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家分晉”說起,淺析東周王室為何無力主導中原的政治秩序

文|飛魚說史

殷商之旅,其會如林。矢於牧野,維予侯興。上帝臨女,無貳爾心。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詩經·大雅·大明》

帝辛,是商朝的最後一任國君,人們更習慣稱呼他為商紂王。

提起商紂王,對他的第一印象當屬“暴君”,他和夏桀齊名,是歷史上反面君王的典型代表,商紂王奉行窮兵黷武,雖然對外的戰爭取得了一定的勝利,但卻極大地加劇了社會內部的矛盾,最後引起了周武王攻伐商紂王,史稱武王伐紂。

商朝的覆滅,是牧野之戰的必然結果。

從“三家分晉”說起,淺析東周王室為何無力主導中原的政治秩序

武王伐紂

這場戰役商紂王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慌忙中只有組織奴隸來抵抗,結果商軍中的奴隸全無戰意,紛紛倒戈,商紂王見大勢已去,返回朝歌自刎,自此商朝覆滅,周朝建立。

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而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

西周最後一任君主周幽王,為博褒姒一笑而上演了一出烽火戲諸侯的好戲,結果引火燒身,褒姒雖然笑了,但沒多久西周的都城鎬京卻被犬戎攻破,周幽王和太子伯服均被殺死,西周滅亡。

國不可一日無君,鄭、衛、晉等有實力的諸侯,就聯合起來,擁立了被周幽王廢掉的太子宜臼為王,是為周平王,這是東周的開始。

其實東周從開始的那一刻起,已呈現出衰敗的趨勢,因為強大的諸侯,已不把周王室放在眼裡了。

從“三家分晉”說起,淺析東周王室為何無力主導中原的政治秩序

春秋五霸

隨後,中原相繼出現了春秋五霸,不斷衝擊著周王室最後的權威,再隨後,戰國七雄並起,這塊周姓土地上,周天子已經沒有了話語權,直至最後被秦國所滅,徹底不復存在。

那麼為何說三家分晉是東周滅亡的前奏?因為晉國內部卿大夫的奪權和天下諸侯崛起如出一轍。

飛魚本篇就從“三家分晉”說起,淺析東周王室為何無力主導中原的政治秩序。

六卿奪權和三家分晉。

春秋末年,晉國公室的權柄,已經被韓、趙、魏、範、智、中行六位有權勢的卿大夫瓜分,這是六卿奪權,晉國公已成為名義上的老大,公室的封地越來越小,而卿大夫的封邑卻越來越大。

而六卿之間又相互傾軋,誰也不買誰的賬,彼此之間的摩擦不斷,最後升級而成大規模的戰役,範氏和中行氏攻打趙氏,徹底把晉國本不平靜的海水,攪得更加渾濁了,這場戰役中智氏、韓氏、魏氏自然不能袖手旁觀,於是拉了趙氏一把,而把範氏、中行氏給趕出了晉國。

從“三家分晉”說起,淺析東周王室為何無力主導中原的政治秩序

晉國六卿

六卿之中只剩四卿,而又以智氏最為強大,智氏的掌門人智伯瑤總想著把晉國佔為己有,於是加緊了對另外三家的欺壓,直接索要土地,這次挑起戰爭的還是趙氏,因為趙氏不買智氏的賬,要土地沒有,要打架隨時奉陪,結果就是智氏帶著韓氏、魏氏討伐趙氏。

這場一開始就一面倒的戰爭,前期沒出現絲毫意外,趙氏被打的只能龜縮在晉陽城中堅守,就在趙氏無力支撐要繳械的時候,變故出現了,韓氏和魏氏在最關鍵的時刻反水了,最為強大的智氏最後卻被韓趙魏三家聯合瓜分了。

明朝李贄在《史綱評要》曾評價智瑤,可謂一語中的:

