秦國怎麼可能與之結盟?

呂相又說,秦國在狄人侵犯晉國之際,出兵伐晉,這才有了雙方的“輔氏之戰”,這點是沒錯,但是呂相沒說的是,在此之前晉國也曾會同白狄去攻打秦國,同時還因此查獲了秦國的間諜。

總之,晉國為了昭告天下——他們是師出有名的,就細數了晉、秦兩國的這些戰爭。然而,對於起因是晉國的戰爭,呂相完全規避了責任,甚至不惜扭曲事實;對於起因是秦國的戰爭,呂相則表現出晉國乃是被迫無奈才被動出兵,其中有為了博取同情而避重就輕的險惡用心。

晉國用一封強詞奪理的《絕秦書》,將戰爭的罪過全部甩給了秦國

《東周列國·春秋篇》趙盾劇照

呂相《絕秦書》有如此之多的強詞奪理,不可盡信。以客觀的觀點來說,每個人看這些戰役,角度不同就會有不同的意見。然而,呂相卻把錯全部甩給秦國,由此可見,呂相“甩鍋”的技術實在是粗糙,正如杜預所說:“晉亂多誣秦”,此言可謂公允。

在這封信的後半段,呂相說明了此次“令狐之盟”的內容。秦國先是要求晉國共同出兵討伐狄人,接著秦國卻背棄盟約,告訴狄人晉國要出兵攻打他們。秦國同時還聯合了楚國要對晉國用兵,而楚國因為剛剛參與了弭兵會盟,因此將此事轉告給了晉國。呂相表示晉國以盟主的姿態召集諸侯,並一再放低姿態不主動出擊,只要秦國能重新與晉國結盟,即可以免除戰爭之苦。

由呂相的言論,得知秦桓公此次是真的“背信棄義”了。不過,這只是呂相的一面之詞,況且書信的前半段,呂相對秦國多有汙衊之處,可想而知,關於秦國背棄盟約的真正原因,未必完全如呂相所言。

晉國用一封強詞奪理的《絕秦書》,將戰爭的罪過全部甩給了秦國

《東周列國·春秋篇》秦穆公劇照

此時秦國與以晉國為首的諸侯國為敵的處境,已經讓秦國陷入了極為不利的危機局面之中,倘若秦國無法化解此次危機,那麼戰爭將會無可避免。

在晉國派遣呂相絕秦後,秦國沒有答應晉國的無禮要求,並沒有與之結盟,因此雙方擺開了陣勢,一場惡戰即將展開。

晉軍此時的規模是四軍,四軍各有將佐,戰鬥力並不遜色於六軍之時;反觀秦軍,按理來說秦軍並非獨立作戰,應該還有狄人和楚國的聯軍,可是從結果來看,卻不見這兩軍人馬的蹤影。

秦國以孤軍奮戰,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秦國大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