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被迫賠償大量白銀,那流失國外的白銀,如今還在嗎?

清朝的確賠款好多億兩白銀,但是清朝支付賠款的時候,卻未必是完全用白銀。

舉例來說,普法戰爭後法國對德國賠款是法郎,而一戰後德國對各國賠款是馬克,法郎是法國的錢,馬克是德國的錢,如果賠的真是這種東西,對受賠的國家來說豈不是笑話。

清朝被迫簽訂大量不平等條約,賠款大量的白銀,主要是因為清朝用的錢就是白銀。

儘管書面上寫的賠款單位是白銀,但是清朝在支付賠款的時候,未必都是用白銀,因為實在也是沒有那麼多的白銀支付,更多的還是等價的其他東西。

清朝被迫賠償大量白銀,那流失國外的白銀,如今還在嗎?

很多人覺得咱們國家古代的金銀非常多,其實並非如此,中原地區本身出產的金銀數量是非常有限的,而且純度也不是很高,古時候很長時間內用的都是銅錢跟鐵錢。

明朝時期,表面上以銅錢與寶鈔為法定貨幣,但後來美洲白銀卻不斷流入。

透過海外貿易,西方殖民者在美洲掠奪的白銀,源源不絕進入了中原地區。

明朝時期的中原已被稱作白銀帝國,由於白銀太多,人們日常生活所使用的錢幣也就變成了白銀而不是寶鈔,清朝的時候,也基本延續了這樣的情況,白銀不斷流入中土。

清朝被迫賠償大量白銀,那流失國外的白銀,如今還在嗎?

在近代之前,咱們國家屬於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對於國外商品沒啥需求,反而咱們出產的絲綢茶葉等等,在國外是暢銷貨,因此白銀什麼的都作為貿易順差湧入了國內。

可是後來,英國人弄來了煙土,使得我國的白銀大規模外流,國內的銀子越來越少。

近代時期列強入侵,強迫清朝簽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索取大量的賠款,都以白銀作價。

之所以條約上寫的都是多少兩白銀,是因為清朝就是這麼計算的,這也是管理,但是現實賠款的時候卻未必是用白銀支付,因為那存在著很大的風險,並不安全。

清朝被迫賠償大量白銀,那流失國外的白銀,如今還在嗎?

打個比方,德國一戰後被要求賠款幾十億的馬克,可是馬克是紙幣,如果德國直接賠馬克的話只需要不停印鈔就可以了,那英法等國拿到的,根本就是紙而已。

白銀雖然不同於紙幣,但是在成色等方面都有差別,而且外國人當時又不用這玩意兒。

因此,在清朝實際支付賠款的時候,支付的其實是等價的東西,未必都是白銀。

除了成色得到列強承認的白銀之外,當時清朝還支付等價的黃金,以及海關關稅、鹽稅等各種虛擬的權益,幾乎是什麼玩意兒能夠得到列強的承認,清朝就支付什麼。

清朝被迫賠償大量白銀,那流失國外的白銀,如今還在嗎?

因為賠款的數量實在是高得離譜,直到溥儀退位仍舊還有7億兩的白銀沒賠,而清朝流出的白銀數量也的確是驚人,但具體的數字已經不得而知。

不過那時候國內還是有很多白銀,因為後期鑄造銀元使用的也是白銀。

如今不僅國內,國際上也非常罕見白銀,因為大家日常已經不再使用白銀當做錢用了。

現在世界上主流都是將白銀作為投資商品,然後就是各種工業化用銀與珠寶首飾用銀,日常生活中,已經很難再直接見到白銀,以前的銀子只是化作其他用途,自然不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