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項羽和無賴劉邦,居然是同樣的人?很意外吧

公元前202年,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項羽被劉邦率領的諸侯聯軍徹底擊潰,自刎於烏江,長達四年之久的楚漢之爭終於落下了帷幕。七年之後,劉邦帶著遺憾也走完了他精彩的人生,留下了大漢四百年的基業。

雖然項羽和劉邦早已遠去,但關於他們的優劣研究卻始終沒有停止過。他們就像是雙子星一樣,每逢朝代更迭,上演的劇本基本上是他們故事的翻版。幾千年來,抬高項羽貶低劉邦者有之;貶低項羽而簇擁劉邦者更是層出不窮。

無論如何爭辯,都忽略了一個基本的事實,那就是項羽和劉邦根本上是同一類人,這是為什麼呢?下面細細道來。

霸王項羽和無賴劉邦,居然是同樣的人?很意外吧

司馬遷《史記》中記載楚國為五帝之一顓頊的後人,這是錯誤的,楚國是中原之外的獨立文化系統。公元前706年,楚國討伐隨國,隨國辯解自己無罪,楚國卻語出驚人,大方的承認自己是蠻夷,由於可見,“蠻夷”的稱謂楚國根本不放在心上。如此蠻橫的語氣,讓中原地區的諸侯國認為楚國民風剽悍,不講道理,事實上也確實如此。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採取強幹弱枝的政策,將六國後人以及地方豪強中的大部分都遷到了關中,可是秦始皇仍舊不放心,他選擇巡視天下,壓制暗流湧動的反秦勢力。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八個字多半出於後人的牽強附會,字裡行間充斥著秦楚之間的仇恨。當年楚懷王被張儀欺騙客死他鄉,被楚人認為是莫大的恥辱。

項羽後來自稱西楚霸王,出生於下相(今江蘇省宿遷市),楚人無疑;劉邦被稱為漢高帝,不過是被封為漢王,後來建立漢朝之故,追根溯源,他出生於沛豐邑中陽裡(今江蘇徐州豐縣),也是不折不扣的楚人。

相較於劉邦,國仇家恨在項羽的身上體現的更多一點,畢竟他是貴族,但楚地的剽悍民風都在兩個人身上展露無疑。

霸王項羽和無賴劉邦,居然是同樣的人?很意外吧

劉邦早年崇拜信陵君,雖然沒有親自見過信陵君,卻心嚮往之。劉邦早年不種地,整天晃悠,跟隨信陵君曾經的門客張耳一起過著遊俠一樣的生活。“俠以武犯禁”,這不是一句空話,遇到事情真是可以隨時殺人的。劉邦的武力水平不得而知,但是他能在亂世之中贏得地方人士的推崇,沒有強健的體魄,光靠豁達和錢財,頂多能成為蕭何,是不可能的。何況劉邦起兵的時候已經四十八歲,一個半截入土的人,幾乎征戰到生命的最後一刻,身體素質怎麼可能會差呢?

項羽就更不用說了,有著“萬人敵”之稱。史記之中對項羽的勇猛也是描寫多次,他甫一出場,就有喬峰大戰少林寺,張無忌單挑六大派的感覺:

項梁想殺死會稽太守殷通取而代之,讓項羽聽他的號令,做好刺殺殷通的準備。等到項梁發號施令之後,項羽一言不發,闖入殷通府中,二話沒說拔出劍來斬下了殷通的頭。項梁手裡提著殷通的頭,身上掛著殷通的大印。殷通的部下大為驚慌,一片混亂,項籍一連擊殺一百餘人。整個太守府上下都嚇得趴倒在地,噤若寒蟬。

項羽的刺殺行動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如果閱讀史記的原文描寫更加具有氣勢。古人常言,燕趙之地多有豪俠之士,實際上,荊楚之地的豪俠也不少。

霸王項羽和無賴劉邦,居然是同樣的人?很意外吧

晚唐時期,有一個詩人名字叫章碣。章碣頗具才華,當時就已經小有名氣,然而到底造化弄人,他和後世的蒲松齡一樣,累試不第,滿腹牢騷,就將憤慨之情寫成了一首詩:“

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這首詩僅僅是章碣一時的牢騷話,可引起了後世的認可,劉邦和項羽也就成了大字不識的大老粗,事實真的是這樣嗎?非也。

項羽從小就是文武兼修,不僅在項梁的指導下學習劍法,而且讀書識字,還學習兵法;而劉邦不得不放棄遊俠的理想之後,也開始讀書,否則就不可能成為泗水亭長,劉邦學習還有個夥伴——後來背叛他逃亡匈奴的盧綰。

