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餘不出村”全域升級,助力農村人居環境改善

實施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擦亮鄉村振興底色的一項具體實踐。近年來,廣州市花都區在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中,立足農村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充分發揮村民主體作用,探索出不同的治理模式。南方日報、南方+記者近日前往花都區,實地探訪了該區農村生活垃圾的治理質量和水平。

垃圾分類“明星村”

記者瞭解到,赤坭鎮竹洞村是花都區垃圾分類領域的“明星村”。該村積極探索廚餘垃圾漚肥的處理方式,以“廚餘垃圾不出村,迴圈利用有新招”的做法,在農村生活垃圾分類領域做出“出圈”示範。

竹洞村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利用村內漚肥點2個,廚餘生態箱1個,廚餘垃圾微生物處理裝置1臺,他們每天可以透過廚餘垃圾漚肥的方式處理約0。2噸的廚餘垃圾,真正實現了“廚餘垃圾不出村”。同時,該村全面提升農村垃圾分類配套設施建設,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資源可回收系統,最佳化升級設施裝置,解決了可回收物收運的“最後一公里”問題。

“廚餘不出村”全域升級,助力農村人居環境改善

全域推廣“竹洞村經驗”

有了寶貴的“竹洞村經驗”,花都區“趁熱打鐵”,將其推廣至全域,希望以此建立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的特色“藍本”。目前,花都區已建立起生活垃圾分類聯席會議管理制度,由區長擔任總召集人,搭建“市—區—鎮街—村”四級工作網路,構建黨建引領、黨員帶頭、黨群協同的運作機制,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活垃圾分類模式。

在此基礎上,花都區因地制宜,突出農村廚餘垃圾不出村特色,採用“家庭+種養+回收公司+無害化收集點”聯合分類、分流、分解方式,利用漚肥坑、太陽能生態箱、廚餘垃圾微生物處理裝置就地處理廚餘垃圾。記者從相關負責人處瞭解到,截至目前,花都區已建成農村漚肥點153個,廚餘生態箱6個,廚餘就近就地處理設施9處,日處理廚餘垃圾200餘噸,真正實現了垃圾源頭減量。

“廚餘不出村”全域升級,助力農村人居環境改善

垃圾分類體系化

花都區現已建成農村垃圾分類收集點1791處,透過“一村一策”分類構建完善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可回收系統,推進垃圾收集點、壓縮轉運站及終端處理設施建設,打造農村生活垃圾收、轉、運及處理一體化垃圾分類體系。同時,花都區結合本地特色,構建集“體驗、宣傳、收集、資源回收”等功能於一體的垃圾分類指導中心、垃圾分類驛站。

在談及區內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硬體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時,工作人員亮出了一組喜人資料:2022年,花都區配備157名生活垃圾分類專管員、348臺垃圾收集車、153處廚餘垃圾就近就地處理設施,而原先的露天垃圾池、老式的鐵製垃圾桶和垃圾鬥等老舊收集裝置則被全部淘汰。

據統計,截至7月份,花都區今年的農村生活垃圾減量率達到40%以上。但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段持久漫長的“上坡路”。負責人表示,花都區日後將以目前的特色為“藍本”,將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深度融合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人居環境整治,不斷提高全域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質量和水平。

【記者】歐陽勝勇

【實習生】李昭奕 杜漾思 慄楠 楊元瑞

【作者】 歐陽勝勇

南方社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