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準自身定位也就找準了風口,鄧禹急流勇退,卻成為東漢功臣魁首

書接上回:

鄧禹:一個二十出頭的小年輕,是怎樣成為創業集團第一號功臣的

所謂人無完人

,無論是誰,當他坐著蕭何的位置,頂著張良的評語,幹著韓信的業務,看似風光,實際上離出事也就不遠了。

從當年的業績與後世的評價來看,鄧禹作為太學生出身,更適合做行政事務和組織工作,並不是優秀的軍事人才。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曾這樣評價諸葛亮:“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這放在鄧禹身上,恰好也適用。

看鄧禹打得那些大仗,平定河東是靠堅守不退,靠“狹路相逢勇者勝”,加上老天幫忙撿了個便宜,入關中對赤眉、延岑、劉嘉,都沒佔上風,在謀略上,還真是無可圈可點之處。

找準自身定位也就找準了風口,鄧禹急流勇退,卻成為東漢功臣魁首

諸葛亮

慘敗關中一年後,延岑的敗兵襲擾順陽,鄧禹率軍阻擊,將其打退。從此之後,史書中就再也沒有他領兵的記錄了。

因此,要說鄧禹是如何東山再起的,答案其實也簡單,老老實實幹自己的強項,做東漢王朝的蕭何或者張良足矣。

之後鄧禹之所以在史書中消失了一段時間,因為劉秀將其留在後方,專司政務,不再拋頭露面外出征戰了。

當年楚漢逐鹿時,誰是功臣裡的魁首?不正是留守關中的蕭何嗎?但你能讓蕭何帶一隻集團軍,去外出征戰嗎?所以鄧禹後來的地位,把他看做是劉秀手下的“蕭何”,也就好理解了。

鄧禹在關中的大敗局,只是年輕人一時的衝動而已。等他痛定思痛,恢復了常態之後,職業生涯後期的明哲謹慎,其實不亞於蕭何。

找準自身定位也就找準了風口,鄧禹急流勇退,卻成為東漢功臣魁首

蕭何畫像

公元37年,天下基本平定,光武帝給功臣們追加封賞,改封鄧禹為高密侯,以高密等四個縣為食邑。

鄧禹心領神會,辭去手上所有的軍職、政職,帶頭解甲歸田,回家去孝敬母親,教兒子們讀書,日常謹言慎行,所有的費用開銷,都是從自家食邑的稅收中支取的,從來不給自己置辦田地、房屋等產業。

劉秀不像漢高祖大殺功臣,也不像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但不代表他對功臣集團就沒有忌憚。從統治中期開始,劉秀不再對四邊匈奴、西羌等地區繼續擴張,而是大興儒學,採取“偃武修文”的國策,奠定了東漢一朝“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基調,無論有意還是無意,這本身就是削弱開國功將權勢的一種手段。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開國功臣集團中,除了李通、賈復等幾個人還能參議國政之外,那些純粹的武將,都是有心無力,一概無用武之地了。

所謂識時務者為駿傑,在職場上,有時候退就是進。

找準自身定位也就找準了風口,鄧禹急流勇退,卻成為東漢功臣魁首

漢明帝

鄧禹作為首功之臣,緊跟政策的“風口”,急流勇退,從此經讀傳家,起到表率帶頭作用,也為他的同學兼兄弟劉秀,送上了一次“神助攻”。劉家天子對此,自然要投桃報李。公元57年,東漢王朝的第二任天子漢明帝登基,

拜鄧禹為太傅,這在漢制中,不是一個常設職務,其地位甚至在三公之上,屬於“上公”,是位極人臣的最高榮銜

小米的雷軍曾經說過,只要是在風口上,豬也能飛上天。

其實這句話也可以反過來理解,假如逆著風口,鷹也飛不過去。

憑藉個人能力,你可以戰勝困難,但幾乎不可能對抗“風口”。

找準自身定位也就找準了風口,鄧禹急流勇退,卻成為東漢功臣魁首

風口上的豬

就鄧禹而言,平定關中,他不如馮異;陸上摧城拔寨,斬將殺敵,他不如吳漢、耿弇;精於水戰,平定江南,他不如岑彭。

但是——

鄧禹卡住了風口。

因為“官二代”漢明帝時期,早已是赫赫文治,明也好暗也罷,偃武修文就是風口和大趨勢,評選雲臺二十八將,把頭的必須得是一位“文臣”,

從元從之功到蕭何之績,再到後期順應大勢帶頭急流勇退,那這個位置,自然非鄧禹莫屬了。

鄧禹的職場成就,首先在於,他在皇帝還沒發跡的時候就認識了他,並且私交甚篤。這是可遇不可求的事,一般人還真學不了,在此暫且按下不表。他職業生涯最精彩的部分,就是兩年間在關中的大起大落,其成敗也最可借鑑

。這段經歷很好地詮釋了,在一個多目標系統下,如何進行科學決策的問題。

那麼何為“多目標系統”,在這一系統下,又該如何科學決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