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在民間被譽為神機軍師,為何卻被朱元璋列在功臣之末?

民間流傳著一種說法,叫作:“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按照這一標準,蜀漢丞相諸葛亮儘管一生鞠躬盡瘁,但只不過是助劉備偏安蜀地,而作為明朝開國元勳的劉伯溫則幫助明太祖朱元璋統一了天下,其才能與功績似乎比前者更加出眾。

劉伯溫在民間被譽為神機軍師,為何卻被朱元璋列在功臣之末?

傳說當中,劉伯溫不但精通天文地理、深諳奇門遁甲,對兵法韜略更是爛熟於心,擁有非凡的智慧,甚至可以用“神鬼莫測”來形容。然而,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大肆封賞開國功臣時,卻只將劉伯溫封為了誠意伯。要知道,這次朱元璋共封了六公、二十八侯、二伯,劉伯溫在其中只是位列末席。那麼,為何劉伯溫只能居於功臣之末呢?

直截了當地說,最主要的原因其實就是劉伯溫並沒有民間流傳那般神通廣大,在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的過程中,他的貢獻並不算特別大,沒有到可以封公、侯的地步。元至大四年(1311),劉伯溫生於浙江青田,也就是今天的浙江溫州文成縣一帶。他年幼便聰慧過人,後來順利考中進士,並由此進入元末官場。

劉伯溫在民間被譽為神機軍師,為何卻被朱元璋列在功臣之末?

根據《明史》記載,劉伯溫

“博通經史,於書無不窺,尤精象緯之學

或許正是因為精通象數讖緯這樣高深玄妙的學問,當時一個叫作趙天澤的人便將劉伯溫與諸葛亮歸為了同類,後世也就常常將這二人相提並論,並一同神化。

至正二十年(1360),攻下金華的朱元璋聽聞劉伯溫的名聲,便重金邀請其出山,經過孫炎的牽線,劉伯溫終於加入朱元璋麾下,並提出了關於時政的十八項看法。對於當時的朱元璋來說,優秀的謀士格外珍貴,於是他

“築禮賢館以處基等,寵禮甚至。”

後來,朱元璋詢問劉伯溫爭奪天下的方針,後者提出先消滅陳友諒,再攻打勢單力孤的張士誠,如此便可北上平定中原,成就霸業。

劉伯溫在民間被譽為神機軍師,為何卻被朱元璋列在功臣之末?

朱元璋依照其計劃行事,最終成就了帝業。客觀來說,劉伯溫當然在明朝建立的過程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但他既沒有像魏國公徐達、宋國公馮勝那樣衝鋒陷陣立下戰功,又沒有如宣國公李善長般管理物資、協調諸將,更非中山侯湯和這種朱元璋的親信舊識。大多數時候,他只是作為幕僚提出建議,根據其功勞將其封為伯其實並無多麼不合理。

第二個原因,其實也是導致劉伯溫功績有限的原因,那便是資歷太淺。上文提到,劉伯溫是於至正二十年(1360)加入朱元璋的陣營,在此之前他為元朝廷效力了二十四年,而他從為朱元璋效命開始算起,到洪武四年(1371)被朱元璋“賜”還鄉總共也才十年出頭。本來定位就僅僅是謀士,來得又如此之晚,其地位自然高不到哪裡去。

劉伯溫在民間被譽為神機軍師,為何卻被朱元璋列在功臣之末?

最後,朱元璋“賜”劉伯溫“歸老於鄉”這一事件的背後,其實就藏著第三個原因。朱元璋登基後,劉伯溫被封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他主張採取較為嚴苛的法令來整頓朝綱,鼓勵御史們積極檢舉,雖然成功藉此樹立了自己的威信,但與此同時也得罪了同為開國功臣的李善長等人。於是,劉伯溫遭到了以李善長為首眾多大臣的極力詆譭。

李善長與徐達、郭興等眾多朝中重臣都來自濠州,與朱元璋算是同鄉,湯和更是其童年好友,這些人組成了勢力龐大的淮西集團。相對應的,來自青田的劉伯溫和來自金華的宋濂等大臣組成了浙東集團。在這兩派的鬥爭中,朱元璋顯然會更加偏袒自己的老鄉。正因如此,劉伯溫不但只被封伯爵,還在次年就被迫返鄉。

劉伯溫在民間被譽為神機軍師,為何卻被朱元璋列在功臣之末?

值得注意的是,受李善長推薦擔任丞相的淮西集團成員胡惟庸曾經彈劾劉伯溫,導致其被奪去俸祿。劉伯溫十分惶恐,連忙前往京城向朱元璋請罪,隨後便留在南京不敢返鄉,擔心被淮西派暗中加害。儘管這般小心,但他還是在服用胡惟庸送來的藥物後離奇去世。如此看來,淮西、浙東之間的派系鬥爭確實十分激烈,而劉伯溫只被封伯,或許正是因為朱元璋不滿其黨同伐異的行為。

劉伯溫在民間被譽為神機軍師,為何卻被朱元璋列在功臣之末?

綜上所述,

首先

歷史上的劉伯溫並沒有傳說中那般神通廣大,他加入朱元璋麾下的時間短,做出的貢獻有限,

封伯爵原本已經是比較合理

的賞賜。在此之上,他

又作為浙東集團

領軍人物與淮西集團鬥爭,招致

了更偏袒淮西的

朱元璋的不滿。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最終

導致了

民間頗受追捧的劉伯溫只能位列開國功臣的末席,且下場悽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