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第一書法家”是誰?

考察歷史語境可以發現,蘇軾“宋代第一書法家”這一身份是在北宋末期到元滅南宋之際約200年間逐漸形成的。蘇軾在世時,對自己的書法家身份前後的態度並不一致。他是北宋元豐、元祐年間最著名的詩文作家,但書法家尤其是當朝第一書法家的地位並沒有得到公認。北宋末年他僅被友人黃庭堅當作宋代書法第一人,到南宋才有人把北宋末期書法名家合稱為“蘇、黃、米、薛”或者“蘇、黃、米、蔡”,到元代才出現“四家”“四大家”的說法,到明代正式有了蘇、黃、米、蔡“宋四家”之稱。

蘇軾的一生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階段,20歲之前的成長期(1037—1056)、21歲至42歲的成名期(1057—1078)、43歲至48歲的黃州貶謫期(1079—1084)、49歲至57歲的元祐尊顯期(1085—1093)、58歲至66歲的嶺南貶謫期(1094—1101)。蘇軾對自己不同時期書法水平的評價和定位是有明顯差異的。

“宋代第一書法家”是誰?

宋 蘇軾 《歸院帖》 故宮博物院藏

成長期

少年時的蘇軾在眉山刻苦學習、備考,透過寫賦顯露才華,得到祖父和父親的讚揚,但是並沒有詩名、書名。蘇軾的書法是透過抄寫經史典籍練出來的,如《漢書》他至少抄過三遍,有意用不同的書體來鍛鍊自己的基本功。他握筆的習慣也與常見的懸腕不同,而是捉住筆桿下端比較靠近筆根的地方,肘靠在桌案上傾斜著手臂寫字。

“宋代第一書法家”是誰?

宋 蘇軾 《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合卷(區域性) 吉林省博物院藏

成名期

嘉祐二年(1057),蘇軾考中進士,文章得到歐陽修的讚譽,震動汴京。此時讓他得到激賞的是文章(散文)而不是詩賦,更不是書法。嘉祐四年(1059),蘇軾結束為母親守孝,在與家人一同乘船前往汴京的路上才開始集中、大量地寫詩。

他第一次重視書法是嘉祐六年(1061)至治平元年(1064)在鳳翔府擔任判官時。在這段時間裡他得以觀賞長安、鳳翔的唐代碑刻和私人收藏的歷代作品,增長了見識,也留意收集拓片並寄給弟弟蘇轍。這一時期,蘇軾注重練習書法,兼取多種書體。蘇轍在《子瞻寄示岐陽十五碑》中寫到“吾兄自善書”,這可能是第一篇誇讚蘇軾善書的文字。但在當時,人們似乎並不認為他以書法著稱,蘇軾在寫給弟弟的詩中也直言“吾雖不善書,曉書莫如我”。“吾雖不善書”不是單純客氣,這時候的他的確不是靠書法出名,而是以文章震動士林。他雖然留心書法,但無意以此博取名聲。之所以如此,與書法在他心中的重要性排序有關。和歐陽修一樣,他認為“筆墨之跡”(書法和繪畫)是比“博弈”(賭博)好一些的“自樂”活動。對蘇軾來說,他更重視文章、詩賦的寫作,並不刻意追求能書之名。他愛寫楷書、行書,很少刻意探索其他書體,也沒有刻意模仿某一風格或者某一人,而是隨興而寫,即所謂“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

“宋代第一書法家”是誰?

宋 蘇軾 《春中帖》 故宮博物院藏

蘇軾興趣廣泛,愛好議論。但他對書法、繪畫、文章的許多點評是相對感性的,或者說是由一時一地由感而作的評論,並沒有前後一致的邏輯體系。比如他在《書吳道子畫後》中把杜甫的詩、韓愈的文、顏真卿的書法、吳道子的繪畫並稱為各個領域的“古今一人”,但又在《王維吳道子畫》中推崇王維,覺得“吳生雖妙絕,猶以畫工論”,認為王維超越了吳道子。

