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農民精神風貌 打造終身學習品牌——淄博市臨淄區稷下街道提升農民精神風貌模式探究與實踐

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很重要,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是辯證法的觀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別要注重提升農民精神風貌。

稷下街道位於臨淄城區北部,面積40平方千米,轄33個村、7個社群,人口近10萬人。稷下街道因世界歷史上第一所官辦大學——稷下學宮發源地而得名,擁有范家遺址、東孫戰國墓、孔融墓等歷史文化遺存,是齊文化的重要發祥地。近年來,稷下街道統籌拓展地域特色文化優勢資源,持續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以鄉村文化建設提升農民精神風貌,推動了各項事業協調發展。

街道先後獲得全國社群教育示範街道、全國首批社群教育特色學校、社群教育特色品牌培訓基地、第六批全國農村優秀學習型街道、山東省社群教育示範基地等榮譽,2018年、2019年分別為全市、全省全民終身學習活動周啟動儀式提供現場。2018年4月17日,在全國區域社群教育模式創新發展研討會暨鄉村振興教育培訓現場會上做了《全面統籌區域性優勢資源,構建新時代社群教育體系》的典型發言。《稷下國學講堂》被評為山東省2019年度社群教育十佳品牌。2020年9月,被中國成人教育協會確定為全國“區域終身發展共同體”專案試驗點,並在工作會議上做主題發言。2020年11月28日,在全國中成協農專委主辦的“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實驗專案暨鄉土課程建設研討會”上,被評為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實驗街道,並做典型經驗報告。

一、政府主導,統籌資源

稷下街道將提升農民精神風貌與推動全民終身學習,助推街道文明建設,打造富美文明智慧新稷下的總體目標融合起來,成立了由辦事處主任為組長、多部門負責同志為成員的“稷下街道農民精神風貌提升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健全規章制度及激勵措施,保證村居農民文化經費的落實(每年人均2元的常規經費及專案專項經費),使村居農民教育逐步走上規範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良性軌道。依託轄區內各學校、幼兒園、行業培訓機構、企事業單位等實體,積極構建橫向聯合、縱向溝通的社群終身教育體系,極大的豐富了培訓資源。

2015年,稷下街道財政投入700餘萬元,建設街道村居農民服務中心。根據功能不同,劃分為有七大中心:日間照料中心、文體活動中心、家政服務中心、衛生服務中心、黨建服務中心、社會組織孵化中心、社會事務代辦中心。創新性發展了集教育、保健、醫療、健身等於一體的養老服務、學生課外管理、黨員八小時以外管理、社會組織創新孵化等終身學習專案,是全國知名、全省一流的村居農民教育活動中心。同時,每個村居均建立農民書屋、文化大院、運動場地等文體陣地,為開展各類文化和學習活動提供了物質保障。

二、基地建設,功能齊全

街道統籌轄區內的資源,確立了各具功能的五大農民文體活動基地。一是依託齊文化博物院的齊文化教育基地,二是依託稷下文化園的傳統文化教育基地,三是依託齊都體育城的文體活動基地,四是依託碩冠都市農業園的農業技術培訓基地,五是依託“一門三進士、父子雙翰林”的孫婁王氏文化底蘊的溡源文化教育基地。這些基地在設施、文化等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在推動村居農民終身學習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中,稷下文化園是民建民營性質,佔地面積130畝,綠化覆蓋率80%,建築面積1萬多平方米。園內環境優雅,風景宜人,自然人文景觀設計古樸,處處賞心悅目。園內建有民俗博物館、科技館、稷下藏書閣、紅色基因傳承展覽館、荀子教育體驗館等村居農民文化活動場所。近幾年來,臨淄區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臨淄民間文藝家協會、臨淄作家協會、齊文化兵學研究中心、正心學院、清水書院等20餘家群眾文化組織、公益培訓中心、文化產業單位等入駐園內,對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推動全民終身學習,提升村居農民精神風貌,發揮了重要作用。“種上梧桐樹,引來金鳳凰”,稷下文化園已經逐步成為弘揚齊文化、繁榮文化藝術創作、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傳播民俗民風、農民休閒度假的盛地。稷下文化園被評為全國首批鄉村振興研學基地、淄博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淄博市國防教育基地、淄博市科普教育基地、淄博市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基地等,董事長楊寶玲獲評“淄博改革開放四十年四十人”。

三、培訓課程,量身訂製

根據不同年齡村居農民文化教育的需求,做好課程設定,開展書法、繪畫、健康課、戲曲、詩詞等學習活動,使村居農民都能找到喜歡並樂意接受的教育方式。村居農民教育中心每年根據上年度開課的學員人數、調查反饋的資訊,重新編排課程,根據報名情況確定開課課程,課程的活動效果非常好。與時俱進開設紅色思想學習課程、離崗退休同志的心理適應輔導課,探索試行學習積分制度,更好的調動村居農民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2019—2020年,街道各村居及職能部門開展各類農民技能培訓近570餘次,培訓人員近3萬人次。

四、公益活動,喜聞樂見

隨著良好終身學習氛圍的日益濃厚,公益組織團體的各項活動也是如火如荼的開展。淄江藝術團的培訓班、清水書院的名家講堂、秋之瑾形象管理中心的養生分享課、正心學院的稷下國學大講堂、區新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的“情繫社群、暖陽行動”……各項活動都是根據需要自願報名參加,受到不同群體的歡迎,極大豐富了村居農民教育的內容。

開展“一校(園)一專案”的文化傳承活動。比如,堯王幼兒園師生蒐集老物件500餘件,建設了“‘稷·憶’民俗文化體驗館”,該館分為四個區域,對社群開放,成為村居農民教育的新陣地。二是創新做好家校社結合,開展“紅馬甲志願者”活動,家委會成員進入校園,參與學校日常管理,促進了學校更好發展。採取“微信搶票”的方式,根據農民家長的報名情況確定開設的家教課程,受到農民家長的歡迎。

五、文化惠民,精彩有約

稷下街道從農民群眾思想實際出發,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增強人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每月1日組織升國旗、唱國歌儀式,全體村民參加,村黨組織書記進行國旗下講話。充分利用村廣播、村報、公益廣告、村務公開欄、文化牆等宣傳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道德規範、文明禮儀等融入道德講堂、村規民約、家規家訓中,潤物無聲地提高村民精神境界、道德素養。

舉辦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開展“美在家庭”文明實踐活動,每年評選表彰“十佳婆婆”“好媳婦、好妯娌”,頒發證書、給予獎勵。每年重陽節,村裡集中給70歲以上老人送蛋糕、辦壽宴,舉行“曬”幸福活動,看誰家老人被子最乾淨、最暖和。組織“最美家庭講好家風好家訓”活動,形成戶戶爭當文明戶、人人看齊光榮榜的生動局面。

稷下街道多年如一日堅持抓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有力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持續向好,農民精神風貌不斷提振,孝老愛親、誠信友善蔚為風尚,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升。

潮平岸闊風正勁,揚帆遠航正當時。我們將以人為本,堅持問題導向,學習借鑑好的經驗做法,統籌拓展區域優勢資源,持續打造村居農民教育品質,提升農民精神風貌,讓“學在稷下”成為一種認同、一種嚮往、一種時尚,為建設學習型社會貢獻我們的力量。(記者 高晨 通訊員 王桂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