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厄學》:北宋宰相晏殊晚年之作,解釋了他一生為什麼順遂

大多數人會知道晏殊這個名字,是因為他詩人的身份。一首《浣溪沙》,能夠勾起無數人學生時代的回憶。但實際上,晏殊不僅是一位詩人,他還是一位政治家,曾官至宰相,主持著偌大的宋王朝。在他手下,曾出現過范仲淹、韓琦和歐陽修等一眾名臣。更令人驚訝的是,晏殊還是一位神童,年僅14歲就考中進士,此後在官場沉浮數十年,直至因病去世。晏殊的一生,可以說是精彩絕倫,他不僅實現了自己的抱負,還留下了許多代代傳頌的作品。我們接下來要講的,則是晏殊在晚年時透過自己此生的經歷,歸納總結出的一本《解厄學》。下面我們就來分點講講《解厄學》的主要內容。

《解厄學》:北宋宰相晏殊晚年之作,解釋了他一生為什麼順遂

其一:藏鋒

在《解厄學》中,晏殊寫“勇者不爭其鋒,勇斂焉。”

晏殊認為,在人生之中,困境才是常態,一帆風順的時候並不多。在困境之中,人們首先應該做到的,就是收斂鋒芒。因為一旦人人都鋒芒畢現,那麼勢必會產生許多矛盾與衝突。對於品德高尚的人來說,虛名權位並不是他們心中所想,而對於真正勇敢的人來說,爭強好勝也並不必要,隱藏鋒芒,才能留待日後所用。

其二:隱智

在《解厄學》中,晏殊寫“愚者言智,愚也。智者言智,禍也。”

晏殊認為,一個人雖然有智慧,但一定要用在正途上。若是把自己的智慧用在陰謀詭計上,必然不會有什麼好的結果。除此之外,懂得合理地隱藏自己的智慧,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一個愚蠢的人如果高談闊論,那必然會暴露他的無知,而一個聰慧的人當眾炫耀,則會引來不必要的災禍。

《解厄學》:北宋宰相晏殊晚年之作,解釋了他一生為什麼順遂

其三:戒欲

在《解厄學》中,晏殊寫“制欲求於德,務求於誡。”

晏殊認為,人如果想要成大事,就一定要修身養性,控制自己的慾望。這裡的慾望分很多種,像是愛好與心中的貪婪,無論是何種慾望,都一定不能輕易地放縱,而是要透過心中的準則來加以束縛。只有這樣,人才能夠不陷入慾望的漩渦之中,而保持思想的清明。

其四:省身

在《解厄學》中,晏殊寫“憂身者無邪,正而久焉。憂心者無疚,寧而吉焉。”

晏殊認為,人生在世,一定要時時自省。一個懂得自省的人,不會讓自己陷入無知的困境之中。倘若疏忽於此,人的心中往往會生出些許邪念,甚至釀成大禍,而保持這一習慣,則能讓人立身於正,行事順遂。

《解厄學》:北宋宰相晏殊晚年之作,解釋了他一生為什麼順遂

其五:求實

在《解厄學》中,晏殊寫“苦勞而少獲,非實之過也。閒逸而多得,乃實之旨焉。”

晏殊認為,人生在世,必須立足實際,從實際出發。只有認清了眼前的形勢,人才能不焦躁不迷茫,哪怕深處泥濘之中,也可以找尋到自己應該走的道路。立於實際,是為了讓人不沾沾自喜,也不自暴自棄,若一個人很辛勞收穫卻很小,就證明他沒有求實,一個人若很輕鬆卻收穫得多,則證明他掌握了求實的實質。

其六:慎言

在《解厄學》中,晏殊寫“不知機而無洩,大安也。不避親而密疏,大患也。”

晏殊認為,言語是非常鋒利的武器,他既能幫助人,也能傷害人。與他人相處時,一定要謹言慎行,這不僅是為對方著想,也是為了自己。因為在言語之間,我們並不知道哪一句話是暗藏玄機而異常重要的,若禍從口出,則災事臨頭。

《解厄學》:北宋宰相晏殊晚年之作,解釋了他一生為什麼順遂

其七:節情

在《解厄學》中,晏殊寫“不捨之情,羈身也。”

晏殊認為,人的情感是需要節制的。這種情感不僅是指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也是指過於氾濫的憐憫、憤怒等情緒。一個人若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就往往會被情緒所控制。而在與人的相處中,則要保持君子一般的情義,唯有這樣,才能長久維持和諧的關係。

其八:向善

在《解厄學》中,晏殊寫“吉有其因,福有其源。天佑善者,其心悟焉。”

晏殊認為,吉凶禍福都有著其本質的原因。上天會護佑心善之人,但這份善並不是盲目的,而是需要真誠與堅守。若一個人抱怨卻不懈怠,有追求卻謹守心中的準則,那麼這個人就是善良而可以信任的人。因為他心中的善念會成為束縛他的藤蔓,使得他盎然向上,而不投機取巧,以傷害他人而達成自己的目的。

《解厄學》:北宋宰相晏殊晚年之作,解釋了他一生為什麼順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