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保藩位而被朝廷狂薅羊毛的肅藩,看似幸運實為工具的肅懿王

肅懿王朱縉(火貴)是肅藩的第七代親王,不過在說他之前需要先簡單介紹下他的前任 —— 肅藩六代王肅懷王朱紳堵。朱紳堵在嘉靖四十二年襲封肅王,第二年年僅十七歲的朱紳堵亡故,無子、絕嗣。

注:朱縉(火貴)名字中的(火貴)讀gui,因為常規輸入法打不出這個字,為方便後文中用“貴”代替。

朱縉貴是肅靖王朱真淤(死後追封)第四子朱弼柿的庶長子,原本他應該封宗親第三等的鎮國將軍,但實封卻是第四等的輔國將軍。原因是朱縉貴的爺爺是肅藩最長壽的親王 —— 四代王肅恭王朱貢錝。

為保藩位而被朝廷狂薅羊毛的肅藩,看似幸運實為工具的肅懿王

朱貢錝不但熬死了自己的世子朱真淤,還熬死了自己的世孫朱弼桓。因為朱弼桓絕嗣,肅藩的五代王成了朱真淤的次子朱弼桄(肅定王)。實際上朱真淤的王爵是死後追封的,所以他的兒子們封爵全都停留在第三等鎮國將軍的

位置

,他的孫子朱縉貴就只能是再低一等的輔國將軍了。

注:明制親王嫡長子襲親王,其餘子降一等封郡王。郡王嫡子襲郡王,其餘子降一等封鎮國將軍。以此類推直至最低一等的奉國中尉。

這個時候由於宗藩人丁的激增,朝廷已經感覺到宗藩宗祿成了越來越嚴重的包袱,開始主動想辦法削減宗祿。所以對於肅藩對朱真

諸子爵位的提升申請一直拖延不辦,朱縉貴和他父親的就相當於被降了一級。

注:明制親王世子的嫡長子始封世孫,其餘子嗣始封鎮國將軍。世子承襲親王位後,世孫升世子,其餘諸子升郡王。

肅懷王朱紳堵的絕嗣也就意味著肅靖王朱真淤子嗣中排在前兩位的子系全部絕嗣,因此按照宗法倫序制度,朱縉貴就成了肅藩的第一繼承人(朱真淤一共有七子,其中第三子和第五子早夭,因此四子朱弼柿一系倫序排在第三)。

這個倫序排次在代藩內部並沒有多大的爭議,嘉靖四十三年十一月,肅定王妃吳氏上奏朝廷,請求允許輔國將軍朱縉貴管理肅藩府事(也就是要求朝廷認可其親王繼承權)。朝廷許可了,但是朝廷也明確表示不會冊封他為親王 – “

以本爵奉祀、攝府事

”。

朝廷不同意的理由是,朱縉貴和肅懷王朱紳堵的關係不對,按輩分朱縉貴是朱紳堵的叔叔。這是什麼意思呢,因為古代中國宗族傳承中有條規矩,宗位只能向下不能向上傳。也就是說宗位可以傳子孫、弟侄,不能傳父祖、叔伯。

而且當時剛出臺的《宗藩條例》裡面也明確規定了這條:

事下禮部,覆:“據《條例》親王無後者,必親弟、親侄始得嗣,而縉貴以叔嗣侄,與新例不合。若不為立嗣,則無罪而國除,肅之先,生之饗矣。可否請上裁。”

上謂:“越世無相繼之理。”止命縉貴以本府爵奉祀、攝府事。

《明世宗實錄》

為保藩位而被朝廷狂薅羊毛的肅藩,看似幸運實為工具的肅懿王

實際上可以看出不允許“以叔嗣侄”只是表面原因,真正的目的就是“

無罪而國除

”。後續朝廷和世宗也正是這麼做的,嘉靖四十五年朝廷下令收回肅藩親王冊寶,並裁掉隸屬肅藩的大部分王府官,只保留長史。

原因很簡單,朝廷已經不堪宗祿重負,希望用提高“絕嗣”可能性這種相對溫和的方法,控制宗藩封爵(尤其是高階爵位)人丁的滋生,以達到宗祿不再爆發式增長的目的。另一方面朝廷也想借這個機會薅肅藩的羊毛。因為朝廷同時也收回了王府護衛,以及隸屬王府的莊田(折祿莊田)。

注:明朝親王和郡王的宗祿大部分時候不是直接發祿米而是給他們劃莊田讓他們收租,這也是明朝藩王們圈佔田地的原始動力和理由。郡王以下的宗親宗祿則由朝廷統一發祿米。

明朝雖然從建文朝就開始削藩,但是因為肅藩遠鎮西北,所以肅藩的護衛軍一直沒有被完全削除,到了嘉靖朝肅藩還掌有甘州中護衛以及各藩王都有的儀衛司。另外肅藩在建文朝將藩地從甘州(今張掖市)遷到蘭縣(今蘭州市),不過肅藩在甘州的莊田並沒廢棄。

到了嘉靖朝肅藩在甘州和蘭縣兩地共有莊田四千四百八十七頃(一頃一百畝),看著不是很多,但是在當時開發度非常低的西北,這四十多萬畝地就是很大一筆財源了。

不允許“以叔嗣侄”,代藩給肅懷王朱紳堵過繼一個兒子不就可以迴避這個規則了麼?這個更不可能,因為古代宗法中也不允許給死去的人過繼(過繼是重組血親關係,因此需要雙方都同意)。嘉靖朝初期“大禮議”爭鬥中,嘉靖拒不接受過繼說的理由之一就是這個。

