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伍):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杜甫(伍):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本文為專欄杜甫篇,第五章: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關中,是一個頗具軍事色彩的名字,它南有秦嶺作為屏障,北有黃土高原作為庇護,東面則有黃河、崤山的天險,而在關中平原的西面,最重要的一道防線就是隴山。古時記載這裡山勢陡峭,翻越至少需要七天時間,從東方過來的人常常躊躇不前,但是那些被戰亂和饑荒緊緊逼迫著的人們,先要西行避難,卻要必須越過這些綿延的大山。

秦州與長安相距近八百里,是大唐隴右道東部的一座重要城市,因為和關中地區隔著高大的山脈,還保持著暫時的平靜。在秋風蕭瑟的季節,秦州正是用這連綿的群山,考驗和接納著杜甫一家,杜甫也是在這裡開始了他和他詩歌創作的新篇章。

他在

《秦州雜詩》

的第一首,開頭兩句就說:“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遊。”我聽到的、看到的、經歷的都是讓我心生悲傷的事情,由於親人的遠遊,我就開始慢慢的長途遠遊了。

遲迴度隴怯,浩蕩及關愁。

水落魚龍夜,山空鳥鼠秋。

西征問烽火,心折此淹留。

秦州山北寺,勝蹟隗囂宮。

苔蘚山門古,丹青野殿空。

當時和他一起去秦州還有他的一個叫杜佑的族侄,杜佐有一處田莊,田莊裡有果蔬、種的有糧食,基本可以解決衣食溫飽問題,還有一位當年在長安和杜甫關係很好的大雲寺的贊公也在這裡,這些都是他在詩中“因人作遠遊”的原因。

杜甫剛到秦川,曾短暫居住在東柯谷杜佐的家裡,但生活不能全仰仗他人,他不得已又開始了和在長安時一樣的採藥和賣藥生活,在太平寺的泉水下,他就曾夢想過,如果用這比牛乳還香甜的水灌溉出一片繁榮的藥圃該有多好呢。

杜甫(伍):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秦州的許多幽靜之處,都讓杜甫有了一種建一座茅屋、長此居住下去的念頭。他在僧人贊公的陪同下,多次前往城南的西枝村需找建立草堂的基地,只是由於囊中羞澀最終都沒有成功,在生存的壓力中,杜甫不得不厚著臉皮一再給杜佐寫信,希望這位族親多給自己送些口糧。

已經過了白露的節氣,黃粱熟了,你答應過多分些給我,怎麼還沒來呢?一定是你想要把它舂的更細一些才延誤了時日吧?我能想象得到園中青青的綠葵,配上黃粱煮成的粥飯,甜潤微粘劃過我的湯匙,那是我最愛的美味啊。

《佐還山後寄三首》

山晚浮雲合,歸時恐路迷。

澗寒人慾到,村黑鳥應棲。

野客茅茨小,田家樹木低。

舊諳疏懶叔,須汝故相攜。

白露黃粱熟,分張素有期。

已應舂得細,頗覺寄來遲。

味豈同金菊,香宜配綠葵。

老人他日愛,正想滑流匙。

幾道泉澆圃,交橫落慢坡。

葳蕤秋葉少,隱映野雲多。

隔沼連香芰,通林帶女蘿。

甚聞霜薤白,重惠意如何。

不久,一位名叫阮昉的隱者給杜甫送來新鮮的薤菜,他高興無比,又提筆寫道:

《秋日阮隱居致薤三十束》

隱者柴門內,畦蔬繞舍秋。

盈筐承露薤,不待致書求。

束比青芻色,圓齊玉箸頭。

衰年關鬲冷,味暖並無憂。

我沒有向別人求援,他主動送來了三十束新鮮的帶著露水的薤菜,薤菜是野地裡的野蒜,卻“味暖並無憂”。

詩歌在唐朝初期時比較多的是一些宮廷詩,帶有豔麗的有一定格律的詩歌,到盛唐時期,一些田園詩人、邊塞詩人開始把自己個人的理想和追求滲入到詩歌裡。從杜甫開始,任何生活裡的小事,哪怕是一封家書、一捆青菜、兩個人的對話、到農家喝酒的小事等等,都可以寫進詩歌裡。杜甫的詩更貼近百姓的生活,這也是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的重要原因所在。

