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史:一段荒唐史,一把辛酸淚,一聲長嘆息

南明的歷史在我國史冊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包括大順軍攻克北京、清兵問鼎中原以及各地的反清復明運動等等一系列歷史程序。它既是明朝的延續,也是清朝歷史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因為在清初,反清運動甚至高漲到清朝難以招架的地步,而且這一運動直到康熙三年才算終止,貫穿了幾乎整個南明史。

南明史:一段荒唐史,一把辛酸淚,一聲長嘆息

顧誠先生的這本《南明史》就向我們詳細展現了這段風雲變幻的歷史,在這段歷史中,三個敵對的政權,時刻上演著驚心動魄、鹿死誰手的爭奪。戰爭之慘烈,情形之複雜,不讀此書者不可想象。當我們讀完整本書,也好像經過了幾輩子人生一樣,禁不住唏噓不已。這本書治史態度嚴謹,史料集採豐富,是不可多得的好書。

南明的歷史中主要圍繞三個政權的爭鬥史而展開,其一是明崇禎皇帝自縊之後,明宗室為了延續帝系而建立的王朝,一共經歷了弘光、隆武、永曆三代;其二是李自成所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大順軍,後分為大順軍、大西軍兩路;其三是清王朝。

南明史:一段荒唐史,一把辛酸淚,一聲長嘆息

1644年,大順軍所向披靡,一路攻到北京,可以說,統一全國指日可待。但大順政權的領導人對全國形勢沒有清醒的認識,低估了清朝這個勁敵的實力和野心,而且在建立政權之初,沒有調整對官紳地主的政策,沒有很好的團結那些已經倒向自己的官紳勢力,最後導致其與清王朝勾結,竊取了農民大起義的勝利果實。自己也只能退回到大西部,以待養精蓄銳,東山再起。

與大順軍相對比,清廷的做法就更為聰明和圓滑。在將大順軍逼至大西部之後,清廷就返回北京休整,以待再圖。剛入北京時,清廷領導人就嚴格約束軍紀,不屠人民,不焚廬舍,不掠財物,這樣的舉措很大程度上減弱了明朝士族人民的抵抗。而且,清廷領導人還廣納人才,不論先事何主,做何職位,只要投靠,依然以同樣的官位錄用,這無疑更增加了明朝官紳的支援。在經濟上,它也維護官紳地主的利益,將之前被起義軍農民奪去的田產一律歸還本主,這就也爭取到了官紳地主的支援。這些政策雖然使

人民

更為困苦,但也穩定了人心,為後續的生產和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南明史:一段荒唐史,一把辛酸淚,一聲長嘆息

而另一方面,此時的明朝正在另立新君,由於東林復社黨人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從中阻隔,使另立新君多了很多爭議和紛爭,也將定策之功落入武將之手,直接造成了後來武將無功封爵、跋扈自雄的局面。

1645年,清廷與大順軍進行潼關戰役,兵力的強弱和人數的懸殊,使得大順軍屢戰屢敗,一退再退,最後只得放棄大西部陣地,向西南方向轉移。在轉移的過程中,大順軍分為兩路:李自成所帶領的大順軍主力,李過、高一功所帶領的大順軍餘部,也就是後來的大西軍,也是後來反清的主力。

南明史:一段荒唐史,一把辛酸淚,一聲長嘆息

將大順軍打敗之後,清軍一分為二,一繼續追擊李自成所帶領的大順軍主力,力圖將其剿滅,二直逼南明南京政權。南明南京政權在就已處在四分五裂的狀態,後又經內部不斷爭鬥和自身的腐敗,在很短的時間內,就不攻自降了。因此我想,也許歷史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真的是千鈞之力也無法迴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