為保藩位而被朝廷狂薅羊毛的肅藩,看似幸運實為工具的肅懿王

如果說之前讓朱縉貴以輔國將軍承襲親王,在肅藩內還是有些人有想法的。現在面對朝廷隨時都有可能的除國,整個肅藩就一條心地站著了朱縉貴一邊。不是支援他,實則是保住了他就保住了他們自己的利益。

代藩不同意世宗和朝廷的主張的主要理由其實還是世宗自己弄出來的 —— “

繼統不繼嗣

”。不能透過繼嗣的方式承襲親王位,還可以透過繼統的方式承襲王位。

注:繼嗣的大意是子繼承父的權力(“傳”),繼統的大意是家族的人承接家族的地位和權力(“承”)。

雖然世宗是以“

繼統不繼嗣

”登基稱帝的,但是代藩並不敢說世宗的《宗藩條例》有問題,更別說和皇帝硬槓了。只能預設代藩不能封親王,並聯絡各種關係以拖延朝廷下達正式的除國聖旨。

運氣最終站在了代藩這一邊,當年十二月世宗駕崩。趁著新皇(明穆宗)登基,代藩又重新提出了冊封朱縉貴、賜丁口田地以供祭膳等請求。

穆宗雖然比他的父親好說話,並且也很同情“無罪而形同滅國”的肅藩,但是朝廷削藩的決心很是堅定。禮部以先帝聖裁不可違為由給擋了回去,不過為了照顧替肅藩說情的穆宗的面子,同意從原屬肅藩的田地、丁口中劃撥一小部分

補貼肅藩日用。並允許

肅定王妃身死前繼續享受王妃待遇。

這對光桿朱縉貴來說是一次不小的勝利,於是他決定再接再厲。沒過多久他發動肅藩剩餘的郡王聯名上疏朝廷再次為自己請封,理由一是宗藩封王是太祖的祖制,無罪不應該除封;二是爵位太低無法統御肅藩宗室,會禍及朝廷西垂安定。

這些理由在朝廷官員眼裡就太小兒科了,不但兩句就給懟了回去,他們還反手將了朱縉貴一軍。質問他先帝早已做出了明示,《宗藩條例》有明確的規定,當今皇帝也有聖裁,還不停地反對,到底是什麼居心!

其謂親王統不當絕。則高皇帝之子潭、趙、湘、安、郢、五王,憲宗皇帝之子岐、雍、壽、汝、涇五王,皆以無嗣國除。當時何嘗絕統,豈非為天下後世長久之慮哉……

肅府始封甘州,今徙蘭州,在內地不得稱極邊,即選擇諸郡王賢者,使理府事自足鎮護,不必變更條例……

《明穆宗實錄》

朱縉貴明白再這麼懟下去,親王的帽子求不來,欲謀逆或者圖謀不軌的帽子估計是跑不了了。因此這次請封只能不了了之,不過朱縉貴倒是看出了破解之法。

朱縉貴的辦法就是賄賂司禮監太監陳洪為自己活動,能幫高拱還朝的陳洪辦法自然是多。隆慶四年,穆宗下旨允許朱縉

承襲肅藩親王位。不過肅藩的問題並沒有解決,除了拿回爵位還得討回被朝廷收走的護衛以及莊田。

實際上護衛要不回來肅藩還能接受,莊田如果也要不回來,沒有親王俸祿,這親王不就跟沒封一樣麼?

為保藩位而被朝廷狂薅羊毛的肅藩,看似幸運實為工具的肅懿王

朝廷也知道肅藩下一步會做什麼,因此決定先下手。隆慶四年三月,內閣首輔李春芳就指出因為肅藩是大宗絕嗣小宗承襲,因此以後肅王所生子嗣,除了必須冊封為世子的嫡長子,其餘子嗣都應當依照其本等官職進行降襲(就是以朱縉貴的輔國將軍基礎降襲)。

這其實也是《宗藩條例》的核心內容之一,小宗承襲大宗不可抬封,其目的就是抑制高爵位宗親的數量。對此穆宗表示同意,並且強調這個作為定例 – “

令自今有繼絕者悉視此例

”。

注:朱縉貴是親王的同時還襲有輔國將軍的爵位,這實際是《宗藩條例》的坑。大宗絕嗣小宗承襲被定義為小宗替絕嗣的大宗暫領親王職務和爵位,其本身原始爵位不變(類似攝政的意思)。

同時為了防止朱縉貴再走宦官路線討要莊田,朝廷主動提出朱縉貴晉升親王,之前收回的莊田理應返還。但是他同時還享受輔國將軍的俸祿,因此他應該把位於甘涼、固原兩地的折祿莊田讓出來作為當地駐軍的軍餉。

話說得漂亮,但這兩地的折祿莊田佔肅藩莊田的一半以上,遠不是輔國將軍這打過幾次折扣的宗祿可比的。這就是朝廷明著宰朱縉貴,藉機薅肅藩的羊毛。朱縉貴當然不樂意了,又開始了討要折祿莊田之旅。不過這次效果不佳,因為這段時間主政的張居正並不在乎藩王們如何。

一直到萬曆十年,神宗皇帝親政後才出現轉機。可能是為了走出張居正的影子,神宗制定了一系列不同於張居正時代的政策。在這個背景下朱縉貴的討田要求被部分同意,神宗同意將甘涼、固原兩地原屬肅藩的莊田還一半給肅藩。

神宗聖諭難違,朝廷只得向肅藩交割莊田,但是朝廷又提出肅藩應該補償莊田播種的青苗的損失,一季以一百匹戰馬作賠,為了拿回莊田朱縉貴同意了。不過他沒想到的是,這莊田一移交就耗費了五年的時間,臨末朝廷也不忘再薅一把羊毛。