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踏匈奴猛少年,奔襲千里過居延

能打勝仗的將軍多,能創造戰術戰法的將軍少。名將之間的比較,不僅要看勝率,還要看他們在戰爭中起到的作用,甚至要看整個中國戰爭史上有左右歷史走向的人。

這樣的人很少。像白起,殲滅戰的鼻祖,他的主要目的是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不考慮一城一地的得失。這一戰略思想在後世被我軍發揚光大,無論是解放戰爭還是朝鮮戰爭,都給對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馬踏匈奴猛少年,奔襲千里過居延

雖然白起取得了輝煌的戰果,被稱為“殺神”,但白起並不是時代的先鋒,殲滅戰的方法也不是戰略上的改變。什麼是創造時代的戰術。本次來說的兩個人。第一個就是大家熟知的霍去病:他是中國騎兵閃電戰的鼻祖。以前在漢和中原以步兵為主,輕騎兵和戰車兵為輔。漢武帝時代,改變了

作戰策略,主力轉變為騎兵。衛青和霍去病都是大規模使用騎兵作戰,但兩者完全不同。衛青指揮大兵團作戰,仍然離不開步兵的支援。其次,他過於依賴乾草供應。

馬踏匈奴猛少年,奔襲千里過居延

數萬人馳騁於大漠,紀律、組織、指揮、後勤、作戰方向等問題,每一項都很難完成,霍去病卻能輕鬆做到。誰能保證歷史上和他一樣?霍去病的戰術在後世一次又一次發揮了他的高明作用。

13世紀,蒙古騎兵總是在意想不到的時候出現在東歐騎士團面前。他們在穿上盔甲之前就被當成刺蝟一樣射殺了。

希特勒在二戰中把自己的馬換成坦克,一路開到英吉利海峽,向東三個月就到了莫斯科的大門口。他的進攻速度一直被人稱道到今天。

第二個人是春秋時期著名的《孫子兵法》作者孫武。孫武在吳國得到重用,開始施展才華。當時,吳楚發生了世仇,兩國爆發了十年來的第一次大戰,因為一棵桑樹爆發了一場慘烈的戰爭。矛盾之深,大體可見一斑。公元前506年冬,吳王闔閭決定全面進攻楚國,以孫武為主要統帥,伍子胥、伯傑等人為大將,闔閭的小舅子為先鋒,孫武訓練的三萬精兵將寫下了一部傑作。決定吳楚歷史的命運之戰爆發了!

馬踏匈奴猛少年,奔襲千里過居延

吳軍透過戰略迂迴,繞過大別山東側的楚軍前線,沿淮河渡口向西,與蔡會師,沿大別山北側的隘口進入楚國腹地,進攻,與楚國進行了戰略決戰!這仍然是一個遠端攻擊和破壞國家的經典例子,但兵種不是騎兵,而是步兵。

春秋時期以戰車為主要兵種,但江南水網密佈,戰車無法施展。楚國需要面對北方諸侯,當然主力是以戰車為主要作戰方式的軍隊。與吳國不同,吳國常年以楚國為作戰物件,精心訓練兩棲步兵,充分發揮地理優勢,戰略戰術靈活多變。步兵之間嫻熟的配合讓楚軍難以招架,20萬主力被3萬吳軍吃掉。

馬踏匈奴猛少年,奔襲千里過居延

深入敵後,戰略迂迴,機動靈活,殲滅其主力,一句話:深遠奇襲!熟悉嗎?這是2500多年前的戰鬥思想。不僅是書上寫的,還有實戰證明。這就叫偉大。

柏舉戰役的偉大之處不僅在於此,它還影響了整個時代。從那以後,戰爭的思想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所謂兵無定形。戰爭的最高核心思想不是不戰而屈人之兵,而是不擇手段。這場戰鬥被借鑑了千百年。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人叫名將,有的人叫戰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