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大的楚國擁有二十萬兵力,竟然敗給了只有三萬兵力的吳國

吳國和楚國是春秋時期的兩個諸侯。為了爭霸,在公元前584年到公元前514年的70年間,雙方先後發生過十次大規模的戰爭。公元前516年,楚平王去世,楚昭王即位。昭王年幼,楚令尹囊瓦執政。囊瓦昏庸暴戾,殘殺良臣。楚國內政腐朽,又與周邊國家唐國、蔡國等國不和,楚國的國力漸漸衰弱。公元前518年吳國滅掉巢國和鍾離,控制了淮河中游地區。強大的楚國擁有二十萬兵力,竟然敗給了三萬兵力的吳國。

強大的楚國擁有二十萬兵力,竟然敗給了只有三萬兵力的吳國

公元前515年,吳國公子光奪得吳國王位,稱吳王闔閭。闔閭即位後,延攬人才,重用孫武、伍員等賢臣,勵精圖治,吳國出現國富兵強的勢頭。公元前512年,吳國西進,滅掉徐國,進逼楚國。孫武認為,楚國疆土比吳國大,人口比吳國多,儘管國力出現了衰敗的跡象,但軍事實力仍然很強大。吳國連年打仗,軍資消耗過大,應該等待更好的機會。伍員建議分全國軍隊為三部,輪番侵敵,“彼出則歸,彼歸則出”之計,疲勞楚軍。吳王採納了孫武和伍員的建議。每隔一段時間,吳軍就派出一支部隊襲擊楚國邊境,楚國國王不問敵軍虛實,總是派大批軍隊迎戰,可是等楚軍出動後,吳軍便往回撤。楚軍一從邊境回撤,吳軍的第二支部隊隨即又攻入楚國邊境。吳國這樣輪番襲擾楚國長達6年時間,致使楚國軍隊疲憊不堪,人力物力都被大量耗費,國內十分空虛。

強大的楚國擁有二十萬兵力,竟然敗給了只有三萬兵力的吳國

楚國則一面築城防守,一面聯越制吳,但收效不大。公元前510年吳國討伐越國,以掃除伐楚的後顧之憂。公元前508 年,吳國利用舒鳩人引誘楚國伐吳。楚令尹囊瓦率軍行至豫章時,中吳埋伏,大敗而歸。吳趁勢再攻楚巢邑,俘虜楚大夫公子繁,楚在大別山以東的城邑及屬國悉為吳有。至此,吳所採取的三分其師、輪番攻楚的策略已經奏效。楚國無歲不有吳師,楚軍被吳兵的騷擾弄得精疲力竭。

強大的楚國擁有二十萬兵力,竟然敗給了只有三萬兵力的吳國

公元前507 年,囊瓦釋放了被他無理拘留三年的蔡侯。蔡侯歸國,矢志報仇,先向晉國求援不成,後以公子乾與大夫之子為人質於吳,向吳求助。公元前506 年,吳人發兵攻楚,蔡侯及長期受楚欺凌的唐國也發兵相助,吳、楚雙方遂展開了柏舉大戰。由於當時楚國的兵力仍然數倍於吳國,統帥孫武決定採用快速作戰的方針。他挑選精壯士兵數千人,以急行軍的方式,秘密挺進到楚國的邊境。吳軍乘船由淮河逆水而上,到達淮汭,舍舟上岸,南行越過大別山,再從豫章折向西直抵漢北,與楚軍隔岸對峙。

強大的楚國擁有二十萬兵力,竟然敗給了只有三萬兵力的吳國

楚左司馬沈尹戌向令尹囊瓦獻計:令尹率楚軍主力沿漢水佈防,阻止吳軍渡江。沈尹戌率方城外的軍隊直撲淮汭,搗毀吳軍的船隻,扼守大隧後迅速回守冥阨,然後引兵出江口,攻其大寨。令尹再率主力渡過漢水正面迎擊吳軍,沈尹戌從吳軍背後攻擊,一舉打敗吳軍。囊瓦同意,沈尹戌依計行事。但沈尹戌走後,楚大夫武城黑勸囊瓦速戰求勝。大夫史皇也對囊瓦進言說:楚人平日厭惡令尹而喜歡司馬,如果司馬在淮汭毀掉吳國船隻,阻塞隘道,從後攻吳,是司馬獨獲破吳大功。令尹必須速戰,不然免不了惡名。囊瓦以為很對,就率全軍渡過漢水,屯於小別。史皇又建議說:“今吳王大寨紮在大別(今湖北武漢西南),不如今夜前去劫寨,斬殺吳王,以立大功!”於是囊瓦命令楚軍進攻大別,三戰三敗。

強大的楚國擁有二十萬兵力,竟然敗給了只有三萬兵力的吳國

吳軍隨後也來到這一戰略要地。夏曆十一月十八日,兩軍擺開決戰陣勢。次日早晨,吳王闔廬之弟夫概向闔廬建議:“楚囊瓦矜傲不仁,將士皆無鬥志。先攻打囊瓦所率中軍,其卒必定逃奔,而後楚軍都會跟著逃跑,必克。”闔廬不同意。夫概王認為臣義而行,不須待命,就率所部五千人衝擊囊瓦的中軍,囊瓦中軍抵敵不住而逃奔,楚軍陷於混亂。吳軍全力進擊,楚軍大敗。囊瓦逃亡鄭國,史皇力戰而死,大夫薳射在麇被俘。楚軍向南退至清發河,吳軍乘其半渡,發起攻擊,又大敗楚軍。渡過河的楚軍西退至雍澨,做好飯正待要吃,吳軍又追至,楚軍棄食逃奔。吳軍吃罷楚軍丟下的飯,繼續追擊楚軍。

強大的楚國擁有二十萬兵力,竟然敗給了只有三萬兵力的吳國

楚左司馬沈尹戌發方城外之兵疾進淮汭,去搗毀吳軍乘船,兵至息地,聽說楚軍已敗,遂迅速回救楚軍,雖在雍澨打敗吳軍,但自己也受了重傷。沈尹戌帶傷率師與吳軍力戰三陣,終於敗亡。吳軍大舉西進,五戰五勝,於十一月二十九日,攻入楚國郢都。柏舉之戰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以迂為直、快速取勝的光輝戰例。戰爭之初,吳國只有3萬兵力,而楚國有20萬軍隊,但楚國用兵無方,採用了錯誤的決策,終至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