智伯賢而不仁,乃能得國士,異哉!賢之與愚,其亡一國也,然而愚主斷不能得國士矣。

卿大夫奪權和諸侯崛起。

隨著智氏的滅亡,晉國公室也已垂垂老矣,韓趙魏三家從此也具備了諸侯的實力,直到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冊封三家的老大為諸侯

(《資治通鑑》記載: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晉國已名存實亡,

但晉國徹底滅亡是在公元前376年,暫不贅述。

晉國卿大夫為何會尾大不掉,最終滅亡了晉公室呢,這是源自於晉國的三軍六卿制,其中的中將軍權力最大為正卿,六卿中出將入相,晉國的軍政大權也被這些卿大夫所控制,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內閣制度,君主強時,這套制度如虎添翼,但一旦君主不夠強勢,六卿則立即會架空君主。

從“三家分晉”說起,淺析東周王室為何無力主導中原的政治秩序

春秋戰國爭奪權力的戰爭

晉國後來的發展,也是證明了這一點,這些幫助晉文公成就霸業的功臣們,肯定也想不到自己的子孫後代,竟成為晉國的掘墓人。

三家分晉之後,諸侯之間的兼併戰爭愈發頻繁,大國兼併小國,最終演變成了戰國七雄競爭的格局,那麼此時的東周王室處於什麼樣的地位呢,和六卿奪權時候的晉國,幾乎一模一樣。

晉國公室和東周王室。

晉國公室的土地、人口和權柄被瓜分,晉國名存實亡,到了戰國初期,韓、趙、魏、楚、燕、齊、秦七個一流戰國,也幾乎把周天子的土地人口給瓜分了,一向提倡“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的周王室,只剩下了洛陽周圍少得可憐的土地。

別說話語權了,其存在感連二流的中山國、宋國都比不上,尤其是秦國的崛起之後,周天子胸口發悶就像堵了一塊大石頭,不只是喘不過氣來,分分鐘都有可能窒息而死。

從“三家分晉”說起,淺析東周王室為何無力主導中原的政治秩序

可憐的周天子

晉國公室的衰弱,源自於卿大夫的尾大不掉,而東周王室的衰弱,則源自於諸侯的崛起,晉國的被瓜分,其實是東周走向滅亡的前奏,只不過是一個無力主導本國的政治秩序,一個無力主導中原的政治秩序罷了。

而歸根到底,

晉國卿大夫之所以能奪權,諸侯國之所以能瓜分周王室,其實背後的推動力是生產力的發展,當社會制度無法適應生產力的時候,上層建築如不能緊跟步伐而轉變,最後的結果只能被摧毀。

飛魚說:

為何說三家分晉是東周滅亡的前奏?只因晉國卿大夫的奪權和戰國諸侯崛起其實如出一轍,這二者皆是君弱臣強而催發的必然結果,冷兵器時代,土地和人口就是財富,當臣子把這些財富據為己有時,君主的權威已不復存在了。

從“三家分晉”說起,淺析東周王室為何無力主導中原的政治秩序,三家分晉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歷史事件,這更是春秋戰國的分界點,

韓趙魏而成諸侯後,中原大地上的戰爭開始有了明確的目標,那就是強大的諸侯代替周天子行使主導中原大地上政治秩序的權力。

從“三家分晉”說起,淺析東周王室為何無力主導中原的政治秩序

戰爭場面

西周時期,周天子還能左右諸侯,到了東周時期,雙方的地位發生了轉變,東周王室還要處處依附於強大的諸侯國而生存,這樣的周天子只能勉強維持自身的生存,像西周那樣主導政治秩序已成為了奢望。

東周王室的衰落,從另一方面講,是奴隸制土崩瓦解的必然結果,牛耕和鐵器的普遍推廣,最大限度地解放了生產力,當生產關係無法適應生產力的時候,社會制度必將發生重大變革,而春秋戰國時期的動亂,正是醞釀了一種相比奴隸社會更加先進的制度——封建制度。

對此,您怎麼看?

參考文獻:《史記》、《戰國策》、《資治通鑑》、《史綱評要》、《呂氏春秋》等。

(本文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