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排位賽:一篇文章梳理東漢末年各軍閥的發展變化

漢末排位賽:一篇文章梳理東漢末年各軍閥的發展變化

三國時期經歷各個軍閥混戰,最後的勝利者是曹操、劉備、孫權三家。不過這三家並不是從頭到尾一直強勢,尤其是劉備,屬於後來居上的典型。在漢末三國時期,還有很多軍閥活躍在中原逐鹿的舞臺上。而隨著時間的發展,東漢末年的格局也出現了比較大的變化。下面小編就來簡單梳理一下東漢末年各軍閥的發展變化。

漢末排位賽:一篇文章梳理東漢末年各軍閥的發展變化

中平年間的軍閥雛形

東漢末年出現軍閥並立的情況,小編認為應當是在東漢初平元年(即公元190年)開始算起。廣義上的三國時期也應該從初平元年算起。但是在初平元年之前,在東漢的中平年間(即公元184年到189年),已經出現了軍閥割據的雛形。

漢末排位賽:一篇文章梳理東漢末年各軍閥的發展變化

在中平元年(即公元184年),出現了兩次影響比較大的起義——“黃巾起義”和涼州起義。這兩次起義活動都對東漢歷史有相當大的影響,“黃巾起義”的影響比較長遠,而涼州起義則直接衍生出涼州軍閥。像馬騰、韓遂就是出身涼州起義軍,不過並非涼州起義軍的最原始力量。韓遂是被脅迫入夥,馬騰是後續中平四年(即公元187年)從官軍叛歸涼州起義軍的。

漢末排位賽:一篇文章梳理東漢末年各軍閥的發展變化

在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東漢又出現比較大的變故。各種起義軍包括黃巾餘黨在各地肆虐,東漢朝廷聽從劉焉的建議,用州牧代替州刺史,並且派遣新的一批地方長官。這些地方長官在東漢末年亂世帷幕真正拉開的時候多少佔據一些先機。比如益州牧劉焉、徐州刺史陶謙、幽州牧劉虞等等。

另外由於涼州起義所引發的幽州起義(東漢朝廷調集烏桓騎兵鎮壓涼州起義軍,但是不給發糧餉導致烏桓騎兵叛逃,參與張舉、張純的起義)也讓公孫瓚留在幽州,樹立較高的威望。這些人物成為東漢末年最早期的比較有影響力的軍閥。

漢末排位賽:一篇文章梳理東漢末年各軍閥的發展變化

初平元年到建安元年

在中平六年(即公元189年),漢靈帝去世,導致宦官和外戚之間的內耗,進一步導致董卓入京。為什麼說初平元年是廣義上的三國時期的開端呢?因為董卓入京所引起的情況就是中央和地方的徹底割裂,這給軍閥割據的局面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漢末排位賽:一篇文章梳理東漢末年各軍閥的發展變化

董卓入京之後,東漢朝廷已經被董卓這支涼州軍閥(非涼州起義軍)所掌控,一部分士人受到董卓的拉攏,被派遣為地方長官,還有一部分逃出洛陽;另外在地方上又有很多人組織、參與了討伐董卓的聯軍。這二者之間存在很大程度上的重合。比如韓馥、孔伷、劉表、焦和、袁紹、袁術、曹操等等。這些人物是歷史舞臺上活躍的主要人物。

從初平元年到初平二年(即公元190年到191年),各個勢力更迭的速度很快,關東聯軍也趨於分裂,新興的勢力與中平年間出現的老牌勢力融合起來,組成兩個軍事聯盟,也能夠代表當時幾個比較強大的軍閥,分別是:袁紹、曹操、劉表、袁術、陶謙、公孫瓚,加上偏安在西南和東北的劉焉、公孫度,應該是當時最為強大的幾個軍閥。

漢末排位賽:一篇文章梳理東漢末年各軍閥的發展變化

隨著時間的發展,兩大軍事聯盟破裂,一些軍閥也因為各方面的原因走向衰弱,比如劉虞病死,劉璋上位,導致漢中張魯的叛離;公孫瓚火併劉虞,導致劉虞舊部和烏桓人的反叛,加上袁紹的介入,實力下滑一蹶不振;袁術因為與揚州刺史劉繇的戰爭,派遣孫策渡過江東,埋下孫策做大的隱患;陶謙在曹操兩次巨大的軍事打擊下病死,劉備接管了徐州;曹操又遭遇“兗州之變”,實力同樣遭受重創。這段時間雖然存在一些變化,但沒有出現歷史發展的分水嶺,直到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

