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數次在崤函附近地區作戰,秦晉的國界線在令狐以西的河上?

關於《商洛地區東周青銅器初探》的斷代問題。由於變法的成功,秦、齊兩國雄踞西方和東方。在中西部地區,秦國在這一期基本上佔據優勢,先後制服韓國和魏國,重創楚國,攻滅巴蜀。”

秦國數次在崤函附近地區作戰,秦晉的國界線在令狐以西的河上?

“楚文化因素的器物遍佈秦嶺以南的商洛地區;吳越文化因素的器物出自古城村楚墓中,前文文化因素分析中已分析其來源 。送一時期既沒發現秦文化因素的器物,也沒發現魏文化因素的器物”。“從文獻記載來看,洛河上游地區此時還是魏國的轄地。《史記·魏世家》記載:(襄王)六年(前329年),魏伐楚,敗之徑山。“《戰國策·秦策》也同樣記載:”楚、魏戰於徑山,魏許秦以上洛,以絕秦於楚。“從魏獻秦上洛以絕秦、楚之間的聯絡,可知戰國中期洛河上游仍為魏國轄地。”

秦國數次在崤函附近地區作戰,秦晉的國界線在令狐以西的河上?

當然了,秦攻克商乃是在前358年之後的前351年。如果非要說在此之後,秦國如譚老圖中具有函谷關地區,那我也只能承認確實有可能。然而,從商洛、盧氏皆為魏韓所有,秦是如何獲得函谷關周邊沒有城邑的突出部,那我也就不得而知了。不過在前351年以前,這個可能性就顯得更加渺茫了。

秦國數次在崤函附近地區作戰,秦晉的國界線在令狐以西的河上?

兩次令狐之戰前後,秦晉的部分國界線就是在令狐以西的河上的,秦送重耳渡河時,重耳與子犯有沉璧之誓可證,所以令狐之戰不知你如何能夠當成深入作戰。這與秦從洛水以西的懷德突破河西攻到石門、陝是明顯不同難度的作戰。何況,魏在西河專門置郡備秦數十年,還留下過吳起教民以射決獄,民多習射之事,此時突破洛水、西河尤其不易。更關鍵的是,如果認為從懷德突入,希望你能找一下秦人不走渡蒲坂,過令狐,以圍安邑的老路、順路,而是讓大軍團去走虞坂隘道的原理,這是必要的。

秦國數次在崤函附近地區作戰,秦晉的國界線在令狐以西的河上?

秦有繁龐與攻陝城之間有什麼邏輯關係,另外,關於《商洛地區東周青銅器初探》一文,我為什麼要問那樣的問題,你沒想過嗎?此文明言,在三期也“沒發現秦文化因素的器物”,那麼是不是可以據此說明三期秦也不掌握此地?如果不能的話,為何要認為二期沒有秦文化器物就可以說明秦二期不掌握此地?譬如說,二期秦魏各據有一部分此地,可能魏多些秦少些,魏地出土了器物,而秦地則沒有,如此,今人便可以此判斷該地全部為魏掌握?這好像沒道理吧。

秦國數次在崤函附近地區作戰,秦晉的國界線在令狐以西的河上?

這個問題的重點是你只要能找到秦數次在崤函附近地區作戰的理由就行。也就是說,我甚至可以讓步到姑且認為秦具備突破河西地區深入作戰的主客觀條件,但是你需要提供秦數次深入攻略韓魏的作戰思路。當然,我沒說我代表什麼,不是說我信服與否就能怎樣怎樣,只是在單純討論問題。如果這點你不能給出解釋的話,其他幾點其實都不能算是有效的,也就是說,只能勉強作為輔證,不能作為主證。

秦國數次在崤函附近地區作戰,秦晉的國界線在令狐以西的河上?

“秦晉的部分國界線就是在令狐以西的河上的,秦送重耳渡河時,重耳與子犯有沉璧之誓可證,所以令狐之戰不知你如何能夠當成深入作戰。”首先,秦穆公乃至之後,秦與晉在河西的邊界本身就是在洛水地區,晉佔領的地區與後來魏國的河西有一定的重合。所以秦攻打晉的令狐之戰也要頂著河西北方晉土進入河東,這是深入。其次,“希望你能找一下秦人不走渡蒲坂,過令狐,以圍安邑的老路、順路,而是讓大軍團去走虞坂隘道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