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將傳奇:楊文廣到底是是楊宗保的兒子還是楊延昭的兒子?

楊家將傳奇:楊文廣到底是是楊宗保的兒子還是楊延昭的兒子?

楊文廣在《楊家將演義》的故事中,應該是楊宗保與穆桂英之子;而在正史《宋史》的記載中,楊文廣卻是楊延昭(即楊六郎)的第三個兒子。楊文廣以班行討賊張海有功,授予官職為殿直(即有名而不任事的官職)。後來與安撫陝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在談話中發現楊文廣很有才能,就把他帶在身邊。狄青南征廣西,楊文廣隨軍從徵,但此時的楊文廣還是個無名之輩。

平治二年(公元1065年),選拔宿衛將領,宋英宗認為楊文廣是名將之後,而且還有功勞,便提拔楊文廣為成州團練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不久又遷升為興州防禦使,秦鳳路副總管。楊文廣也由此參加了對西夏的防禦作戰,陝西經略安撫副使韓琦派他率領部隊在篳篥築城,控制要道,防禦西夏。楊文廣先揚言要到噴珠築城,然後率軍迅速趕往篳篥,黃昏時分到達目的地,連夜搶修城寨,構築好防禦工事,作好了戰鬥準備。第二天天明,西夏騎兵大至,看到宋軍已經佔據有利地勢,作好了準備,只能無奈的撤退,楊文廣乘機遣將出擊,斬獲敵人很多。宋英宗下詔嘉獎,賞賜豐厚,並任命楊文廣知涇州鎮戎軍、定州路副總管,遷步軍都虞侯。

當遼國與宋朝在代州的邊界劃分上發生爭執時,楊文廣向朝廷獻上陣圖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還沒等到朝廷上的迴音,楊文廣就死於任上,北宋朝廷追贈他同州觀察使。

作為楊家將的第三代,楊文廣並沒有建立能與他祖輩父輩相提並論的功績,因為此時北宋已經與遼國議和,而對西夏的政策也在和與戰之間搖擺,有的戰爭也只是防禦。但是,楊文廣繼承了楊家將世代忠心報國的傳統,沒有忘記收復幽燕,平定北方的理想,還在為這個奮鬥了三代的目標努力。但是此時的宋朝積弊已深,而且修文偃武的風氣已成,諱言用兵,楊文廣的理想是很難實現的。

楊業,楊延昭,楊文廣,這三個人是正史記載中的楊家將的主要人物。楊家將三代血戰報國的事蹟,被後人廣為傳揚。尤其是楊業和楊延昭,在北宋時期,已經天下聞名了。歐陽修在《供備庫副使楊君墓誌銘》中寫道:“父子皆為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裡兒野豎,皆能道之”。這裡的父子,就是指父楊業和子楊延昭,這位供備庫副使楊君,叫楊琪,其祖父是楊崇勳,楊業是其伯祖。

正是因為北宋在對外戰爭中處於劣勢,使更多的中原百姓呼喚聖君賢相,呼喚忠臣良將,希望大宋王朝能恢復漢唐雄風。宋朝終因軍力積弱,最後亡於外敵,所以,遺民們更加追思那些血戰保國的將領,這也是楊家將的故事能得以廣泛流傳的重要原因。在故事流傳過程中,民間又加入了許多神奇的人物和故事。

在南宋遺民所著的《燼餘錄》中,亦將另一位楊家遠親楊嗣的功績安到楊延昭身上;在楊文廣的事蹟上,又創造出了一個楊宗保。而在元朝的雜劇中,有關楊家將的劇目更是很多,比如《昊天塔孟良盜骨》等等。到了明朝,又有人編撰出《楊家將演義》,以及以《演義》為底本,寫出了《北宋志傳》,在戲曲中,楊家將的曲目更為興盛,因為明朝中後期的形勢,也是面臨外敵入侵,朝廷積弱的局面,楊家將的故事在這個背景下流傳得更為深入和廣泛。在整個楊家將故事的流傳過程中,作為官方,是希望透過宣傳楊家將,強調忠孝的思想;而民間流傳的,卻是一個個的傳奇故事,老百姓按自己的理解張冠李戴,實際上反映了他們心中的某種願望和理想。

其實,歷史上的楊家將,即沒有楊宗保,也沒有穆桂英。但確有佘太君的存在,佘太君,原姓折掘(沙陀族),後來,有人把折讀成了佘,折掘氏也就成了佘氏。佘家和楊家同為山西豪強,兩家共同抗擊契丹,保一方安寧,後來都歸順了後漢。佘太君的弟弟名叫佘御卿(公元958~995年),時任府州刺史。後漢乾祐二年(公元949年),佘賽花(佘太君名)與楊繼業成婚。

個人認為,楊家將的故事中之所以演繹出了楊宗保,除了上述的原因外,也是因為楊延昭與楊文廣父子間隔時間太長,不免讓人產生大膽的遐想。譬如:楊延昭於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卒於任上,斯時五十七歲。而楊文廣被提拔為成州團練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遷興州防禦使,秦鳳路副總管的時間,大約在平治中後,即公元1065-1067年期間,這中間就相差了五十多年,還未算上楊文廣提拔前的時間。按照宋朝人當時的平均壽命來計算,中間正好少了一代人。這當然給了說書人以演繹英雄故事的廣闊空間。

儘管《楊家將演義》描繪的楊家將的故事與《宋史》記載的楊家將的故事不盡相同,但人們更願意相信《楊家將演義》中的楊家將世代忠義,保家衛國的傳奇故事。因為,故事給人們傳達的是愛國主義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