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8年,國圖修復清乾隆藏書“天祿琳琅”

新京報快訊(記者 展聖潔 實習生 葉紅梅)1月7日,國家圖書館召開重大成果新聞釋出會,宣佈歷時8年之久的國家圖書館藏清宮“天祿琳琅”修復專案取得圓滿成功,正式結項。

歷時8年,國圖修復清乾隆藏書“天祿琳琅”

“天祿琳琅”修復專案中修復的古籍。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據悉,“天祿琳琅”是清代乾隆皇帝將皇宮各處藏書中宋、金、元、明版舊書進行擇選,掇之菁華置於昭仁殿而成的重要藏書。但從建立直至20世紀50年代,幾經坎坷,火、盜、兵、蠹,致使藏書大量損佚。目前,國家圖書館藏“天祿琳琅”279部,這些古籍刊刻年代久遠,有些是存世孤本,彌足珍貴。

2013年6月,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完成了“天祿琳琅”未編書的編目並對其進行了破損情況調查,結果顯示這批書籍急需搶救性修復。在經過古籍修復領域專家對“天祿琳琅”修復方案和工作計劃進行論證後,在“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經費的支援下,國家圖書館藏清宮“天祿琳琅”修復專案正式啟動,由國家圖書館古籍館資深修復師朱振彬擔任首席專家,帶領古籍修復骨幹崔志賓具體承擔修復工作。

歷時8年,國圖修復清乾隆藏書“天祿琳琅”

朱振彬介紹古籍及修復工作。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談及修復過程中的難點時,朱振彬向記者表示:“我們把古籍破損定為五級,一級破損最嚴重。‘天祿琳琅’的一個最大特點是破損非常嚴重,一級破損佔很大比例。”他強調,修復時下手輕重是成敗的關鍵。

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副館長陳紅彥介紹,在科研貢獻上,一方面,之前古籍破損時無法利用,修復後學者可以進行翻閱;另一方面,古籍修復過程中的檢測、配紙等探索,能為造紙和紙張科研提供參考資料。

2021年12月,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辦公室組織召開專家驗收會,與會專家認為,“天祿琳琅”修復專案超出了預期目標,在修復理念和原則的創新與突破、國家圖書館新時期古籍修復人才梯隊建設、國家圖書館古籍修復工作水平提升、此後大型古籍修復專案科學化和規範化開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據悉,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將舉辦“天祿琳琅”修復展,出版相關修復成果,推廣修復經驗和科研成果。

新京報記者 展聖潔 實習生 葉紅梅

攝影記者 王貴彬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