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歷史對“文明”概念的不同理解(顛覆認知,新文明史觀)

《新生命哲學~文明革命》

——人類文明溯源工程成果系列連載

引 言

一、 文 明 之 惑

(1) “文明”概念在東西方歷史的不同演繹

文明,是一個與我們的日常生活關係十分密切的事物、現象,也是一個至少有數千年以上歷史被人們所關注、所提到的重要話題。

東西方歷史對“文明”概念的不同理解(顛覆認知,新文明史觀)

五帝之一·舜帝

在中國的春秋時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其著作《尚書·舜典》寫道:“曰若稽古帝舜,曰重華協於帝。濬哲文明,溫恭允塞,玄德升聞,乃命以位”,這應該是目前已知人類有關“文明”一詞的最早引用或書面表達。

東西方歷史對“文明”概念的不同理解(顛覆認知,新文明史觀)

《尚書》著者·孔子

在孔子之後不久的戰國時期,佚名著作《易傳·乾·文言》中也有“見龍在田,天下文明”的表述,明朝孔穎達對之疏曰“天下文明者,陽氣在田,使生萬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

到漢朝時期,焦贛的《易林·節之頤》寫道:“文明之世,銷鋒鑄鏑”。前蜀杜光庭曾經說道:“柔遠俗以文明,懾匈奴以武略”。同樣是前蜀的貫休,著《寄懷楚和尚》詩曰:“何得文明代,不為王者師”。《後漢書·鄧禹傳》中:有“禹內文明,篤行淳備,事母至孝”的描述。

東西方歷史對“文明”概念的不同理解(顛覆認知,新文明史觀)

詩仙·李白

到唐朝時期,詩仙李白曾有言:“以文明鴻業,受之元良”。《新唐書·陸亙傳》有稱:“亙文明嚴重,所到以善政稱”。 《宋書·律曆志上》寫道:“是以君子反情以和志,廣樂以成教,故能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元朝早期跟隨成吉思汗的重要人物耶律楚材,在《繼宋德懋韻》裡描述:“聖人開運億斯年,睿智文明稟自天”。元朝劉壎在其《隱居通議》感嘆道:“想見前朝文明之盛,為止慨然”。明朝高明在其所改編創造的經典戲劇《琵琶記》裡,有這樣的名句:“禮樂名物,以至詩賦詞章,皆能窮其妙;由陰陽星曆以至聲音書數,靡不極其精。抱經濟之奇才,當文明之盛世。幼而學,壯而行,雖望青雲之萬里;入則孝,出則弟,怎離白髮之雙親”。

除此之外,在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各種典籍裡,對文明一詞進行使用和各種表述的情況還有很多,這就足見中國古人對文明一事一直以來所具有的重視程度和理解水平。再一方面,根據這些表述所透露出來的具體意思以及所描述的各種具體狀況,我們也可以從中窺察到中國古代文明發展的一些脈絡和其中所包含的各種具體內涵,也包括人們對這種文明要素所持的態度與曾經達到的實際水平。難怪魯迅先生會在其著作《準風月談·抄靶子》中這樣描述:“ 中國究竟是文明最古的地方,也是素重人道的國度”。

東西方歷史對“文明”概念的不同理解(顛覆認知,新文明史觀)

大文豪·魯迅

到了清末民國初期,情況出現了一些明顯的特徵與變化,這從當時一些人所持的觀點和文章句子中可以看到,例如當時的著名女俠秋瑾,就在其《憤時迭前韻》裡曾寫道:“文明種子已萌芽,好振精神愛歲華”。這裡所體現出的是當時十分複雜的文明心理、文明現象,人們對文明以及自身所處文明所持的看法。

在幾乎同期,著名學者,也是中國近代比較著名的維新變法倡導者之一的梁啟超,其在七言長詩《二十世紀太平洋歌》中提出了四大文明古國的看法雛形:“地球上古文明祖國有四:中國及印度、埃及、小亞西亞是也”,同時,梁啟超把人類文明劃分為三個時代:河流文明時代、內海文明時代、大洋文明時代。

東西方歷史對“文明”概念的不同理解(顛覆認知,新文明史觀)

梁啟超

到1923年,中國文化學的奠基人柳詒徵,在其出版的《中國文化史》提出:“世界開化最早之國,曰巴比倫,曰埃及,曰印度,曰中國”,“四大文明古國”之說至此也更加定型並不斷傳播。

作為一個十分複雜的現象或事物,文明的發展狀況及人們對文明本身的追求與理解,都是隨著時代而不斷髮生變化的。 在世界的另一端,在西方,文明同等重要。西方對於文明一詞進行最早描述和記錄的情況目前還不是很清楚,因此,在這裡我們也只能從已知的一些情況出發。

在西方的英語中,文明(Civilization)一詞是源於拉丁文的“civilis”(市民的生活),表示公民的,城裡的,國家的,社會的等意思,是指國家、人類、社會的進步狀態,作名詞時意為“ 文明;文化”。而英文中的“culture”,也同時有“文明,文化”之意,其原型為動詞,含有耕種、居住、練習等多重意義,也包含透過人為努力擺脫自然狀態的意味。因此“culture”也有栽培、種植之意,引申為對人的性情的陶冶及品德的教養等。在英文中“Civilization”一般指廣義的文化,主要強調物質方面的文明,標誌人類發展開化的程序;而“culture”則比較側重精神方面,多指人類由文化、科技所體現的人類智力的開發程度。

東西方歷史對“文明”概念的不同理解(顛覆認知,新文明史觀)

路易斯·亨利·摩爾根(美)

隨著歷史及認知的發展,1877年,由美國著名民族學家、人類學先驅人物路易斯亨利摩爾根,出版發行了一本關於研究人類文明非常重要的著作,《古代社會》。在這本書中,作者對大量案例進行了研究,根據這些研究,作者把人類社會“按其相對進步的程度區分為若干顯然有別”的階段:1、低階矇昧階段;2、中級矇昧階段;3;高階矇昧階段;4、低階野蠻階段;5、中級野蠻階段;6、高階野蠻階段;7、文明階段或文明社會。

這本書認為矇昧階段始於人類幼稚時期,發展於魚類食物和學會用火,成熟於弓箭的發明並終於標誌野蠻社會開始的“製陶術的發明”;野蠻階段則從製陶術的發明開始,到學會種植養殖以及學會使用土坯、石頭等從事建築,算是進入到了中級階段,直到冶鐵術和鐵器的使用則進入高階階段。而標音字母的發明和文字的使用,則標誌人類社會從此進入文明時代。

本節完!

下一節講述“文明標準的確立和近現代對文明概念的探索”敬請關注!

宣告:此係列連載內容,除部分引用文字及圖片內容之外,所有內容、思想觀點及研究成果,皆是著者多年辛苦之成果,也是多名團隊成員數年無私奉獻、支援之結果。

文中所配圖片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可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