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封賞蕭何,眾臣不服,劉邦問:你們知道什麼是功狗功人嗎?

飛鳥射盡良弓藏,

狡兔已死走狗烹。

何談披甲持堅銳,

獵狗怎與人爭功。

自古猛士為鷹犬,

驅策飛逐走西東。

莫道此語意不雅,

功人功狗正說評。

這首詩,不知作者何人,說的是漢高祖劉邦,建立大漢王朝之後,在論功行賞之時,用獵人和獵狗的關係,來比喻對待不同的功績,所受到的封賞也應該有所不同。

劉邦封賞蕭何,眾臣不服,劉邦問:你們知道什麼是功狗功人嗎?

《史記·蕭相國世家》記載,公元前202年,劉邦消滅了項羽,平定了天下,於是大封有功之臣,論功行賞。

當然在封賞之前,劉邦亦進行了簡單的開場白,說了一番我沛公能成就今天之大業,蓋賴諸位之功等等言辭,然後讓大家討論功勞之大小。

沒想到這一討論,卻發生了爭執,出現了群臣爭功的現象。結果一年多過去,群臣功勞之大小也沒有確定下來。最後只好由劉邦親自定奪。

劉邦認為蕭何的功勞最為顯赫,便封他為酇侯,並給予他很多的食邑。這樣一來,其他的大臣卻多有不快,紛紛議論說:“我們身披戰甲,手執兵器,親身參加戰鬥,或身經百戰,或多次與敵交鋒,攻城略地,九死一生,都立下了大小不等的戰功。而蕭何呢?僅憑舞弄文墨,坐在那裡發發議論,並沒有參加過戰鬥,但是對他的封賞卻在我們之上,這是為何?”

劉邦封賞蕭何,眾臣不服,劉邦問:你們知道什麼是功狗功人嗎?

這話說得理直氣壯,就差說出“我們不服”那幾個字來。

說到蕭何,大家應該是極為熟悉的,他的事蹟雖不敢說家喻戶曉,卻也是耳熟能詳。因而此處便不再贅述。

劉邦看到群臣的反應,並未從正面回答,而是微微一笑,說:“先問大家一個問題,諸位懂得打獵嗎?”

“當然懂得!”

劉邦又問:“知道獵狗嗎?”

“知道!”

劉邦封賞蕭何,眾臣不服,劉邦問:你們知道什麼是功狗功人嗎?

劉邦說:“既然懂得打獵,又知道獵狗,那下面的話你們就好理解了。”稍頓,劉邦繼續說道:“打獵時,追逐捕捉野獸是獵狗的功勞,但發現野獸蹤跡,進而指揮獵狗行動的卻是獵人的功勞。大家不妨想想,如果沒有獵人的發現和指揮,獵狗的作用和功勞又在哪裡?現在,大家雖然追逐捕殺到了野獸,功勞不過像獵狗(即《史記》中的“功狗”),而蕭何則是那個發現野獸蹤跡,指明獵取目標的的獵人(即即《史記》中的“功人”),試問,獵狗的功勞豈能大過獵人?”

群臣聽後,覺得有理,竟無言反駁,但心裡卻還有一些不痛快,因為在高祖眼裡,他們只是獵狗而已。但誰也沒敢說出來。

劉邦見眾人沉默,接著說道:“如果只是如此,大家恐怕仍然有些怨氣。想想諸位,你們只是一個人追隨著我,多的也不過一家兩三個人,而蕭何則是讓自己本族裡幾十人都來幫我打天下,這份中心和功勞又豈能忘懷?”

劉邦封賞蕭何,眾臣不服,劉邦問:你們知道什麼是功狗功人嗎?

此言一出,群臣都不敢再說什麼了。

劉邦的這一番“功狗功人”論,在用詞上雖然有些不雅,但道理卻說得明明白白。這是否就叫做真正的“話糙理不糙”呢?

有了“功狗功人”的理論基礎,劉邦在接下來在評定列侯位次的時候,依然把蕭何列於曹參之上,居第一位,並特許他帶劍穿鞋上殿,上朝時可以“入朝不趨”,即不用按照禮節小步走著入殿。

從此,人們常用“功狗功人”的典故來比喻立功的戰將和立功的軍事指揮官。而根據此事派生出的另一個成語“發蹤指示”,則用來比喻在幕後操縱指揮。

不過劉邦的“功狗功人”說,也引起了後來許多人的評論,比如

蘇軾

《和陶雜詩》之三:“兔死縛

,狗功指

平陽

。”

劉邦封賞蕭何,眾臣不服,劉邦問:你們知道什麼是功狗功人嗎?

再比如清代

任《

彭城

道中》所寫“當時何不憐功狗,留取韓彭

四方?”

作者是可惜韓、彭二位“功狗”,在高祖極端憂慮“安得猛士守四方”的時候,也沒有逃脫被“烹”的下場。

參考資料:《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