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5年6月15日,25000名綠營兵發動反清起義,擁護魯王監國政權

再復讀一遍:清初的剃髮從來都不是一個簡單的髮型問題,而是一個政治問題。

早在後金時代,投降滿洲統治者的明朝官兵都會被強令剃髮,比如崇禎四年的大淩河之戰,11000多名投降的明朝官兵在和皇太極返回瀋陽之前,都被命令剃髮,這是歸降滿洲統治者的標誌。

1645年6月15日,25000名綠營兵發動反清起義,擁護魯王監國政權

順治皇帝。

降清必剃髮,剃髮必降清,二者密不可分。

之所以再復讀一遍,是因為滿洲貴族以剃髮作為明朝官民軍人歸降的標誌,這種行為實際上大大加強了清軍進兵全國的阻力,當然這或許就是人家想要的,是否願意剃髮對於清統治者來說,是甄別對統治無危險的“順民”以及潛在的“逆命之寇”的標誌,引發的戰爭可能會導致清軍大量傷亡,但是收益卻是頗豐的,事實證明也確實如此,和短命的元王朝相比,清王朝的統治持續了262年,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1645年6月15日,25000名綠營兵發動反清起義,擁護魯王監國政權

運送火炮的清軍。

而剃髮對於人民來說,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尊嚴問題,這就是為什麼剃髮令在江陰縣城實施的時候,連負責書寫告示的書吏都憤怒地扔下了筆:

就死也罷!

這種激烈的對抗實際上又給了在大順、大西、清軍的捕殺之下,已如驚弓之鳥的朱明宗室子弟重新站到歷史舞臺上的機會,但是他們最終沒能把握住。

當然了,雖然弘光政權以及潞王政權已經滅亡了,但此時畢竟才是1645年,機會依舊是大把大把的。

潞王政權在1645年的六月十四日宣告滅亡。滿洲八旗軍的迅速推進以及弘光、潞王政權的悲慘滅亡雖然嚇倒了一大批原明朝的官僚,不少城市未做任何抵抗,便投降了清朝,但是仍有為數眾多的人民以及士紳官員決心和清朝對抗到底。

1645年6月15日,25000名綠營兵發動反清起義,擁護魯王監國政權

明軍。

潞王政權覆滅不到十天,原任九江道僉事孫嘉績在餘姚起兵,殺死清朝知縣王玄之(

注:按《小腆紀年》說法,孫嘉績起兵是在六月十九日,《浙東紀略》記為閏六月初九,眾人起兵在孫嘉績之後

)不久,生員鄭遵謙在紹興起兵,王家勤、張夢錫、華夏等人於寧波反清。

1645年6月15日,25000名綠營兵發動反清起義,擁護魯王監國政權

當地的明朝正規軍大多投降清軍。

當然了,幾個文化人和一群臨時組織起來的民兵,肯定是不能和職業軍人相互對抗的,舉一個例子:雖然說劉良佐在攻擊江陰縣城時吃了大虧,但那是因為江陰義軍憑著城牆依靠著上千把鳥銃以及重型火器給清軍以重大殺傷,但是在指揮者典史閻應元進城之前,江陰義民曾經出城作戰,結果就是被殺50人,清軍無一傷亡。這些憑藉著一腔熱血走到一起的人們不要說抵抗近在咫尺的滿洲八旗軍,恐怕連那些剛剛投降的明朝地方官兵的進攻都無法抵擋。

1645年6月15日,25000名綠營兵發動反清起義,擁護魯王監國政權

明朝官員。

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駐定海的浙江總兵王之仁的反正對浙江的抗清活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王之仁,直隸保定人,崇禎年間官至浙江總兵,崇禎十五年進攻襲擊崇明島的海盜顧榮、廖二,連敗之於高家口大安河,二賊連吃敗仗,又遭到當時還是漕運總督的史可法的襲擊,這兩個海盜最終不得不南撤,接受蘇松兵備程珣的招撫。所以老王還算是一個比較有實力的將領,在1644年的11月,弘光皇帝賜王之仁鎮倭將軍印,其部下官兵人數更是高達25000人。