杜甫(伍):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隨著嚴冬的到來,隴西的茫茫四野還是讓杜甫和家人陷入了衣食無著的境地,詩人也在其中體驗著貧窮的每一處細節,柏樹籽雖然苦,但卻不得不吃;天上高高的雲霞也能姑且當作餐飯;沒米下鍋不用生火,早晨連井水都結冰了,一家人缺衣少被只能蜷曲在冰冷的床板上……

最後,杜甫幽默的自嘲到“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

《空囊》

翠柏苦猶食,晨霞高可餐。

世人共鹵莽,吾道屬艱難。

不爨井晨凍,無衣床夜寒。

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

我已經囊中羞澀了,如果錢袋空空那多沒面子,所以我還是要在錢袋裡留上一文錢,來把錢袋子看住。

他在異常困苦的情況下,用這樣一種幽默的方式來調整自己的心態、增強生活的信心。杜甫的詩不只是愁眉苦臉、艱難困苦,這種情況下他有自己的幽默和童趣,但是我們透過幽默感受到的是杜甫的苦澀和難堪。

杜甫在秦州度過了他人生中頗為艱難的三個多月,這段時間裡,他寫下了將近一百首詩作。

這些詩篇,吟詠秦州的山川風物、抒寫個人的情懷、感嘆時局的動亂、同情民間的疾苦,描繪著那個萬方多難的時代和自己囊空如洗的困窘。

那是一個再真實不過的世界。

杜甫(伍):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隴山以西,地域廣袤的隴右道,從秦漢到唐代,一直是漢族和少數民族雜居的區域。大唐自高祖以來便在隴右設定了都督府和州縣,開元年間,又陸續設立了朔方、隴右、河西、安西、北庭等節度使鎮守邊疆,但在安史之亂中,這些駐紮在隴西的精銳卻被迫東征。雖然秦州是在公元763年才被臨近的吐蕃攻陷,但杜甫在這裡時已經感受到了緊張的氣氛。

正當他在秦州衣食無著、走投無路時,附近的同谷縣(今天的甘肅隴南)有位“佳主人”給他來信,言辭懇切,向他描述了那裡環境的優越,請他到同谷去做客,信裡說氣候溫和、物產豐富,有良田毗連、有蜂蜜可採、有竹林間的冬筍可以隨時食用,尤其還談到了慄亭,所以他在《發秦州》這首詩裡非常欣喜的寫道:

《發秦州》

我衰更懶拙,生事不自謀。

無食問樂土,無衣思南州。

漢源十月交,天氣涼如秋。

草木未黃落,況聞山水幽。

慄亭名更嘉,下有良田疇。

充腸多薯蕷,崖蜜亦易求。

密竹復冬筍,清池可方舟。

磊落星月高,蒼茫雲霧浮。

大哉乾坤內,吾道長悠悠。

他對南下同谷抱有非常大的期望,同谷距離秦州大約二百多里路程,杜甫很快帶著他的小隊伍出發了,途徑縹緲險絕鐵堂峽,寫下詩作《鐵堂峽》;在鹽井旁詩人看到煮鹽的工人終日勞碌,卻收入微薄,寫下《鹽井》;在野獸出沒的石龕下,詩人看見伐竹的農戶,唱著悲歌登上山峰但可用的竹竿都採完了,還能怎樣應付官府的索求呢?《寒硤》、《石龕》、《泥公山》這些細緻到每處地名和百姓生活的記錄都出自杜甫的詩句,我們至今仍能清楚的看到是詩人一家走過了怎樣艱難的旅途,最終才在同谷境內飛龍峽鳳凰村居住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