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劉伯溫是觸犯了朱元璋嗎?

朱元璋即皇帝位後,他奏請設立軍衛法,又請肅正紀綱。嘗諫止建都於鳳陽。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誠意伯,歲祿240石。四年,賜歸。劉基居鄉隱形韜跡,惟飲酒弈棋,口不言功。尋以舊憾為左丞相胡惟庸所訐而奪祿。入京謝罪,留京不敢歸,以憂憤疾作,胡惟庸曾派醫生探視。八年,遣使護歸,居一月而卒。劉基精通天文、兵法、數理等,尤以詩文見長。詩文古樸雄放,不乏抨擊統治者腐朽、同情民間疾苦之作。著作均收入《誠意伯文集》。“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劉伯溫是觸犯了朱元璋嗎?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劉伯溫是觸犯了朱元璋嗎?

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覺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同年,攻佔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後,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後結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統治,平定四川、廣西、甘肅、雲南等地,最終統一中國。朱元璋在位期間,下令農民歸耕,獎勵墾荒;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民興修水利;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和果木作物、他還徒富民,抑豪強;下令解放奴婢等等。經過洪武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了,史稱洪武之治。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廢丞相,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三司分掌權力,進一步的加強了中央集權。

劉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人莫能測。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劉伯溫是觸犯了朱元璋嗎?

劉伯溫作為大明朝的開國功臣,心思縝密,足智多謀,是朱元璋奪取天下的第一謀士。前線上,劉伯溫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他擁有極其準確的判斷能力,做許多的重要決策中起到了制勝的關鍵作用。但是令人想不通的是劉伯溫卻意外的命喪黃泉,其中的原因和朱元璋群毆這千絲萬縷的關係。大明朝開國以後,劉伯溫卻只得了個伯爵的封號,而且工資還是所有伯爵中最低的。其實劉伯溫那料事如神的本領,不僅助他立下汗馬功勞,也將他推向生命的終點。

朱元璋是個很重鄉土觀念的人,劉伯溫是個外鄉人,這個方面已經讓朱元璋和劉伯溫有失親密。更何況劉伯溫對事情的判斷往往比朱元璋準確。朱元璋想到的,劉伯溫也想到了,朱元璋想不到的,劉伯溫還是想到了。朱元璋本來就是嫉賢妒能的人,怎麼能容忍比自己強的人留在身邊。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劉伯溫是觸犯了朱元璋嗎?

其實劉伯溫最致命的錯誤,是朱元璋問劉伯溫誰更適合做丞相,朱元璋故作試探的說只有劉伯溫能當此大任,劉伯溫退卻說道:臣疾惡太甚,又不耐繁劇,為之切辜負上恩。天下何患無才,唯明主悉心求之。也不知此話包含了什麼含義讓朱元璋和劉伯溫測地決裂。或許是朱元璋的偏見,也許時候人的誤讀。總之這句話成了劉伯溫的催命符。至於劉伯溫的死因也是說不清道不明的謎。有的人說劉伯溫生病了,朱元璋派人去探視,還送了補藥。劉伯溫吃了補藥病情日益加重,最後一命嗚呼了。劉伯溫的那些計謀都是一些權謀之策,在在政治鬥爭中更有作用,以朱元璋的性格,怎麼會容忍一個比自己強的人留在身邊呢。所以只有先除之而後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