所以說,大部分詩文留給後人貢獻更多在藝術層面,儘管陳寅恪先生利用詩史互證的方法寫成了《元白詩箋證稿》,《柳如是別傳》等傳世名著,但陳先生利用的大多是在政治上取得成就的詩人的詩歌,這些人的第一身份更多是政治家、官員,而不是詩人。

《三國演義》四十三回,諸葛亮舌戰群儒就曾說道,“尋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興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釣渭子牙,張良、陳平之流。鄧禹、耿弇之輩,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審其生平治何經典。——豈亦效書生,區區於筆硯之間,數黑論黃,舞文弄墨而已乎?”

霸王項羽和無賴劉邦,居然是同樣的人?很意外吧

如果按照章碣的標準,張良、陳平、鄧禹、耿弇等人都算不上讀書人。項羽臨陣禦敵,總能取得勝利,正是實踐和理論相結合的典範,而理論的學習就是讀書讀來的呀!項羽的兵法確實被人記錄下來,而且英布背叛之後,與劉邦對壘的時候,採用項羽的兵法排兵佈陣,讓劉邦十分恐懼。

韓信感覺自己不被項羽重視,立馬投靠了劉邦,在蕭何的強烈推薦下,立刻被拜為大將軍。韓信將自己在項羽身邊,觀察到的項羽性格對劉邦和盤托出,總結起來就是八個字:

婦人之仁,任人唯親

韓信是中國歷史上不世出的軍事天才,只可惜情商太低,一下子就暴露了自己的底牌。劉邦只不過巧妙的折衷一下,韓信就以為劉邦真的將權力交給了他。

不要忘記,秦漢之際的中國正處於劇烈的社會變革之中,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法制度雖然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但是在社會各個階層依然具有強大的凝聚力。

今天的多數人,以為一種思想只要產生,立刻就會風靡,並且成為主流。這是長期錯誤思想史的灌輸所造成的後果。拿孔子來說,孔子建立的儒家思想,在孔子在世的時候,基本上被邊緣化,經過長時間推廣,才在漢朝成為主流;明末清初的大儒王夫之,他的思想在清末才被重視,我們稱王夫之為明清之際的思想家,真的恰當嗎?五四時期的新文化運動,當時影響的不過是知識分子,根本沒有辦法滲透到當時的鄉村中去,還沒有剪辮子的影響大。

霸王項羽和無賴劉邦,居然是同樣的人?很意外吧

項羽在攻入關中之後,將好的地方都分給了和他親近以及有血緣關係的人,當然,這種做法正確與否有待商榷,在當時來看,卻是保護自己權力最有效的方法。

再看劉邦,就沒有任人唯親嗎?

劉邦能夠起兵,靠的就是他的岳父,他的岳父呂公極有可能是大商賈。造反並不是頭腦一熱,就能做的事情,有著雄厚的經濟實力才能維持手下的軍隊。對劉邦來說,落荒而逃基本上是家常便飯,有一次,劉邦能夠活著,就是因為碰到了自己的大舅哥和二舅哥呂祿和呂產。

劉邦的班底,張耳、蕭何、曹參、王陵、樊噲、夏侯嬰、周勃以及呂氏家族,哪個不是位高權重?正因為這種盤根錯節的地緣關係和血緣關係,劉邦才能一次又一次滿血復活,不任人唯親,他早就不知道死過多少次了。

韓信數落項羽的話語句句像針刺在劉邦的心頭,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韓信的話就像是在說,“漢王您可不能像項羽一樣吧!可惜“三軍易得,一將難求”,劉邦只好將韓信推到了大將軍的位置上。然後呢?劉邦將自己的班底完全安插在韓信的軍中,韓信只不過是個只有指揮權的光桿司令,要不然劉邦幾次三番闖入韓信軍營奪取兵權,韓信怎麼能夠一點反抗的能力沒有呢?要知道“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當年漢文帝到細柳營中視察,遵從的也是軍法。

辯士蒯通自以為聰明過人,居然天真地認為韓信可以獨立成為項羽、劉邦之外的第三股勢力,何等愚蠢?韓信早已經看懂了自己就是劉邦的槍,如果稍有不臣之心,就會遭遇殺人之禍,於是才假裝推脫,說“漢王待我不薄,我不能背叛”等等違心的話。

