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則流言,致使此大史學家蒙冤千年,所著良史,也慘遭到世人質疑

兩則流言,致使此大史學家蒙冤千年,所著良史,也慘遭到世人質疑

提起中國史書中的“前四史”,大家都知道是《史記》、《漢書》、《後漢書》和《三國志》。

《史記》、《漢書》、《後漢書》的史學地位自不必多說,但對於《三國志》,人們卻頗有微詞。甚至對《三國志》裡的某些記載半信半疑。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三國志》作者陳壽的“史德”不行。

為什麼說陳壽的“史德”不行?

且看《晉書陳壽傳》的記載:“或雲丁儀、丁廙有盛名於魏,壽謂其子曰:可覓千斛米見與,當為尊公作佳傳。丁不與之,竟不為立傳。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亦坐被髡,諸葛瞻又輕壽。壽為亮立傳,謂亮將略非長,無應敵之才;言瞻惟工書,名過其實。議者以此少之。”

兩則流言,致使此大史學家蒙冤千年,所著良史,也慘遭到世人質疑

這段文字翻譯成現代文,即是說:有人說丁儀、丁廙曾經在魏國很有名望,陳壽對他們的兒子說:“你們送我一千斛米,就替你們父親寫篇好傳。”丁儀、丁廙的兒子沒有送米給他,陳壽竟然沒有給丁儀、丁廙寫傳記。陳壽的父親曾是馬謖的參軍,馬謖被諸葛亮殺了,陳壽的父親也遭受牽連被處以髡刑,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又非常輕視陳壽。陳壽為諸葛亮寫傳記的時候,就說諸葛亮並不擅長謀略,沒有應對敵人的才能;說諸葛瞻只寫得一手好書法,有名無實。大家都因為這個瞧不起他。

老實說,《晉書陳壽傳》全文不過短短六七百字,卻用瞭如此篇幅來記述這樣的兩件事,的確給人印象深刻,對陳壽平添幾分厭惡和反感。

但後人寫這個《陳壽傳》只說陳壽索賄不成而故意漏寫丁儀哥倆、並因個人恩怨刻意埋汰諸葛亮父子,我們這些後人的後人,又怎麼知道這個寫《陳壽傳》的人不是因為某種原因在刻意埋汰陳壽呢?

仔細分析一下,《陳壽傳》裡面埋汰陳壽的這兩件事,非常可疑,根本經不起推敲。

先來說丁儀、丁廙這兩人,他們到底是何方神聖?陳壽沒有在《三國志》給他們立傳,是不是造成了重大史事缺失?

根本沒有!

兩則流言,致使此大史學家蒙冤千年,所著良史,也慘遭到世人質疑

參考裴松之注《三國志》和《資治通鑑》,大致可考這兩個小人物的事蹟。

這兩個小人物產自沛郡,父親丁衝是曹操的老部下,頗得曹操看重。丁衝死後,曹操惦念其功績,有意將女兒嫁給丁儀。時為五官將的曹丕極力阻止,說丁儀有眼疾,男女不般配。因為這個,丁儀恨上了曹丕,和弟弟丁廙投向了曹丕的政敵曹植的陣營,在曹操立嗣問題上,不斷向曹丕展開狠毒攻擊。時論丁儀是“懷奸佞之心”、“奸以事君”。象徐奕、崔琰、毛玠、何夔等人都遭受到了丁儀不同程度的迫害,有的被免職,有的被誅殺。後來,曹丕繼位了,發配禁錮了曹植,而把丁儀、丁廙殺掉了。

看,就是這樣的兩個小人物,還想立傳、立“佳傳”——陳壽沒給他們立傳、立“佳傳”,完全合情合理;陳壽一旦給他們立傳、立“佳傳”,反而說明裡面有貓膩。

如潘眉在《三國志考證》所說:“丁儀、丁廙,官不過右刺奸掾及黃門侍郎,外無摧鋒接刃之功,內無升堂廟勝之效……不得立傳明矣”。

但是,無風不起浪。《晉書陳壽傳》為什麼會出現陳壽索賄不成的記載呢?

大家必須知道,《晉書》成書於唐初,由唐太宗朝名相房玄齡主修。這個時候,距離西晉滅亡已有四百多年,且大部分時間屬南北朝對峙,史料散佚無算,大多史事屬孤證。而且,在記載這則前面,並沒交待見於何書、來自何人所說,而用了兩個極不負責任的字眼:“或雲”。那麼,它的真實性還能有多少?!

《晉書陳壽傳》寫陳壽以為人立傳丁儀、丁廙後人索賄,有理由讓人相信,凡入《三國志》列傳者,其後人均向陳壽賄賂了數量不等的錢糧,按照這個邏輯,陳壽應該腰纏萬貫、身家過億了。

又或者,《三國志》列傳中的傳主,應該充斥許多畢生碌碌無為、子孫卻是暴發戶之流,但事實並非如此。

那麼,《晉書陳壽傳》所說“或雲丁儀、丁廙有盛名於魏……”中“或雲”的來源,極有可能就是丁儀、丁廙的子孫,且事實的真相恰好與“或雲”後面的內容相反,即丁儀、丁廙的兒子知道自己的父輩名聲不佳,又無大的作為,偏偏想青史留名,便向陳壽行賄,在遭到陳壽的斷然拒絕後,惱羞成怒,四下散佈流言,反咬陳壽一口,說陳壽向自己索賄不得、不肯為丁儀、丁廙二公立傳云云。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猜測呢?