1645年6月15日,25000名綠營兵發動反清起義,擁護魯王監國政權

明軍官兵。

而在潞王政權覆滅之後,王之仁向清朝的貝勒博洛遞上了降表,但是從後面歷史來看,總兵王之仁的降清並非是出自於本意,而是迫於滿洲八旗軍強大的攻勢。

1645年6月15日,25000名綠營兵發動反清起義,擁護魯王監國政權

明軍。

先讓我們把目光轉向寧波鄞縣,董志寧、王家勤、毛聚奎、華夏、張夢錫、陸宇不愧“寧波府六狂生”之名,雖然只是生員,就是咱們俗稱的秀才,而且無一兵一卒,卻敢首倡反清,他們和孫嘉績的門生林時對最早找到了原太僕寺卿謝三賓,請他出資招募義軍,結果謝三賓膽小如鼠,不但嚴詞拒絕之,而且還秘密派人到定海請求王之仁出兵鎮壓起義,林時對等人失望之極,於是又推舉刑部員外郎錢肅樂為盟主,百姓群起響應,隸屬於海防道的兩營官兵以及城牆守軍也加入了反清義軍,寧波府同知朱之葵、通判孔聞語二人被當場逮捕,向義軍求饒,最後得到釋放。

1645年6月15日,25000名綠營兵發動反清起義,擁護魯王監國政權

明末總兵裝束。

錢肅樂在鄞縣起義勝利之後,派出門人倪懋熹前往定海說服王之仁起兵,錢肅樂的使者和謝三賓的使者幾乎同時到達定海,而王之仁兩面都應允下來,六月十五日,王之仁帶兵親自來到鄞縣,招集鄉紳於演武場,當場將謝三賓逮捕,謝三賓向王之仁求饒,以出錢做軍餉為條件換取了自己的性命。王之仁以及其部下25000名官兵到此起義迴歸明朝。

王之仁反正之後,浙東的反清運動風起雲湧,在弘光-潞王政權,崩潰之時拒絕降清的石浦參將張名振、佔據舟山的副總兵黃斌卿、總兵方國安都率兵前來會盟。

1645年6月15日,25000名綠營兵發動反清起義,擁護魯王監國政權

反清義軍蜂擁而來。

浙東反清義軍蜂起,各派勢力都希望能推舉一位明朝宗室作為主君,以之為抗清旗幟,但當時在浙江的明朝藩王大多已經向清廷投降並被虜走,除了一個人。

1645年6月15日,25000名綠營兵發動反清起義,擁護魯王監國政權

明朝官員。

這個人就是魯王朱以海。朱以海,字巨川,明朝第11代魯王。1642年,進入關內的清軍攻破了兗州,瘋狂屠殺城內軍民,魯王朱以派自殺身亡,朱以海藏在死人堆裡,躲過一劫,親身經歷過如此慘劇的朱以海對清廷的仇恨可想而知,所以在潞王政權覆滅,清廷招降浙江的明朝藩王的時候,朱以海以足疾為藉口拒絕前來拜見清軍統帥,因此沒有和其他藩王一同北上,這一年的六月十八日,錢肅樂派使者到台州請求朱以海出任監國,六月二十八日再次勸進,一個月之後,朱以海在紹興正式宣佈就任監國,南明政權之中的魯王監國政權就此建立。

1645年6月15日,25000名綠營兵發動反清起義,擁護魯王監國政權

朱以海的祖先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子朱檀。

相比於福建的隆武朝廷而言,魯王監國政權其實只侷限於浙東,隆武皇帝得到了大多數的殘明勢力的承認,而魯王已經坐上了監國寶座,自然不可能輕易向同為疏藩的唐王低頭,這也就為之後南明史上著名的“唐魯爭立”埋下了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