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淵有七個兒子,一個成了姜維同僚,一個死於黃忠之手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一百零二回,發生在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曹睿和司馬懿。原文如下:

夏侯淵有七個兒子,一個成了姜維同僚,一個死於黃忠之手

(司馬)懿奏曰:“臣夜觀天象,見中原旺氣正盛,奎星犯太白,不利於西川。今孔明自負才智,逆天而行,乃自取敗亡也。臣託陛下洪福,當往破之。但願保四人同去。”睿曰:“卿保何人?”懿曰:“夏侯淵有四子:長名霸,字仲權;次名威,字季權;三名惠,字稚權;四名和,字義權。霸、威二人,弓馬熟嫻;惠、和二人,諳知韜略:此四人常欲為父報仇。臣今保夏侯霸、夏侯威為左右先鋒,夏侯惠;夏侯和為行軍司馬,共贊軍機,以退蜀兵。”……

夏侯淵有七個兒子,一個成了姜維同僚,一個死於黃忠之手

司馬懿頓首受詔,即日到長安,聚集各處軍馬共四十萬,皆來渭濱下寨;又撥五萬軍,於渭水上搭起九座浮橋,令先鋒夏侯霸、夏侯威過渭水安營;又於大營之後東原,築起一城,以防不虞。懿正與眾將商議間,忽報郭淮、孫禮來見。懿迎入,禮畢,淮曰:“今蜀兵現在祁山,倘跨渭登原,接連北山,阻絕隴道,大可虞也。”懿曰:“所言甚善。公可就總督隴西軍馬,據北原下寨,深溝高壘,按兵休動;只待彼兵糧盡,方可攻之。”

夏侯淵有七個兒子,一個成了姜維同僚,一個死於黃忠之手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諸葛亮集結三十萬大軍發動最後一次北伐。曹睿聞訊後,連忙召司馬懿前來商議對策。司馬懿舉薦夏侯淵的四個兒子夏侯霸、夏侯威、夏侯惠和夏侯和分別為左右先鋒、行軍司馬等職,前去抵禦諸葛亮。曹睿下詔令司馬懿帶著夏侯淵的這四個兒子及四十萬大軍出征。司馬懿率部來到前線後,在渭水一帶安營紮寨,下令雍州刺史郭淮等人在北原下寨,堅守不出,按兵不動,等待諸葛亮糧草用盡後退兵。

夏侯淵有七個兒子,一個成了姜維同僚,一個死於黃忠之手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司馬懿口中的“深溝高壘”, 意為深挖壕溝,高築壁壘,構築堅固的防禦工事。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韓非子說林下》中的“將軍怒,將深溝高壘;將軍不怒,將懈怠。”

夏侯淵有七個兒子,一個成了姜維同僚,一個死於黃忠之手

小說中描述的這段故事情節,與真實的歷史有著一定的差異。首先要確定的一點是,諸葛亮發動最後一次北伐及司馬懿率部在渭水一帶進行防禦,這是歷史的真實。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載:“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不過,小說中提到的司馬懿在出徵前舉薦夏侯淵的四個兒子隨軍參戰卻並非歷史的真實。事實上,作為夏侯淵的兒子之一,夏侯霸遭此之前與諸葛亮大軍有過正面交鋒。

夏侯淵有七個兒子,一個成了姜維同僚,一個死於黃忠之手

據《三國志夏侯淵傳》載,魏明帝太和四年(公元230年),曹真與司馬懿一起率部入侵蜀漢。夏侯霸被任命為先鋒,率部進入興勢圍地區。諸葛亮手下的將領們得知曹軍的這位先鋒是夏侯淵之子,立即發動進攻,想像當年黃忠斬殺夏侯淵一樣將夏侯霸殲滅。不過,初臨戰陣的夏侯霸非常鎮定,“霸手戰鹿角間,賴救至,然後解”,最終擊退了北伐大軍的進攻。不過,此後由於曹魏帝國的內部爭奪,夏侯霸還是投降了蜀漢,與姜維成了同僚。

夏侯淵有七個兒子,一個成了姜維同僚,一個死於黃忠之手

小說出現的這個故事情節中還有一出錯誤,這便是司馬懿說錯了夏侯淵兒子的數量。按照小說的說法,夏侯淵的兒子一共有四人,分別為長子夏侯霸,次子夏侯威、三子夏侯惠和四子夏侯和。但在真正的歷史當中,夏侯霸並非是長子,他的弟弟也不止三個。據《三國志夏侯淵傳》及注引《世語》載,夏侯淵一共有七個兒子,長子名叫夏侯衡,次子才是夏侯霸,其餘依次為夏侯稱、夏侯威、夏侯榮、夏侯惠和夏侯和。在這七個兒子當中,除三子夏侯稱早年病逝外,其餘六人都成為曹魏帝國的官吏,只有夏侯霸後來投降了蜀漢帝國。在夏侯淵的這幾個兒子當中,出夏侯霸之外,值得一提的還有五子夏侯榮。

夏侯淵有七個兒子,一個成了姜維同僚,一個死於黃忠之手

據《三國志夏侯淵傳》注引《世語》載,夏侯榮生於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自幼聰慧,深得曹丕欣賞。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年僅十二歲的夏侯榮與父親夏侯淵一起參加了定軍山一役,親眼目睹父親夏侯淵陣亡。由於戰事失利,隨從們都勸夏侯榮立即離開戰場,但遭到夏侯榮的拒絕。夏侯榮表示:“君親在難,焉所逃死!”隨即拔出寶劍衝入敵陣,在戰鬥中不幸陣亡,與父親夏侯淵一起倒在了定軍山。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夏侯榮與父親夏侯淵一樣,都是死於黃忠軍隊之手。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