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館閣體與趙孟、董其昌之風!

梳理清代書法發展軌跡,我們會發現,“館閣體”書風在道光時期得到了最為迅猛的發展,可謂到了極致,至雍正年間日益走向窒息的末路。筆者在前面章節介紹明代書法時曾對“臺閣體”有過相關介紹, 從本質上講,清代的 “館閣體”與明代的“臺閣體”是相同的,異名而同質。

清代的館閣體與趙孟、董其昌之風!

館閣,指掌管圖書經籍和編修國史的官署,始於宋代, 明、清兩代翰林院亦稱信閣。北宋有昭文館、史館、集賢院三館和秘閣、龍圖閣等閣,分掌圖書經籍和編修國史等事務,通稱“館閣”。明代將其職掌移歸翰林院,故翰林院亦稱“館閣”,清代沿之。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卷二:“端拱中,始分三館,書萬餘卷,別為視閣,命李至兼視書監,宋泌兼直閣,杜鎬兼校理,三館與秘閣始合為一,故謂之‘館閣’。”故而,明清兩代的“館閣體”或“臺閣體”, 是指色澤烏黑、大小一律、形體方正、線條光潔的官場書體。由於封建社會科舉制度和統治者們的極力倡導,“館閣體”書法成為明清時期書法創作發展的正宗。這種書體廣泛流行於館閣及科舉考場,雖方正光潔但拘謹刻板。

清代的館閣體與趙孟、董其昌之風!

康有為曾論及:“國朝書法凡有四變,康、雍之世,專仿香光;乾隆之代,競講子昂;率更貴盛於嘉、道之間;北碑萌芽於鹹、同之際。”毋庸置疑,翻開元、明書法史,趙子昂(趙孟)、董香光(董其昌)二人堪稱當時文人士大夫書法創作中的傑出代表。然而,從書法創作風格的形式歸類看,趙、董二人的書法源流雖可歸復晉唐正宗,但終因作品風神趨近流滑,所以仍屬“館閣”一脈。

清代的館閣體與趙孟、董其昌之風!

明代末年狂放不羈的狂草書風,在清代並沒有得到發展,這是由於清代禁銅的文化政策和狂放的草書格格不人,所以清初以後的書法家很少有能寫草書的,加之康熙酷愛董其昌的書法,至乾隆又推崇趙孟書法,因此趙、董書體身價大增。帝王的喜好推崇,使得諸多書法家只奉趙、董為典範,一時蔚然成風。

清代的館閣體與趙孟、董其昌之風!

由此可斷,清代中前期書法的發展,由於康、雍、乾三朝皇帝對趙、董二家的虔奉和對“館閣體”書風的鐘愛,以及他們身先士卒的“表率”作用,使得“館閣體”很自然地成為那一時期書法藝術發展的主流。“ 館閣體”書風的被推崇和延續,使得這一時期的書法,出現靡弱妍媚的風氣。直至阮元《南北書派論》和《北碑南帖論》、包世臣《藝舟雙楫》的相繼問世,其中具有極力崇尚北碑的思想萌芽,這才開啟清代書法的新風,致使“館閣”之盟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從而面臨著走向“沒落”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