漢末排位賽:一篇文章梳理東漢末年各軍閥的發展變化

建安元年到建安十三年

建安元年曹操成功將東漢朝廷遷徙到許縣,這是漢末三國時期的一次重大歷史事件。第一、從整個歷史發展來看,曹操幫助重新建立東漢朝廷,也開始了他從正統性上篡奪東漢政權的程序,以相對溫和的禪讓方式過渡到曹魏,從而開啟三國時期;第二、從當時的社會背景來看,曹操控制東漢朝廷的舉動,讓他成為天下諸侯執牛耳者,即便他的實力並不是最強大的,但是仍然能夠憑藉東漢朝廷的影響力迅速崛起。

漢末排位賽:一篇文章梳理東漢末年各軍閥的發展變化

從建安元年到建安十二年(即公元196年到207年),也可以說是曹操集團掃平北方的發展史。建安三年(即公元198年),曹操消滅呂布佔據徐州;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擊敗袁紹,化解最大的一次危機;建安九年(即公元204年)曹操消滅袁尚領冀州牧;建安十年(即公元205年)曹操消滅袁譚;建安十一年(即公元206年)消滅高幹;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消滅三郡烏桓,徹底消滅袁氏勢力。

漢末排位賽:一篇文章梳理東漢末年各軍閥的發展變化

此時天下雖然仍然存在其他軍閥勢力,比如以馬騰、韓遂為首的關西各個零散的軍閥;益州劉璋;漢中張魯;交州士燮;荊州劉表;遼東公孫氏;從袁術集團衍生的江東集團。不過這些勢力的實力基本上已經難以與曹操這個北方霸主抗衡,況且其中還有一部分保持著對曹操的名義上的臣服。這個時候曹操可以說是歷史舞臺上的主角人物。

漢末排位賽:一篇文章梳理東漢末年各軍閥的發展變化

建安十三年到三足鼎立

廣義上的三國時期有多個說法,除了上述小編認為的初平元年以外,還有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這個說法。因為在這一年發生的“赤壁之戰”,促成了劉備的崛起,贏得了江東集團的生存空間;而後的“南郡之戰”讓孫劉聯軍的影響力進一步向西波及到益州。

在“赤壁之戰”和“南郡之戰”之後,東漢出現曹操、劉備、孫權、韓遂、馬超、宋建、劉璋、張魯、士燮、遼東公孫氏並立的局面,雖然看上去仍然比較多,但是發展的脈絡卻並不複雜,用一句話總結,就是曹操、劉備、孫權三個大魚吃小魚的過程。

漢末排位賽:一篇文章梳理東漢末年各軍閥的發展變化

在建安十六年到十九年(即公元211年到214年),劉備進入益州消滅劉璋,取得立國之本益州;建安十六年孫權派遣步騭入交,得到士燮的臣服;還是建安十六年,曹操逼反關西各軍閥,在“渭南之戰”中一舉擊潰韓遂、馬超等十支軍閥組成的聯軍,取得關中的控制;建安十九年曹操集團西線主將夏侯淵再次擊敗馬超、韓遂,深入隴右消滅宋建;建安二十年(即公元215年)曹操親征漢中消滅張魯。到這個時候東漢軍閥只剩下曹操、劉備、孫權在中原角逐,遼東公孫氏一直偏安一隅,已經可以忽略不計。

漢末排位賽:一篇文章梳理東漢末年各軍閥的發展變化

從建安二十二年到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7年到219年),三家之間又發生巨大的變動。劉備經過長期鏖戰的“漢中之戰”,成功從曹操手中奪取漢中,成為重要的軍事基地;江東集團趁關羽北伐時期,單方面撕毀與劉備的盟約,轉而與曹操聯合,襲取劉備所控制的荊州地區。這個時候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經初步形成,不久之後曹丕登基稱帝,正式拉開了三國時期的帷幕。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