因為《晉書陳壽傳》的開頭已經給陳壽的人品作出過定位了:“陳壽字承祚,巴西安漢人也。少好學,師事同郡譙周。仕蜀為觀閣令史,宦人黃皓專弄威權,大臣皆曲意附之,壽獨不為之屈,由是屢被譴黜。”

看,陳壽在蜀國擔任觀閣令史時,宦官黃皓弄權,朝中大臣們都曲意奉承依附,陳壽卻“獨不為之屈”,因此屢屢被降職罷官。

想想看,不肯依附權奸,這不僅僅是關於自己富貴的問題,可能還會危及生命。

但陳壽就這麼傲嬌,這麼傲然不群,這麼出於汙泥而不染,不為五斗米折腰,不把黃皓這個死太監放在眼裡。

這樣的人,還會借修史為名,涎著臉到處索賄斂財?

所以,這謠言編得近乎黑色幽默。

還有,說陳壽因為父親遭受諸葛亮處罰,所以故意黑諸葛亮。

兩則流言,致使此大史學家蒙冤千年,所著良史,也慘遭到世人質疑

陳壽的父親是誰呢?

一直以來,眾說紛紜。

有人說,陳壽的父親就是鼎鼎大名的蜀漢徵西將軍陳到。

開玩笑了,這是開玩笑了。

陳到為汝南人,從豫州遇上劉備起,一直追隨劉備,與趙雲一樣,以忠勇著稱。在建興初年任永安都督、徵西將軍,封亭侯,病逝於建興八年(公元230年)。

陳壽卻出生於建興十一年(公元233年),則陳壽絕非陳到之子。

又有人說,陳壽之父是蜀漢將軍陳式。

有意思的是,陳式其人,史書未有專傳,其比較出彩的事蹟是在建興七年(公元229年)“攻魏武都、陰平二郡,克定之”。如果陳壽真是陳式之子,而陳壽又是那種以借史以斂財的無良文人,應該會在《三國志》人物列傳中為陳式佔一席位置,其實陳式也應該佔一席位置,可惜沒有。這麼一來,要麼陳壽並非《晉書陳壽傳》中向丁儀後人索賄的小人,要麼陳式不是陳壽之父。

事實上,也沒有任何資料顯示,陳式、陳壽是一對父子。

所以,硬要指稱陳式是陳壽之父,未免牽強附會。

那麼陳壽的父親到底是誰,是否因為馬謖因失街亭而受株連,不得而知。

此外,諸葛亮對失街亭一事,其處理是比較恰當的,斬殺了主要負責人馬謖,自己也向後主請求降職,那麼陳壽父親真被馬謖牽連,被施以髡刑,那也很正常。

什麼是髡刑?

其實是指剃光犯人的頭髮和鬍鬚,是一種從精神上對犯者進行懲戒的刑罰。

先不說陳壽的父親是不是遭受過這種處罰,就算真的遭受了,那也合情合理,對於諸葛亮,陳壽還真談不上有什麼恩怨。

好吧,有人說,髡刑在古代是很重很重的刑罰,犯人被剃光了頭髮和鬍鬚,人格受到嚴重侮辱,生不如死。

那現在讀《三國志諸葛亮傳》,我只能說,陳壽並沒有因私廢公,不但沒黑諸葛亮,反而給予了諸葛亮的極高的評價。

首先,在《三國志》的傳記規格中,只有八個人有資格單獨成傳,且多數是為開國之君。但諸葛亮卻得以單獨立傳,足以證明陳壽對諸葛亮推崇備至。

兩則流言,致使此大史學家蒙冤千年,所著良史,也慘遭到世人質疑

其次,對《三國志》中每個人物,陳壽除了記其事,還要評其人。他給諸葛亮的總評,是全書中字數最多的,超過了劉備、劉禪,也超過曹操、曹丕、曹睿,且多為溢美之詞。

陳壽給諸葛亮的總評是怎麼說的呢?——“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這段話,大致意思是說諸葛亮不僅僅教化百姓,教他們識禮,廣開門路,同時對他認為有利於國家的人進行獎賞,反之則進行一定的懲罰長於行政,賞罰分明,公正執法,部下和民眾都心悅誠服。

毫無疑問,這段話是對一個人的最高評價了。

後面那一句“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更是直接指稱諸葛亮是堪比管仲、蕭何一類的賢相。

當然,《晉書陳壽傳》寫“壽為亮立傳,謂亮將略非長,無應敵之才”也是事實。

原句在《三國志諸葛亮傳》裡是這樣寫的:“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直譯這句話,就是:“但是諸葛亮連年出兵北伐,都沒有成功,大概臨陣應變打仗不是他的特長吧?”

就這句話,從哪兒看得出是黑諸葛亮了?

不僅不是黑諸葛亮,反而是在維護諸葛亮。

兩則流言,致使此大史學家蒙冤千年,所著良史,也慘遭到世人質疑

諸葛亮五次北伐,勞師動眾,說句不好聽的,是窮兵黷武,向來為人所詬病,陳壽用了一句“大概臨陣應變打仗不是他的特長吧”,輕輕地一筆帶過,只讓人看出他對諸葛亮的尊敬愛護之情,沒看出他對諸葛亮有任何貶損誣衊的地方。

說陳壽在黑諸葛亮的人,其實是在高階黑陳壽。

一代良史陳壽因《三國志》得到很多人的讚賞,但他的秉筆直書卻讓他他遭受當世權貴的厭惡,晚年屢遭被貶,鬱鬱寡歡,最後病逝於元康七年(公元297年),年六十五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