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入魯第一縣:新建村臺社群,群眾生產生活大變樣

黃河入魯第一縣:新建村臺社群,群眾生產生活大變樣

一面面鮮豔的五星紅旗沿著街道掛滿了整個村臺,一棟棟白牆灰瓦的小洋樓鱗次櫛比,一盞盞紅彤彤的燈籠隨風搖曳。春節臨近,在黃河入魯第一縣——菏澤市東明縣,24個灘區新建村臺社群節日氣氛漸濃。隨著東明縣黃河灘區12萬群眾圓了安居夢,他們的生產生活之變、創業就業之變,折射出在鄉村振興道路上的新步伐。

生活之變:幾分鐘就能“放心購”

1月17日,長興集鄉興東社群。臨近中午,居民馮留海和妻子去超市買菜。記者和他們一起步行了2分鐘,就來到了供銷連鎖超市。馮留海走到蔬菜區,挑好新鮮的辣椒、白玉菇、菠菜。“三樣菜加上十幾個饅頭,花了不到12塊錢。從家到超市再回到家,10分鐘不到。”他笑著說。

去年4月19日,馮留海告別了居住半輩子的東黑崗村,搬進了興東社群。“一開始還真有點不習慣哩!”馮留海說,“時間一長,我習慣並享受現在的生活了。在新社群,學校、衛生室、超市、餐館、自助銀行等一應俱全,和在城裡生活沒啥區別。”

村臺南北長一公里,東西長500米,商業街就在村臺中間,居民最多走十分鐘就到了。馮留海說,以前買菜,他都要跑到距離村子5裡地外的大集上,去一次就要買幾天吃的菜。現在,隨吃隨買,不用存菜了。

“我們承接了24個遷建村臺商業街的管理與運營,提供了500個創業崗位和1000多個就業崗位。”東明縣供銷社聯合社黨組書記、理事會主任吳柏峰介紹,村臺上的30家商超服務社,實行聯採聯購一體化直接配送,讓灘區群眾以實惠的價格購買到放心、舒心的產品。

就業創業之變:事業家庭兩不誤

“我在鍋邊默默地觀望,你在酸菜上游蕩。”年輕人許甫經營的酸菜魚餐館裡,牆上的文字讓人莞爾一笑。

“我和我妻子在外地打工。去年,知道家裡搬上了新村臺,這才決定回家創業。”許甫一邊收拾著冷櫃的食材一邊告訴記者,以前在外打工,一年到頭才能回家,老人顧不上照顧,孩子沒辦法照看,自從在社群裡開了餐館,他“累並幸福著”。

餐館的食材主要以綠葉菜、金針菇等為主,以前採購蔬菜對於許甫來說是個大難題。“有時菜品不夠了,就得去三四里地外的市場去買,來回就得耽誤二十多分鐘,為此流失了不少顧客。現在,超市就開在隔壁,缺什麼菜三兩步就能買到,很方便。”許甫說,隨著春節臨近,回鄉的年輕人也多了起來,他也變得越來越忙。“一天營業額在四千元左右,有時候忙到晚上9點多,雖然累,但是很幸福。”

見到羅珍珍時,她正笑盈盈地給顧客結賬,自從超市開業以來,她便在這裡打工。說起在這裡上班的感受時,她脫口而出:“穩定了。”在此之前,為了照看家裡的兩個小孩,她一直以打散工為主。“在地裡給人幹活,一天50塊錢,還不穩定。”現如今,她在離家三百米遠的超市打工,孩子也能照顧上了,並且每月都有近2500元的穩定收入,這讓她很滿意。

生產之變:省心還能多賺錢

“我現在能安心經營農資店了。”在長興集鄉高臺社群,種糧大戶劉書鳴放下手裡的活告訴記者。

劉書鳴早先從事農資銷售行業。“當時就是騎著三輪車,挨村挨戶推銷農資產品。一年下來累得不輕,能賺2萬元就很不錯了。”劉書鳴說,靠攢下的辛苦錢,他在2019年承包了100畝地。

“為了把這100畝地照看好,我沒時間去推銷農資產品,成本投入大,收益也不高。”劉書鳴說。

東明縣供銷社聯合社在24個村臺上建設了24個為農服務社,因地制宜開展土地託管服務,為灘區農業生產提供全鏈條、全過程服務。“透過土地託管服務,有效地降低了施肥、播種、機械等成本,同時還為群眾提供了穩定的收益保障。”東明供銷集團總經理郭永利說。

“現在100畝地能節省5000元的成本,再加上收購時的差價,能多掙8000元。更重要的是,田間日常的管理再也不用我操心了。”劉書鳴說,去年秋天,他又承包了400畝地,交給供銷社託管,還在家門口開起了農資加盟店,幹起了他的“老本行”。“加上託管的500畝地,我算了算,一年收益20萬不成問題。”劉書鳴信心滿滿地說。(王兆鋒 蔣鑫 王恩標 代明)(完)

【來源:大眾日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