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之戰:清軍圍城7個月,為何不能堵住太平軍?

1852年4月,龍寮嶺之戰慘敗,秦日綱所部損失慘重,2千多家屬成為清軍的俘虜,在山谷中被一頓掃射,太平軍哀鴻遍野。戰敗訊息傳來,楊秀清沒有亂了陣腳,他在路途中設下埋伏,吸引向榮、烏蘭泰追擊。大峒之戰,五千清軍陣亡沙場,長壽、長瑞、董光甲、邵鶴齡等4位總兵陣亡;滿洲八旗都統烏蘭泰受了重傷,清軍一敗塗地,太平軍順利從永安突圍而出。

永安之戰:清軍圍城7個月,為何不能堵住太平軍?

1851年9月,虎賁猛將羅大綱率2千兵馬突襲永安,奪取州城,這是太平軍興起以來奪取的第一座城池。接著,賽尚阿、向榮、烏蘭泰、秦定三、張敬修、劉長清、邵鶴齡、董光甲、長壽、長瑞、江忠源等率5萬兵馬抵達永安,開始了圍城戰鬥。

賽尚阿,清朝首席軍機大臣,手持“遏必隆寶刀”督師,節制各路兵馬。向榮身經百戰,遠征西域,鎮守山海關,抵禦英軍,戰鬥經驗沒得說。烏蘭泰,滿洲八旗都統,擅長使用火器,所部裝備先進。江忠源,湘軍鼻祖,成為封疆大吏的時間比曾國藩還早。

清軍兵力眾多,陣容豪華,猛將如雲,尤其是向榮、烏蘭泰、江忠源,可以稱得上是名將。太平軍方面,包括家屬在內,不足兩萬人。單純戰鬥力量,也就是一萬出頭。1852年4月,太平軍順利突圍而出,清軍圍城7個月,沒能堵住太平軍,原因何在?

永安之戰:清軍圍城7個月,為何不能堵住太平軍?

首席軍機大臣親自督師,手持“遏必隆寶刀”,麾下兵馬5萬,悍將如雲,清軍兵力優勢非常明顯。那麼,清軍為何搞不定太平軍呢?圍困城池7個月,太平軍一夜之間就撤離完畢,清軍到了天亮時才發現城內沒有太平軍,方才部署追擊事宜,著實可悲。

永安,位於廣西梧州蒙山縣,一座小小的城池。1851年9月,羅大綱率軍奪取永安,清軍隨即跟上來,雙方開始了7個月的對峙。此時,除了永安,太平軍沒有其他城池,也沒有固定的補給基地,可以用“孤城”來形容永安。

5萬兵馬圍困“孤城”永安,咸豐不斷撥下錢糧,調集各路兵馬,對奪取州城信心滿滿。誰知,就是這麼一座“孤城”,太平軍不但守住了7個月,還能從清軍的眼皮底下突圍而出,咸豐也是欲哭無淚。

永安之戰:清軍圍城7個月,為何不能堵住太平軍?

太平軍成功突圍,清軍主帥賽尚阿要負很大責任。賽尚阿,蒙古正藍旗人,晚清著名大臣,咸豐朝首席軍機大臣,文華殿大學士。賽尚阿督師,咸豐皇帝給予厚望,還賜予他“遏必隆寶刀”,相當於“尚方寶劍”,可以先斬後奏。

從治理民政上看,賽尚阿很厲害,領兵打仗則不行。賽尚阿為人仁慈,雖說手中握有“遏必隆寶刀”,但殺伐不果斷,向榮、烏蘭泰、秦定三、劉長清等將領並不買賬。歷史上,“遏必隆寶刀”也曾展現出威力。乾隆年間,遏必隆的孫子訥親督師西南,作戰失利,結果被“遏必隆寶刀”監斬。

賽尚阿軟弱,所釋出的軍令,其效果大打折扣。向榮、烏蘭泰之間關係不好,賽尚阿無法協調他們之間的關係,又害怕太平軍發動進攻,賽尚阿起初並沒到永安督師,而是躲在幾百公里之外的陽朔,毫無主帥的模樣。

永安之戰:清軍圍城7個月,為何不能堵住太平軍?

賽尚阿水平有限,向榮、烏蘭泰則很厲害,尤其是向榮。要知道,太平軍定都南京後,清朝組建“江南大營”作為攻打南京的主力,主帥就是向榮。同一時期的曾國藩,只能給向榮打替補。烏蘭泰謀略很強,又善於使用火器,也是令人畏懼。

向榮、烏蘭泰能打,但關係不好,相互看不慣。永安圍城,烏蘭泰率8000兵馬進攻城南,要求駐紮城北的向榮協助,向榮不理他。城南戰鬥激烈,城北小打小鬧而已。即便向榮稱病跑去桂林休養,麾下的5大總兵也不配合烏蘭泰。

江忠源,湘軍名將,謀略過人,提出“合圍戰略”,不能留下缺口,與太平軍打持久戰、消耗戰。江忠源的策略沒錯,很符合清軍的實際情況,後來曾國藩就是靠這招擊敗太平軍的。問題是,江忠源跟烏蘭泰關係好,且人微言輕,向榮便拒絕採納,說他瞎指揮。

永安之戰:清軍圍城7個月,為何不能堵住太平軍?

清軍前線將領矛盾重重,給太平軍突圍提供了機會。1852年4月,大雨傾盆之夜,羅大綱率2千兵馬從清軍防守薄弱的東北角突圍,鎮守古蘇衝的安徽兵一觸即潰,落荒而逃,軍營中遺棄的大量火藥、槍支,都被太平軍奪取。

李秀成在自述書中說,如果沒有羅大綱出擊,得不到清軍的火藥、槍支,太平軍難以突圍。7個月的圍城戰鬥,太平軍雖說屢次擊退清軍進攻,但城內缺乏糧食和彈藥,又沒有固定的補給基地,太平軍處境非常艱難。

持久戰、消耗戰,太平軍打不贏清軍,會被活活耗死。如果清軍團結一致,賽尚阿指揮有方,步步為營,穩紮穩打,太平軍吃不消,奪取永安並非難事。前線將領相互拆臺,主帥賽尚阿沒有魄力,太平軍突圍成功也就不難理解了。

永安之戰:清軍圍城7個月,為何不能堵住太平軍?

當然,太平軍成功突圍,關鍵還是楊秀清給力。楊秀清,足智多謀,還享有“天父傳言”的權力,確保了太平軍內部的穩定。永安圍城時,即便條件艱難,太平軍也沒有崩潰,而是一直保持高昂的鬥志,這與楊秀清屢次“天父下凡”,激勵人心不無關係,大夥相信“天父”的能力。

太平軍撤離永安後,因秦日綱指揮失誤,太平軍殿後部隊慘敗,2千多家屬被清軍處死。此時,楊秀清再次“天父下凡”,激勵將士。大峒伏擊戰,清軍陣亡五千餘人,長壽、長瑞、董光甲、邵鶴齡等4位總兵陣亡。此後,清軍刻意與太平軍保持距離,太平軍直奔桂林而去。

楊秀清謀略出眾,指揮有方,是永安突圍成功的關鍵,也是太平天國得以發展壯大的主要原因。1856年9月,楊秀清死於“天京事變”,太平軍不但沒了統一指揮,也沒了信仰,失敗不可避免。

參考書目:《太平天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