熙寧元年(1068),蘇軾參與朝中關於王安石變法的爭論,被視為舊黨年輕一輩的標杆人物。這讓他成為士人中的名人,但也因此得罪了王安石,被外派地方。熙寧四年(1071)至熙寧七年(1074)在擔任杭州通判時,他的詩揚名天下,詩集被書坊刊刻傳播,成為眾人心目中當世詩文第一人、敢於發言議論新政的蘇才子。37歲的蘇軾成為當時在世的最有名計程車人、文章作家、詩人以及輿論領袖。從這以後,許多人熱衷儲存、抄寫蘇軾的詩文,連帶著對蘇軾的書法也有了一些影響。這一時期,蘇軾學習徐浩的書風,即黃庭堅所云“中年書圓勁而有韻,大似徐會稽”,並基本形成了自己的書法觀。“信乎自然,動有姿態”,既不刻意模擬古人亦步亦趨,又不刻意追求險怪。他尊重古人的法度,但又不認為必須要完全遵循這些法度,主張在領會古人“意”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特色,“短長肥瘦各有態,玉環飛燕誰敢憎”。

黃州貶謫期

因作詩諷刺新政,蘇軾被宋神宗貶謫到黃州。雖然這時候他在朝中已沒有了政治影響力,但依然是民間文士心目中的當世第一文人。

“宋代第一書法家”是誰?

宋 黃庭堅 《跋蘇軾黃州寒食詩》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祐尊顯期

宋神宗去世後,蘇軾被皇太后、司馬光召回京城,先後擔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杭州知州等官職,成為元祐年間(1086—1094)最著名的文學侍從之臣。此時,他的詩文、書畫被視為珍貴藏品,可以在市場上賣出“善價”。黃庭堅曾當面稱讚蘇軾的行書可以與顏真卿、楊凝式並列。這時,蘇軾已經被視為著名書法家,他自己也開始以書法家自居,“僕書盡意作之似蔡君謨,稍得意似楊風子,更放似言法華”,即把自己放入蔡襄、楊凝式、言法華這些書法家的序列中。

嶺南貶謫期

宋哲宗親政之後貶謫舊黨、啟用新黨,蘇軾遭遇了最嚴重的打擊,被貶到嶺南、海南等地。宋哲宗逝世後,他才被赦免北上,卻不幸因病在常州逝世。其間,蘇軾在政治上完全沒有了影響力,但他的詩文、書法依然得到一些文人的推崇。文人潘興嗣(字延之)曾評價蘇軾的書法:“潘延之謂子由曰,尋常於石刻見子瞻書,今見真跡,乃知為顏魯公不二。嘗評魯公書與杜子美詩相似,一出之後,前人皆廢。若餘書者,乃似魯公而不廢前人者也。”

這一評價被蘇軾記錄在《記潘延之評予書》中。蘇軾看重書法工拙之外的“趣”,重視執筆之人的“風采”“為人”,認為書法是士人整體人格行跡的一部分。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出蘇軾之所以引用潘氏的言論,並非僅是因為其贊同自己的書法風格類似顏真卿這一點,而是借他人之口暗示自己猶如顏真卿一樣為人忠直卻遭到貶黜,期待未來人們的公正評判。

“宋代第一書法家”是誰?

宋 蘇軾 《渡海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總體而言,蘇軾的書法觀念受歐陽修的影響頗深。歐陽修認為擅長書法的“能書”之人眾多,“獨其人之賢者傳遂遠”,唐代的顏真卿、五代的楊凝式乃至本朝的李建中都是如此。也就是說,一個能立德、立言、立身的賢人如果擅長書法,那麼他的書名才會得到傳揚,而那些僅僅“工書”而生平沒有更重大事蹟的人難以被人記頌傳播,這就是後世所說的“人以書名”還是“書以人名”的問題。蘇軾的書法觀念很大程度上繼承了歐陽修的思想,他對書法在士人創作中的地位、書法與人的關係、“法”和“自成一家之體”等方面的觀點與歐陽修非常類似,並且他也同歐陽修一樣,推崇蔡襄為“本朝第一”。

本文節選自《美育》2021年第5期

《蘇軾書法家形象的建構及其書法觀對當代的啟示》

“宋代第一書法家”是誰?

《美育》202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