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龍巖培田村:連汀古官道上的“民間故宮”

培田古村落位於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宣和鄉,始建於元代,距今已有800多年曆史。明清時期,村落是連城到汀州府古官道上的驛站,曾因商貿富甲一方,又重視耕讀傳家。如今,村落較好地保留了明清時期的建築風貌,被譽稱為“客家莊園”“民間故宮”。

走進村落,30餘幢“九廳十八井”形式的高堂華屋、21座宗祠、6個書院、5個庵廟、2座聖賜跨街牌坊、1條千米長街赫然出現在眼前,其中有國家文物保護單位25處、省級文保單位31處,組成了約7萬平方米的古建築群。近年來,培田村獲得了“中國傳統村落”“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最美的歷史文化名村(鎮)”“中國特色村”“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村”“中國最美休閒鄉村”“全國美麗宜居示範村莊”等榮譽稱號。

追溯歷史,元至正年間,江南反元農民軍風起雲卷,開基祖吳八四郎遷居長汀連城。到了明初,三世子的裔孫逐漸在虎形山麓建了“至德衍慶居”“竹雪園”等多所房屋,形成小村莊。這裡“前有朝山溪水流,後有丘陵龍脈來”,繞著松毛嶺東坡突出的高嶺,北、東、西三面環山,西靠臥虎山為龍脈,以東近處的矮山為案山,遠處千米高的筆架山為朝山,成為村落的東方屏障。東側河源溪從北、東、南三面蜿蜒而過,似玉帶環繞,南邊水口處香楓等樹木偉岸茂密,似巨人把口,有所謂“枕山、環水、面屏”傳統選址格局。至清康熙年間,村落逐漸形成“三橫五縱”的街巷體系以及環繞村落的水圳。村落地處背田,然而用此作村名意義不佳。幸好吳文貴請出明進士、兵部主事張郃撰寫《吳君文貴上屋記》,文內將“背田”改稱為“培田”。

歷史上,培田是清流、寧化、永安、連城等縣的官商士民往返汀州府城的通衢集鎮和歇息之地。吳氏族譜家訓中,教育族人“勤生業”,一代代的培田人利用優越的地理位置、豐富的山林資源、產多質好的米糧,開店鋪、辦作坊、搞販運、兼批零,生意不但做到福州、漳州、泉州,甚至還遠及湖南、江西、廣東等地。由於處在交通便利、人來人往、商賈聚集的地段,培田村接受外界資訊、進行文化與經濟交流都比較便利。搞好商貿的同時,培田人不忘“耕讀傳家”,歷代走出諸多文武狀元。

村落從吳氏九世起,人丁走向興旺,從十世至十七世,分別修建了宏公祠、樂奄公祠、愈揚公祠、容奄公祠、配虞公祠、隱南公祠、衡公祠、畏巖公祠、官廳(吳馥軒)、雙善堂、南村公祠,居住類、商鋪類、祭祀類和書院類建築等趨於完善,奠定了整個村落吳氏民居建築群的基本格局。清乾隆三十年(1766年),他們創辦了南山書院,繼辦紫陽書院,形成了“耕讀入仕”的社會環境與教育機制——出現了在兩湖開錢莊、汀州辦油行、潮州和福州經營紙業並最終富甲一方的吳昌同;帶領培田進入“學堂時代”的吳祖寬;官四品昭武大夫的吳翰興等,村落出現了人才迭出和財勢興旺的局面。

時光更替,村落的輝煌歷史不再,但有關於耕讀、商貿的遺蹟卻完整地保留下來,包括傳統剪紙、九廳十八井傳統建造技藝、河源十三坊“入公太”廟會以及春耕節、連城拳、提線木偶戲、十番樂等傳統民俗非遺一直傳承至今。走在村落中,仍能體驗到傳統客家糯米酒、米凍、餈粑、烤煙、薑糖生產工藝,享受到連城白鴨、炒九門頭、燈盞糕、漾豆腐等傳統美食,聽到那些獨屬於培田的、悠遠綿長的故事……

摘自《中國建設報》2021。11。12史英靜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