項羽到底有沒有婦人之仁?項羽並非如此,殺殷通,誅宋義,處死懷王,如此殺伐果斷,遠非一個二十幾歲的普通人所能做到的。劉邦同樣也是翻臉無情,從曹無傷到丁公,不論對自己有害還是有恩,只要殺了他們自己有利,完全可以動手。

霸王項羽和無賴劉邦,居然是同樣的人?很意外吧

當然,每個人都有脆弱的一面,尤其是面對自己的故鄉,劉項也不例外。

項羽火燒咸陽,為楚人報仇,定都彭城,歷來被人所詬病,甚至被人罵“沐猴而冠”。項羽說,“富貴不還鄉,就好像披著漂亮的衣服在夜間行走”,這當然是託詞,項羽手下都是楚人,部分是貴族,面對著曾經的仇人,怎麼能夠遏制住內心的怒火?就算項羽定都關中,二十萬關中士兵的親人也會讓他們寢食難安,何況他能放著有勢力基礎的楚地不選,千里迢迢來到關中,將自己的政權建立在火藥桶上?換做是你,會那樣做嗎?

如果說,項羽的故國哀思政治意義和情感意義並重,那麼劉邦對楚地基本上都是情感的意義了。劉邦晚年回到豐沛,不僅得到大家的熱情款待,而且和大家一起高唱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一邊唱一邊落淚。臨別之際,劉邦不僅免除了當地的兩年賦稅,而且還想著死後能夠安葬在故里,儘管最後這個願望並沒有實現。

後世為什麼對項羽眷顧故鄉持批評的態度,而對劉邦的那種柔情視而不見呢?難道僅僅是因為劉邦是勝利者?

楚漢之爭相持四年之久,劉邦雖然戰勝了項羽,卻沒有辦法戰勝命運,可以說,兩個人在命運面前都是失敗者。

楚地文學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屈原,他的代表作品《離騷》風格浪漫,感情激盪,聞一多先生稱,“痛飲酒,讀離騷,才算真名士”,即便如此,卻不免有一股悲情的色彩;發源於楚地的思想流派道家,同樣具有出世的精神。這也就造成了楚人表面上雖然彪悍,內心深處隱藏著悲情的矛盾性格。

霸王項羽和無賴劉邦,居然是同樣的人?很意外吧

垓下一戰,項羽知道自己時日無到,早已經沒有當初那種“

彼可取而代也

”的豪氣,而是流於兒女情長。項羽望著陪在自己身邊的虞姬,一時間手足無措,只好吟誦出“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不可一世的項羽,連自己心愛的女人都保護不了,令人不勝唏噓!

劉邦呢,也沒有好到那裡去,他的人生悲劇只不過晚來了七年而已。晚年受寵的戚夫人,劉邦因為愛屋及烏的關係,想著將趙王如意立為太子,哪裡知道受到群臣的強烈反對。

晚年的劉邦,多年的征戰身體傷痕累累,無法給心愛的女人一個交代,早已經讓他身心俱疲。那個對著秦始皇儀仗隊發出“大丈夫當如是”慨嘆的男人,如今真的做到了。可惜,此刻他才意識到,哪怕皇帝也不是萬能的,他只能忍痛打消換太子的事情。

從起兵開始,沒有落腳的地方,劉邦沒有失去鬥志;被項羽追著打,劉邦沒有失去鬥志;諸侯王背叛,劉邦沒有失去鬥志······可此刻,自己站在了所有人的對立面上,無異於迎頭痛擊,擊垮了他的心理防線。

劉邦能給戚夫人的,都已經給了,其他的,已經無能為力,他只好讓戚夫人跳舞(戚夫人趙國人,能歌善舞?),自己一邊伴奏,一邊流淚的唱道: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翮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奈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

霸王項羽和無賴劉邦,居然是同樣的人?很意外吧

在這個時候,劉邦或許理解了項羽,項羽為什麼寧死也不過烏江,因為內心的煎熬已經超過了極限,死也許是一種解脫。

之後不久,劉邦以帶病之軀征討英布,雖然平定了英布,自己也被流矢所傷,回到長安之後不久,就溘然長逝了。

叔本華說,

人生就是一團慾望,得不到便痛苦,得到了便無聊,人生就像鐘擺一樣在痛苦與無聊之間搖擺

。項羽和劉邦,也沒有逃出這段話的描述,如果兩個人在地下相見,是否會彼此嘆息呢?

強大到項羽和劉邦的程度,面對困境依然無能為力,何況是我們普通人呢?這多多少少也能給我們一些寬慰。

正是:

青史幾行名姓,北邙無數荒丘,前人播種後人收,說甚龍爭虎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